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瞭後 ,想要子女心甘情願給自己養老,要把2樣東西牢牢抓手裡

大傢好,我是楓糖媽媽!

每次看到那些孤獨的老人,心裡都莫名一陣心酸,有的老人是有子女的,隻是隨著老人一天天老去,子女回來的次數越來越少。

有的老人,即使老瞭,子女還是對他們非常殷勤,經常看望父母,對父母的需要也看在眼裡,行動很快。

同樣是人老瞭,為何子女對他們的態度差別如此大?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和老人的教育有直接關系,不孝順的子女,是老人教育有問題,是自食其果。

應該有一定的關系,但是,根據很多老人的親身經歷,我發現,其實這其中還和一樣東西緊密相關,就是利益。

不管什麼時候,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即使是自己最親近的兄弟姐妹,親生父母,人“趨利”的心理依然占上風。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真實傢庭事件,傢裡幾個子女,為瞭父母的房產,或者為瞭拆遷款的分配,親人翻臉,甚至鬧得非常不愉快。

前幾天還聽我們這裡一個老人說,她親姐姐傢在城市邊上住,房子趕上瞭拆遷,分瞭4套房子。

而她的親姐姐一共有2個孩子,一個兒子一個女兒,本來老人想要自己住一套,然後分給兒子兩套,女兒一套。

但是女兒死活不同意,女兒說,現在兒子女兒一樣,都有財產繼承權,以後給父母養老也是一樣。

但是,老人的兒子堅決不同意,他覺得自古以來父母的財產都是兒子繼承,姐姐已經出嫁瞭,憑什麼還要來分割父母的財產?

為此,原本挺和睦的一傢人,因為房產鬧得很不愉快,差一點就鬧上瞭法庭,最後在村委會的調解下,三套房子,兒子一兩套大的,女兒一套小的,母親住的那套,百年之後也給女兒。

由此可以看出,給父母養老,很多時候,會和父母的一些附加因素有關系,下面幾點就是最關鍵因素。

一、傢裡的經濟大權,比如房產,商鋪等

不少子女,最後因為房產問題,和父母鬧得不愉快,甚至會因此對父母心存埋怨,以至於父母老瞭,對父母也不管不問。

而作為父母,如果一早就把房產分給瞭孩子,不給自己留下一些經濟大權,老瞭之後,如果孩子眼裡隻有利益,對父母的態度就會大不如以前。

甚至有的子女,為瞭拿到父母的房產,對父母百般“孝順”,嘴巴也很甜,把父母 哄得非常開心,並且承諾一定非父母養老,多陪伴父母。

結果,父母腦子一昏,就把房產過戶給子女瞭,自己成瞭借住子女房子的房客。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的一個單親媽媽的事:

這個單親媽媽獨自養育兒子,供兒子讀大學,出國留學,兒子留學回國後,因為結婚需要房子,要在自己工作的城市買房子。

最後,這個單親媽媽看到兒子和準兒媳對自己說得很好,她也憧憬以後和兒子兒媳一起生活,帶孫子的愜意晚年。

所以,她就把老傢自己名下的唯一房產賣瞭,然後把所有錢都給兒子買瞭房子,並且房子寫的兒子的名字。

讓她做夢也沒想到的是,兒子結婚後,她搬過去和兒子兒媳一起住,婆媳之間總是發生矛盾,兒子總是站在兒媳那邊,硬杠母親。

最後,兒子說不想讓老婆受罪,就和老婆一起搬出去瞭,搬出去後兩年都沒和母親聯系。

兩年後,兒子讓一個親戚傳信:讓母親盡快搬出房子,因為房子是兒子的名字,不然就驅趕出去。

老人傷心欲絕,沒想到自己辛苦一輩子疼愛的兒子,把所有錢都花到兒子身上,最後落得這般下場。

類似的傢庭事件,其實每年都在上演,老人傷心欲絕的場景也在不斷重復,而他們做錯的一點就是:提前把房產給瞭兒女。

二、不要把錢都貼補給子女

我和幾個帶娃的老人聊天後,我發現,這些老人普遍都有退休金,而他們來給子女帶孩子後,不但花費精力,而且還給子女貼補錢。

有一個秦阿姨是退休老幹部,退休工資過萬,她說,她的退休工資基本上都給兒子兒媳瞭,兒子傢的房貸都是她用退休金還款的。

平時給孫女買東西,她也都是用自己的退休金,買菜她也是在用自己的錢,她說,反正自己留著錢也沒啥用,以後不還都是兒子兒媳的。

不如現在,趁著兒子兒媳經濟壓力大,用退休金貼補他們,危難之處的救急,兒子兒媳也許會心存感恩,以後對她更好。

當時,就有幾個明智的老人勸她:你要自己手裡留點錢,別一心就指望兒子兒媳給你養老,你看看現在很多老人老瞭,壓根指望不上子女。

再說,子女工作壓力大,自己剛顧上自己的小日子,也許到時候根本就沒那個精力和時間給父母養老。

其實,像秦阿姨這種老人,一心撲在子女身上,毫無保留為子女付出,到最後,把孩子帶大瞭,自己在傢裡沒有價值可言瞭,結局會如何?

如果這個時候, 自己手裡也沒錢,需要錢瞭,還要向子女伸手,時間久瞭估計子女也會覺得是一種負擔和壓力。

雖然之前老人的錢多給瞭子女,但是人往往會忘記自己曾經得到的,而是重視眼前失去的。

如果老人老瞭,房產和錢,積蓄都在自己手裡握著,子女想要從父母這裡多分走財產,就要對父母孝順,心甘情願對父母好。

所以,人老瞭之後,如果想讓子女心甘情願給自己養老,對自己好,就要把房產,錢財積蓄牢牢握在手裡,以後自己老瞭,哪個子女對自己孝順,就多分給誰。

這才是老人最明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