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錄於《人到中年》專欄,僅在今日頭條發佈
每次聊這類話題,就有不少人說我傳播焦慮,其實沒有,很多小夥伴都說看我這類文章提前感覺到瞭危機感,也有瞭動力和方向去努力。如果你隻能感覺到焦慮,那可能是你自己太虛瞭,聽不得一點真實的東西。
大傢想過一個問題沒,中年人真正最難的事是啥?
對,結算,非常可怕的一個詞,意味著你的人生已經喪失瞭絕大部分可能性。
按理說人應該到死才到結算時間,但事實上不是,因為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遠遠等不到那個時候,生命的可能性已經喪失的不成樣瞭。
那應該是多少歲呢?
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40歲左右,這裡的絕大多數,可以看做是95%以上。
四十多歲,可以看做大部分男性的結算時間,你之前積累的能力、見識、人緣,在這個階段會來個總結算,混成啥樣,大概就定瞭,一小部分會特別好,剩下的會特別難。
年輕時候你是可以有目標的,學英語,考大學,考研,考編等等,到瞭四十多,都沒意義瞭,或者意義很小瞭,學英語考大學,等學出來也用不上瞭,創業怕賠錢,考研沒啥用,考編?過瞭35人傢不招瞭。
所以四十多歲最麻煩的事就是你找不到啥靠譜的目標瞭,這個社會常見的那些確定性很強的目標,你就算實現瞭也改變不瞭你的生活瞭。
這也是為啥很多中年人開始跑步,因為跑步這事確定性極強,你隻要堅持跑,你的人生就能有所改變。跑步反倒這成瞭收益率最大最確定的事,此外生活一塌糊塗的時候,更麻煩的就是進醫院。
中年危機,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這種無力感,老人孩子給你加壓瞭,你能使勁的地方卻越來越少瞭,可選的路也越來越少。
說到這裡,可能有小夥伴要說瞭,你別隻提問題,你得說說有啥解決方案沒?
這就分為兩部分,對年輕人和中年人的建議是不同的。
咱們先說年輕人,年輕人應該先確立一個基礎的觀念。
就是“大部分人都很弱”,你不要怕。
其實90%以上的人,都有下面四個特點:
1、嘴上喊著“逆天改命”,其實自從高中後並沒有為改命做過啥實際的努力,高中努力也是被逼的,而且越往後越虛。很多人說自己吃苦多,其實都是被迫的,被迫的苦叫生存,主動的苦叫奮鬥。很多人被動吃苦的能力超級強,主動的苦是一點不吃。
2、堅決反對動腦子,腦子這東西,絕大部分人是能不用就不用;
3、幾乎沒有在十年的長度上集中註意力到某一件事,每件事上都是個混子。
4、極度反感冒險,不確定的事那真是一點不做,其實絕大部分改善自己的機會都得冒險。當然瞭,並不是鼓勵冒險主義,而是在可承受的范圍內稍微冒點險對個人發展往往是必須的。也就是說你稍微努力點,就能秒掉90%的人,這個社會絕大部分人看著辛苦。當然瞭,越往前越難,因為頭部已經被高度提純瞭。所以說你混個前10%真沒啥難度,能不能再往前,那就得看天賦、際遇、運氣什麼的瞭。如果沒混好,比對一下上邊四個問題,基本上既有答案瞭。
我這些人對生活最深刻的理解,還是“註意力”或者“專註力”,咱們到底有沒有用十年時間去專註做一件事,哪怕釣魚、盤串、跑步,這些事隻要持續做,不要中斷,可能都會以一種特別神奇的角度來回報你。
這兩天有件事特別打動我。
身邊一個小夥伴盤瞭十來年的串,有瞭個神奇的能力,就是看一眼,就知道那個串大概值多少錢。可能大傢嗤之以鼻,這算個屁能力。但是他從網上淘二手串,撿那些明顯被低估的,然後去潘傢園賣,沒多久比他上班賺得都多。
比如我去年認識一老哥,他是北京頭部名校文科畢業,但是專業不太好,實在是不太好找工作,幹脆就去做伴遊瞭,後來隻做雍和宮的伴遊,因為他對藏傳佛教實在是太瞭解瞭,碾壓幾乎所有正常導遊,關鍵是很生動。很多遊客找瞭他好幾次,別看雍和宮不太大,裡邊隨便一尊佛都能講好幾天。帶那種精品團,一天賺兩三千也很正常。
今年還開拓瞭八達嶺慕田峪紫荊關什麼的路線,他帶著地圖,沿途給大傢解釋古代騎兵想突破這些雄關該怎麼走,以及土木堡在哪,明軍是在什麼地方被伏擊,蒙古騎兵當時藏在哪等等。
這些東西沒有十年功底你幾乎不可能弄明白,更別說絕大部分導遊隻是背瞭幾天詞,更他這樣的專業研究者水平差距實在是太大瞭。
他的同學什麼的都去做公務員,隻有他來幹這事,就是對行業的降維打擊。
如果你還年輕,不要太過在意前輩們的路是怎麼走的,最重要的事,最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創造一個職業。
這種創造往往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基於對現有領域的深入理解、對未被滿足需求的敏銳洞察,以及將個人獨特興趣/技能與市場需求相結合的產物。
說到這裡,該聊中年人瞭,如果你已經四十歲左右瞭,人生感覺一眼看到頭,那真的就這樣瞭嗎?
不得不說,絕大部分人確實是,這個能達成共識吧,我知道又有人在自己膚淺的知識庫裡檢索出來劉邦什麼的,拜托,中國兩千年裡你找一個例子,不正說明問題嗎?
其實沒必要回避,越回避越失敗。
先承認問題,然後再想想該怎麼做。
我最近學到瞭一個很重要的思想,人變老,其實主要是觀念變老,也就是你覺得自己老瞭。
那怎樣才能不老呢?
意識到哪怕自己現在40歲,到65還有25年,足足25年,可以做太多的事。隻是前半生沒仔細思考過這類問題,現在再不思考真來不及瞭。
比如我最近就出來三件要做二十年的事:
1、把跑步堅持下去,已經跑瞭很多年瞭,還要堅持二十年。當然瞭,跑十年,就意味著我應該長線思維,放慢速度,避免受傷,慢慢來。
2、開始自己的一個小生意,不為瞭賺錢,單純是做起來,然後積累起來,還在想該幹點啥。當然瞭,現在還在大廠上班,等啥時候離職的。
3、自媒體就算不賺錢,我也要寫下去,因為這是我擅長並喜歡的事。而且看書也要看下去,還有二十多年,可以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瞭。
真正的復利,其實就是專註力,你持續對某件事投入時間,理解和領悟也會特別深,年頭長瞭,會深到別人望洋興嘆的深度。
太多人的困境,也是前半生並沒有那件事是這樣深度投入的,後半生應該吸取教訓重新來過。
建議中年人進行一次“人生資產盤點”:我的核心技能/經驗是什麼?我真正熱愛/擅長什麼?我有哪些資源(人脈、財務、時間)?我的價值觀排序是什麼?基於盤點結果,果斷舍棄無效目標,聚焦1-3個最有價值、最可持續的方向(如我的跑步、小生意、自媒體)。
而且大傢要意識到一個問題,領域是依賴周圍對你的評價的,比如你過瞭四十就很難在互聯網大廠待下去瞭,你的領導可能二十來歲,你不嫌尷尬他們也嫌尷尬。
但是也有很多領域是不依賴的,沒人理會你今年多大瞭,比如做點小生意生麼的,很多中年人開始炒股,也是這個原因,炒股是不依賴年齡和周圍人對你評價的。這兩年我見過太多人開始主動給自己找事,比如一起跑步的哥們,他兼職給別人做馬拉松“私兔”,釣魚佬哥們去教別人釣魚,還有很多去做科普自媒體,都是一樣的。
總之,到瞭四十歲,應該承認人生已經過半,承認自己大概率已經到瞭結算階段。但同時也應該意識到,今後還有太長的時間,還有太多的事可以去做。
所以,‘結算時刻’並非終點宣判,而是一次人生的戰略調整點。它要求我們告別對‘無限可能’的幻想,轉而擁抱‘深度創造’的現實。承認可能性的收窄,恰恰是為瞭在更確定的道路上,用積累的智慧、經驗和專註,去雕刻出更獨特、更深刻的人生印記。未來的25年,不是茍延殘喘的倒計時,而是你主動選擇戰場、定義成功、書寫下半場傳奇的黃金時段。結算瞭過去的可能性,是為瞭更好地投資於未來的確定性——那個由你的專註、熱愛和持續行動構築的確定性。
以上完。
上今日頭條、看深度好內容;
更多深度好文,就在深一度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