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棲居:感悟中華千古詩心

作為中華民族珍貴文化遺產之一的唐詩,雄壯渾厚、追求風骨、意境深遠,具有深厚的美學韻味。品味唐詩之美,就是要感受它渾然天成的意境,探尋它所蘊含的民族審美理想以及那深刻雋永的精神之光。

包括唐詩在內的詩歌教會瞭中國人一種生活觀念,並深切地滲入社會,給予我們一種悲天憫人的意識,使我們對大自然寄予無限的深情,並用一種藝術的眼光來看待人生。

01

經典古詩文中,有我們這個民族

千百年來生生不已的文化心靈

為什麼要重溫這些經典古詩文?說到底,這些古詩文中,有我們這個民族千百年來生生不已的文化心靈。那麼,什麼是“生生不已的文化心靈”呢?

屈原的學生宋玉,有一首著名的詩篇叫《九辯》,詩一開頭就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一千多年以後,杜甫表達過這首詩帶給他的那種心靈的感動,他說:“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詠懷古跡五首·其二》)雖然身處不同的時代,遙隔千年的時光,但中國文化史上這兩顆偉大而善感的心靈,卻在蒼茫的歷史時空中連接瞭、相遇瞭。而一千三百多年後,當我們捧讀老杜的詩集,“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同樣也感慨於他那顆悲憫天下蒼生的偉大心靈,又怎能不為他“悵望千秋一灑淚”呢!借用周汝昌先生的一句話來說,那真是“三心映鑒,真情斯見,雖隔千秋,欣如晤面”。中華文化就是這樣代代相傳、綿延不絕——而這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這顆生生不已、永不斷絕的文化心靈。

《花間集》裡有一句詞特別感人:“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顧夐《訴衷情》)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隻要願意用心去閱讀古詩文、去閱讀經典,一定能從中感受到中華民族那顆慈愛而深情的心靈的跳動,而那一刻,你也終於感受到,真像一個多年遠離傢鄉的孩子,終於又回到媽媽溫暖的懷抱中,是那樣的幸福和安寧。我們中國人是在詩歌裡尋找到瞭生命的安頓。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課本裡就有不少古詩文——這就是“經典”。可以說,我們與傳統文化聯系的途徑之一,就是這些“經典古詩文”!作為中國人,不管你的性別、職業、年齡,不管你身在何方,隻要曾經接受過我們國傢的義務教育,都一定讀過這些課本裡的古詩文,都一定知道李白、杜甫,都一定背誦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都一定在這些古詩文裡感受過我們古人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也一定感受過中華語言文字的精致和優美。

也許對有的人來說,因為離開學校多年瞭,對這些古詩文,已記不清瞭,但隻要在每一個暮春時節,當你看到風雨之後滿地的落花時,還能想起孟浩然的那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當你身處異鄉,思念親人,突然看到天上的月亮,腦子裡便冒出李白的那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你的精神深處依然源源不斷地流淌著我們中華文化幾千年的血脈!

比如韋應物的《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一般都認為這首詩隻不過寫景色的清麗幽靜、詩人心境的恬淡自適。可是,如果你知道韋應物的生平及其為人後,又不一樣。他曾寫過“邑有流亡愧俸錢”(《寄李儋元錫》),作為一個有良知、有理想的官吏,在“安史之亂”之後的中唐政壇,他所處的時代和環境,確如詩中所言“春潮帶雨晚來急”,但詩人並沒有與世俯仰、隨波逐流,而是堅定地說出瞭“野渡無人舟自橫”!這裡的“野渡無人”,有郊野的幽靜,更有詩人獨立蒼茫,感嘆同道者少、知音難覓,充滿一種無可奈何的孤獨與傷感。但即便如此,詩人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瞭“舟自橫”。這讓人一下子想起瞭那個“蘇世獨立,橫而不流”(《九章·橘頌》)的屈原,雖然所處時代不同、境況各異,但他們的心靈是相通的,他們身上所流淌的血液在文化上是一脈相承的。

02

學習古典詩歌,就是要去傳承古代偉大詩人

高貴的民族人文精神與高雅的藝術審美情趣

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旨趣就是走向高貴與高雅。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取向,無疑應該是否定低級而弘揚高級,否定醜惡而頌揚美好,否定卑劣而禮贊高尚,否定庸俗而倡導高雅。然而,這種高貴與高雅的人格精神又該如何去培養與完善呢?《論語·泰伯》中,孔子就曾經描述過一種完整人格的培養所需經歷的三個階段: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而在詩、禮、樂這三者之中,詩的學習與教育又是最為基本的,所以在《禮記·經解》中,孔子又曾說過這樣的話:“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論走到哪一個國傢,隻要看一看老百姓的精神狀態,便可以知道這個國傢施行過什麼教化。如果人們的言辭溫和,行為忠厚,那就說明他們曾經接受過《詩》的教化。這也就是說,詩的教化,能陶冶、凈化人的氣質,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從而使人格臻於完善。

林語堂曾在《吾國吾民》這本書中專門談及詩歌和國人之間的關系:詩歌教會瞭中國人一種生活觀念,通過諺語和詩卷深切地滲入社會,給予他們一種悲天憫人的意識,使他們對大自然寄予無限的深情,並用一種藝術的眼光來看待人生。詩歌通過對大自然的感情,醫治人們心靈的創痛;詩歌通過享受簡樸生活的教育,為中華文明保持瞭聖潔的理想。它時而訴諸浪漫主義,使人們超然於這個辛勤勞作和單調無聊的世界之上,獲得一種感情的升華,時而又訴諸人們悲傷、屈從、克制等感情,通過悲愁的藝術反照來凈化人們的心靈……

持有類似觀點的學者還有很多,當代著名學者葉嘉瑩先生也曾說“詩歌可以使人的心靈不死”。總而言之,詩歌是一種情感的、審美的藝術,它源於我們的心靈,又反過來滋潤著我們的心靈。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詩歌,就是為瞭培養溫柔敦厚的心靈。這種心靈,它充盈向上、樂觀包容,溢滿著一種愛的力量。

以唐詩為例,其中彌漫著一種剛健有為、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唐代無論詩歌還是其他各種藝術形態都獲得瞭充分發展。中華民族的整個生命力的健康旺盛,發展到瞭前所未有的程度。正是由於這些歷史條件和社會實踐,孕育瞭唐代特有的剛健有為、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隨便翻開唐代的詩卷,諸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為言地盡天還盡,行到安西更向西”“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等等,撲面而來。

你會發現,這裡面有長江、黃河,有高山、廣漠,有太陽、明月,有樂觀自信,有壯志豪情,有一種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我們不得不感嘆,唐詩的世界真的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邁得很,生命強健得很。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朱子輝),原標題:品味古典詩歌中深刻雋永的精神之光感悟千古詩心,內容略有刪減,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