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鐵成/文昨天聽到個消息,樂山某知名品牌甜皮鴨,找到大網紅帶貨,5月26日一夜賣掉10000隻+,108元一隻!就問牛不牛?而且那個“+號”有可能是“5000”,也就是說,一夜之間營業額在150萬左右。難怪,前兩天成立瞭一個樂山市鴨產業技術研究院,樂山畜牧站站長也直接放話,“計劃用5年左右時間,打造百億甜皮鴨產業,建設西部肉鴨第一城。”那麼,如此恢弘的目標,靠這鴨子能實現嗎?鐵成今天就跟大傢分析分析。
樂山市鴨產業技術研究院的成立,在鐵成看來,是標志著產業升級進入瞭“技術攻堅”階段。不然你“研究”個啥?所以說,其核心價值必然是通過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研究、綠色飼料研發、溯源系統開發等科技攻關,解決傳統養殖疫病防控薄弱、加工工藝同質化等痛點。如此,才是研究院的意義所在,否則搞起好耍嗎?

樂山市鴨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立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成立鴨產業技術研究院是很有必要的。但鐵成想說的是,研究院的負責人也好,相關部門也罷,都應清醒地看到:技術研究院僅是產業升級的“手術刀”,而非“萬能藥”。既然提出的是百億目標。那麼需要突破的肯定不僅是技術壁壘,更涉及品牌溢價能力不足、區域協同效應薄弱、文旅轉化率低下等系統性難題。

在鐵成看來,樂山甜皮鴨的系統化突圍,必須築牢三大戰略支點。
一是全產業鏈升級工程前端養殖,依托市中區、夾江縣、犍為縣、五通橋區四大傳統產區佈局,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訂單養殖模式。重點攻關“智慧鴨舍”系統,將研究院開發的肉鴨養殖溯源系統與物聯網結合,實現飼料投放、疫病預警的數字化管理,智能控制養殖環境,實時監測關鍵環境參數,為鴨子創造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推動“中央廚房+衛星工廠”模式,支持“趙鴨子”、“紀六孃”等甜皮鴨龍頭企業和“川姨妹”、“賴阿婆”等產業新軍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據瞭解,紀六孃和川姨妹等在樂山味道產業園區均已建廠,隻需相關部門多加扶助);後端銷售需要上檔升級,構建“冷鏈物流+電商平臺+線下體驗店”立體網絡,打造集倉儲、檢測、展銷於一體的綜合樞紐。

二是品牌與文化賦能戰略實施“雙品牌”戰略,既要有“樂山甜皮鴨”地理標志品牌統領,也要加大培育推廣“趙鴨子”“紀六孃”“川姨妹”“賴阿婆”等企業品牌梯隊,將三江匯流的地理特征、非遺技藝的工匠精神註入品牌DNA。在文旅融合上要有創新之舉,開發“樂山甜皮鴨制作技藝體驗遊”“尋找樂山鴨的田園地圖打卡”等沉浸式項目,利用VR技術打造虛實結合的消費場景,實現“一隻鴨子帶活一條旅遊線路”的乘數效應。

三是科技創新生態構建建立“1+N”研發體系,以研究院為核心,聯動川農大、西華大學、四川旅遊學院等高校建立聯合實驗室,針對風味物質解析、副產物高值化利用等深層次課題攻關,進一步打通“論文-專利-產品”轉化通道。運用區塊鏈技術完善溯源體系,通過智能合約實現養殖、加工、銷售數據上鏈。參考農機研究院的“產學研推用”一體化模式,構建甜皮鴨產業數字孿生平臺。

以上,就夠瞭嗎?不不不,感覺還差點意思!所以再給樂山市鴨產業技術研究院首任院長方燕君女士提三點建議:一是解決標準化與特色化的平衡悖論,在推進工業化生產過程中,如何保持老字號的傳統風味?需要建立“基礎標準+風味模塊”的彈性標準體系,既保證食品安全又保留技藝多樣性;二是搭好平臺搞好團結兼顧整體利益,不同品牌的甜皮鴨企業本身就處於同質化競爭,如何以研究院為平臺團結大傢抱團取暖,是研究院應優先“研究”的問題;三是解決消費升級的技術響應滯後,針對當下健康飲食趨勢,需加快低糖版、真空不變味等新產品研發,將研究院的醃制工藝優化成果快速轉化為市場競爭力。

樂山甜皮鴨的“百億”征程,本質是一場從“傳統美食”向“現代食品產業”的躍遷。研究院的成立解決瞭“有沒有”技術支撐的問題,但真正決定成敗的,在於能否構建“科技研發-產業應用-文化賦能-政策護航”的協同創新生態。當養殖戶的鴨舍接通區塊鏈溯源系統,遊客在體驗基地感受百年鹵制技藝,海外消費者通過廣交會認知“樂山味道”,這個目標的實現才會越來越近。產研協同的下一程,需要技術破局力與系統整合力的雙重加持,方能讓“華夏三隻鴨”的願景照進現實。#樂山##樂山頭條##城市觀察員#
作者系嘉州英才、川菜雜志駐樂山主編、客座教授、省級非遺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