“曾經航母盼成狗,如今滑躍還嫌醜,上瞭電磁彈射器,又嫌不是核動力”,對於許多對國產核動力“超級航母”翹首期盼的“核黨”們來說,近期武漢水泥航母的一處新變化,恐怕又要對他們帶來某些打擊瞭……

水泥航母此前被曝艦島位置後移
我們知道,就在前不久,水泥航母的艦島位置和飛行甲板尺寸等,均出現瞭明顯的變化,如艦島被挪到右舷靠後位置,以及飛行甲板寬度增加等,這被外界猜測為“中國正在探索和驗證核動力‘超級航母’的相關佈局和技術”。原因很簡單,唯有無需安裝煙囪和艦內煙道的核動力航母,才能隨心所欲地將艦島設置到右舷靠後的位置,從而騰出飛行甲板作業區中的“黃金三角區”。但從近期拍攝到的一張照片來看,事情卻有可能出現反轉。

水泥航母艦島疑保留煙囪
國內社交平臺流出的照片顯示,水泥航母的艦島外部包裹上瞭一圈腳手架,說明其正在進行施工作業。值得註意的是,艦島後部疑似帶有同國產首艘常規動力電磁彈射型航母“福建艦”相同的煙囪結構。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仔細想來,可能性或許有兩種:

艦島和煙囪實現一體化的“福建艦”
其一,水泥航母畢竟隻是一款用於地面技術驗證和模擬的平臺,無需對未來真實的航空母艦進行100%的模擬和復刻,故對艦島煙囪結構的拆除是不必要的工作,於是就保留瞭下來。也就是說,當下水泥航母所驗證的技術和佈局,仍是在為可能采用核動力系統的下一艘國產航母做準備。

下一艘國產航母的體量或明顯大於“福建艦”
其二,與“福建艦”相同,下一艘國產航母或仍將采用常規動力,故水泥航母的艦島保留瞭煙囪。隻不過,以甲板尺寸增加來想,下一艘國產航母的噸位可能比“福建艦”明顯大出一個量級,可能會是一款10~11萬噸級常規動力“超級航母”。

大功率重型燃氣輪機
平心而論,僅從技術角度出發來想,第二種可能性並非無法實現。在“福建艦”這裡,我們點出瞭“常規動力系統+電磁彈射器”的科技樹。而如果進一步放大航母噸位,那無非就是增強動力系統輸出功率的事情,如換裝功率更大的主機,抑或是增加主機數量,從而得到比滿載排水量8萬餘噸的“福建艦”更大的常規動力電磁彈射型航母。

“福建艦”共搭載3部彈射器
於是可能有人會問,國產航母的噸位都一路走高瞭,卻可能仍采用常規動力,這究竟是圖個啥呢?其實吧,這還真不算是“浪費性投資”。拋開動力系統形式不談,“福建艦”不是沒有其他遺憾,最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彈射器數量為3部,比美國於戰後發展的常規動力和核動力“超級航母”的4部彈射器佈局少1部,這就讓前者在艦載機放飛效率方面比後者低一些。

美國“超級航母”均搭載4部彈射器
不僅如此,少1部彈射器還意味著一旦“福建艦”的某部彈射器在使用中發生故障或損傷,那其剩餘可用的彈射器數量,也要少於相同狀態下的美軍航母,前者的冗餘度同樣不如後者。相比之下,如果下一艘國產航母的噸位能來到10~11萬噸,那搭載4部彈射器大概就是必然的瞭,即直通式甲板佈置2部,斜角甲板佈置2部,在艦載機放飛效率和冗餘度方面,均可追平美軍航母,這也是個不小的進步。

可彈射放飛的殲-15T艦載機
同時還應看到,相比起早已將核動力水面艦艇的相關技術徹底吃透並運用自如的美國造艦業,中國造艦業無疑仍頗為缺乏建造軍用核動力水面艦艇的經驗,畢竟我們在此領域的產物仍是0。在這種情況下,首款國產軍用核動力水面艦艇一上來就是航空母艦,這技術跨度和所帶來的風險實在是有點大,故不排除國內仍會以“小步快跑”的方式,讓航母噸位、載機量、甲板作業效率等實現比“福建艦”更高,但仍先采用較為穩妥的常規動力系統的形式,一步步地向前發展。

國產核動力航母預想圖
最後要說的是,如果下一艘國產航母真的“不幸被言中”,即該艦依然是常規動力航母,那我們也沒必要感到失望。畢竟,相比起核動力航母,常規動力航母的建造和測試難度都更低一些,有望實現短時間內“快速上量”的效果,即快速擴充人民海軍航空母艦的規模,這並不是一件壞事。至於說“核黨”群體心中的“國產核動力‘超級航母’”,其實也隻是個時間問題,我們早晚能實現這一“野望”,有何必要著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