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高考季,我跟“學渣”說幾句

這篇前幾天發過一次,覺得沒寫過癮,又做瞭大修改,改掉瞭80%的內容,重新發一次。

馬上要高考瞭,今天看到一堆網紅發視頻祝考生金榜題名,總覺得哪裡有違和感,然後反應過來,這幫人幾乎都是一群學渣,要不是互聯網,這群人都得去打螺絲。

然後又覺得很對,這些人攤上好時候瞭,新時代讓學習不好的人也有瞭發展和機遇,一群本應該去打螺絲的人如今也富得流油,何嘗不是一種進步。

以前我也喜歡說金榜題名,但是後來反應過來,其實靠前的10%你說不說他們都能考上。

更應該說點啥給那些靠後的,畢竟這種排位賽,絕大部分人註定是贏不瞭的。而且學習這東西,一小部分人天生適合,絕大部分人天生不適合,這也決定瞭不管怎麼折騰,最後絕大部分人都上不瞭好大學。

是的,學不明白也正常,年齡越大,越覺得是這樣,你努力過就行瞭,人生有很多戰場,有些你擅長,有些不擅長,高考就是其中一個絕大部分人不擅長的戰場。

很多人都說學習這事天然就是痛苦的,這個說法暗含一個隱喻,隻要痛苦就能學明白,或者說想學明白就得痛苦。我從初中高中開始就一路重點中學重點大學過來,我說件讓很多人不舒服的事,這也是我高中老師說的。

他說如果你覺得學習很痛苦,一定要跟我說,咱們換個普通一些的班或者學校,不然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你可能會被逼出抑鬱癥。心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我後來慢慢理解瞭,學霸們學習好,並不是因為他們刻苦,恰好反瞭,是因為他們能學進去,他們就擅長幹這個。就跟學渣們看大厚小說似的,看著很努力,其實並不苦。你要是不知道那些學渣看的那本大厚書是啥,你也會誤以為他好刻苦。

後來上瞭985,發現周圍同學並沒有苦大仇深的,反而絕大部分像些混子。

學生裡最痛苦的,就是那些特別想學,卻不開竅的,死活學不進去,越使勁越難受,效率極差,心態也處在崩潰邊緣。

我之前跟大傢講過我以前ADHD的經歷(參考這篇《跟ADHD同行的那些日子》),恰好兩個階段都經歷過。初中之前是真學不進去,特別想學,就是記不住,那種痛苦到現在都記得。初中之後應該是出現“代償”瞭,學得進去瞭,根本不用人管,怎麼學怎麼有,各種正反饋。

我一度覺得自己高中學習好,是因為自己努力,後來畢業後又做瞭很多事,慢慢反應過來並不是,因為有太多事努力瞭依舊做不好。努力就能做好,隻能說明你和這件事之間有硬鏈接,或者幹脆這事難度很低。

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因為不懂得努力有多重要才學習差,天天給孩子講道理。其實不懂學習重要性的孩子並不多,幾乎都懂,可絕大部分是真學不進去,單純就是不開竅,有勁使不出來。如果傢長們不理解,就想想自己現在在社會中的處境,是不是也是有勁使不出來?是不是也不知道從哪下手?都是一樣的。

這裡當然不是否定努力,其實學霸們普遍是很勤奮的,但是勤奮和勤奮不一樣,他們沒你想的那麼苦,甚至可能跟你看電視差不多,他們有“自驅動”和“內生動力”,擅長做的事都會產生這種效果。更關鍵的是,他們不會因為太苦產生大量內耗,不信你們去找個正兒八經的學霸問問。

我這次“五一”回瞭趟老傢,專門去看瞭下高中老師(不是上邊那個),他快退休瞭,還在市裡帶高中重點班。他也說年齡越大越明白,其實教育的本質就是純篩選,腦子好是天賦,努力也是一種天賦,絕大部分人既不善於學習,也不善於努力。他說他這麼多年並沒有真正培養出來幾個娃,都是娃本來就優秀,誰帶都一樣。隻有極少數幾個心思不對,比如沉迷遊戲和小說的,他糾正瞭一下效果還不錯。

大傢觀察下,傢裡最喜歡雞娃的往往是媽媽,因為太愛孩子瞭,有點瘋瞭。但是奶奶和姥姥對這事也就那樣,不是她們不懂,也不是不愛,而是隨著年齡增長慢慢看開瞭,也意識到瞭可能單純雞娃效果沒那麼好。

甚至那些各個重點中學升學率奇高,背後並不是老師有多厲害,單純就是大范圍點招,把適合學習考試的孩子篩選出來,然後聚在一起使勁折騰。

他也說瞭一件事,跟我這些年的體驗是很接近的,也是我今天重點想說的。他說這幾十年裡,自己學生裡混得最好的,其實並不是那群學霸。而是那些老師們根本沒啥印象的,也就是當初在高中班裡很平庸的孩子。

他有個說法,說人生其實有好幾個戰場,學生階段算一個,畢業十年算一個,十年之後算一個。

絕大部分人沒法同時打贏這三場仗,因為三場仗需要的技能有些地方是矛盾的。大傢好好感受下這句話,仔細想想是不是。

那些學習好的,往往是循規蹈矩、聽話、按部就班的孩子,這些孩子在畢業之後進瞭公司依舊是占優勢的,但越往後越不占便宜。當然瞭,這裡並不絕對,也有那種學習好又特別愛冒險的,但確實少很多。我見過的超級學霸都去大學教書,或者去研究所瞭。

因為社會需要的技能更加復雜更加抽象一些,可能更需要你溝通能力、說服力、影響力、親和力強一些,而且還需要建立關系網絡來獲取信息資源和機會,能夠快速理解客戶和市場的需求,或者有些單純就是更加風險偏好等等,擁有這些才能在社會這個戰場裡可能更如魚得水一些。

倒也不是說學霸們不擅長這些,事實上類似“執行力”這些東西是貫穿每個人一輩子的。

但是不得不承認,人都有自己的技能點,而技能點會形成路徑依賴。我們經常聊為啥碼農們普遍出身高學歷,慢慢就有瞭寡言、執拗、不善社交等固有印象?

一方面是他們確實可能不擅長,另一方面也是他們技能傍身,可以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慢慢就越來越偏科。

越往後,那些非主流,不走尋常路的人開始脫穎而出。因為社會並不會給勤奮超額獎勵,而是超額獎勵冒險和迎合社會需求的人。

就好像十幾年前大傢都報土木,一部分人報計算機;大傢都去外企,一部分人去互聯網大廠;如今所有人都往體制內擠的時候,有抱負的人可能不會這麼幹瞭。這也是為啥有些高學歷科研人才收入比不上部分早餐鋪子,後者更加迎合社會需求一些。

我又想起來我以前一同事,他的編碼能力是很差的,工作兩年在大廠混不下去瞭,離職之後也沒地方可去。於是就去大學以他大廠工作經歷為背書,開瞭個JAVA三個月就業培訓班,他盡管技術爛,但也知道碼農這工作跟泥瓦匠一樣,本質就是多練,而且口才很好,很能說動別人。

正好那些年大傢被大廠高薪給刺激,都想轉碼,他那個機構越做越大,後來招到幾個水平比他高得多的員工,擴張特別快,巔峰有大幾百員工,這兩年整個行業不行瞭,他也退出養老去瞭。

他經常感慨公司當初把他趕出去,經常多謝公司不收留之恩。

你很難想象編碼能力很差的人去教別人編碼,但這是社會的常態,比如很多考公的培訓機構裡老師都是沒考上的,有時候跟學生一起去考,甚至競爭同一個崗位。還有沒賺到錢的人教別人賺錢,一次戀愛經歷都沒的人教別人談戀愛,都是常態。他們可能不擅長某件事,但擅長教別人。

學歷可以理解為下限,你一旦上瞭某個好大學,隻要不瞎折騰,人生下限就基本上定瞭,不會太差。這一點有點像體制內,你進瞭之後不一定大富大貴,但一般差不到哪。

反過來講,如果沒上好大學,那隻會影響你上班的選擇范圍。但所有人的盡頭都是靈活就業,這個意義上講,也沒啥劣勢。

反正社會總是要篩選,學生時代刪選那些能坐得住的,畢業之後篩選那些坐不住的。

我也想瞭想周圍那些混出來的人,拋開傢境什麼的外在因素,到底決定每個人命運的到底是啥,很確定地說:你擅長的事。

如果你的天賦和你的事業是重合的,那你的人生大概率會很不錯。這也是為啥有些人可以賺到錢,並不是他受苦多,單純就是因為他擅長自己所做的事。你不擅長,你受再多的苦,你依舊達不到他們的高度,就好像你羨慕那些網文寫手年入千萬,再給你十年功夫,日夜苦讀,你也做不到,不信可以去試試。

除瞭天賦之外,還有一個東西,屬於低配的天賦,那就是興趣,興趣沒法把你帶到天賦的高度,但是依舊可以把你帶到正常人永遠達不到的高度,而且真沒那麼苦。

所以高考完瞭之後,你就得不斷逼問自己,到底擅長啥,那些學霸們,本質也是在自己擅長的主場拿下瞭高分。有些學霸畢業後混得很差,就是因為畢業之後進瞭自己不擅長的戰場,怎麼努力都打不贏。

人可能最終能成器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到擅長的事,如果找不到,那大概率是又苦收益又低。可能有小夥伴問,那沒有擅長的事怎麼辦?肯定有,隻是你不敢面對,或者沒碰上。

我那天寫瞭個帖子,一般天賦和興趣以三種形式體現出來:1、想幹卻不太敢幹的事;2、周圍人都覺得你瘋瞭才會做的事;3、一些困擾你的缺點。這個很難給大傢解釋,舉幾個小栗子,有個主播說她人緣巨差,因為嘴太損瞭,太刻薄,說話太難聽,這在生活中,全是問題,但到瞭網上,那就是大傢最喜歡的毒舌主播。

我還認識一貨,在某名校讀博,突然受不瞭瞭,非要去設計玩偶,當然瞭,她還沒發財卻也明顯賺到瞭,她說自己做的最正確的事就是當初改行。

還有一奇葩,日常生活中跟周圍人關系一塌糊塗,因為她太敏感,幾乎沒法跟人相處,但是這幾年竟然成瞭情感導師。就是那種因為敏感,啥都能察覺到,啥都說的很有道理,可以指導別人,就是自己做不到,因為自己太敏感。

此外還有一些技巧,比如:

回顧“心流”體驗:做什麼事情時會忘記時間、感到高度投入和愉悅?

留意“學得快”的領域:哪些技能或知識你掌握得比同齡人更快、更容易?

關註他人的反饋:別人經常誇你哪方面做得好?(即使你自己覺得微不足道)

分析“願意付出”的事情:即使沒有報酬或回報不確定,你也願意花時間精力去做的事是什麼?

你在前半生,會以為人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是學習,但是越往後,越能明白,真正重要的隻有專長和興趣,其他的也就那樣,而且可能有些時候你得為瞭自己的愛好去冒一些風險。

有人說我隻喜歡玩遊戲,那不是興趣,那是“動物性”,動物都喜歡吃喝玩樂。

必須得承認,絕大部分成功都存在巨大的幸存者偏差,這也是為啥很多傢長是懂我文章裡說的這些道理的,依舊往死裡逼孩子,因為他們知道高學歷和考公一樣,都是“下限”的提升。隻是咱們這裡想說一句,如果逼不出來,也不用太擔心,多思考下天賦和興趣,爭取在下一場遊戲中勝出。

最後,祝考生在幾天後的考試裡金榜題名。如果考不好,也不用太擔心,攤上好時候瞭,如果考不好,就提前想著靈活就業,已經輸在起跑線瞭,好在這個世界並不是所有的發達都得靠上班,而且幾乎所有人的盡頭都是靈活就業。還是那句話,抓住愛好,抓住特長,多嘗試,到瞭35歲以後,不一定誰更靠前。

全文完,感謝閱讀,如果喜歡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