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萬噸項目終止,磷酸鐵鋰大洗牌

本網訊 在鋰電價格持續低迷、產能持續去庫存的狀況下,又一個磷酸鐵鋰相關項目被叫停投資。

中核鈦白6月2日公告稱,擬終止包括年產50萬噸磷酸鐵在內的募投項目,並將前述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剩餘募集資金永久補充流動資金,用於公司日常生產經營及業務發展。

此前披露的消息顯示,該項目為5年前披露的“年產50萬噸磷酸鐵鋰項目”一期工程。

2021年3月,中核鈦白宣佈投資121億元,分三期建設年產50萬噸磷酸鐵鋰項目。其中一期項目為年產50萬噸磷酸鐵及10萬噸磷酸鐵鋰生產線建設;二期項目設計產能為年產20萬噸磷酸鐵鋰;三期項目設計產能為年產20萬噸磷酸鐵鋰。

截至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基礎工程設計,年產10萬噸磷酸鐵生產裝置已投入運行,產品已實現市場化銷售。此次叫停投資後,項目的後續工程也變得更加不確定。

對於這個項目終止投資的原因,公告中提到,主要是由於下遊市場需求增速放緩和原材料供應效率及成本控制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這背後,與市場風向的轉變密切相關。

01 多個項目相繼喊停

市場風向變化往往牽動著整個產業的神經。2025年已有多個磷酸鐵鋰項目折戟、擱淺,與2021年多方入局的盛況形成鮮明對比。

金浦鈦業4月7日公告表示,將終止投資合資公司甘肅金麟。原計劃金浦鈦業全資子公司南京鈦白擬出資5000萬元。甘肅金麟原計劃采用南京鈦白磷酸鐵產品作為原料,建設20萬噸/年磷酸鐵鋰項目。

芳源股份4月17日公告宣佈終止投資電池級碳酸鋰生產及廢舊磷酸鐵鋰電池綜合利用項目。項目原計劃總投資金額不超過30億元,分兩期建設年產3萬噸電池級碳酸鋰及4.6萬噸磷酸鐵前驅體項目(一期)、年產4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項目(二期)。

去年同期,惠雲鈦業發佈瞭《關於終止投資建設年產10萬噸新能源材料磷酸鐵項目的議案》,叫停瞭這一項目。原因是由於我市場環境、市場供需情況等出現瞭新的變化,綜合評估其投資建設效益預測不及預期等。

從時間線來看,包括中核鈦白剛剛叫停的項目在內,這些項目的建設時間主要集中於2023年以前。隻不過,這些項目的建設周期尚未結束,磷酸鐵鋰高景氣度便已經消失,緊接著就是供需失衡導致的惡性循環。

尤其是在2023年,即便行業產能過剩已經出現端倪,但磷酸鐵鋰的巨額利潤仍在眼前,大大小小的玩傢們依然心存僥幸,繼續卷產能。

截至當年年底,我國磷酸鐵、磷酸鐵鋰產能分別達到瞭362萬噸和342萬噸,整體產能利用率均不足50%。

供需失衡後,價格戰接踵而來。2024年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價格普遍降至4萬元以下,部分低端產品甚至下探至3萬元,加工費和價格雙雙觸底。這種情況甚至傳導到瞭電池端,從部分廠商的招標價格來看,中標均價為0.8元/Wh左右,最低為0.4元/Wh左右。

時至如今,磷酸鐵鋰行業競爭環境依舊復雜,行業總體產能利用率偏低的壓力也同樣存在。可以說,磷酸鐵鋰行業已經進入瞭低端落後產能出清的關鍵時期,競爭秩序和競爭格局或將開始洗牌。

02 行業新風向初步確定

新一輪競爭周期的沖擊,正加速席卷整個行業。不過,已經陷入價格下跌泥潭兩年之久的磷酸鐵鋰,卻在今年迎來瞭新變化。

一方面,技術迭代迫在眉睫。

盡管磷酸鐵鋰價格持續低迷,但下遊磷酸鐵鋰電池的裝機量卻在持續攀升。2025年1-4月,我國磷酸鐵鋰電池裝車量為150GWh,占總裝車量的81.4%,同比增長88%,三元電池裝車量為34.3GWh,占總裝車量的18.6%,同比下降15.9%。

當磷酸鐵鋰坐穩市場主導地位後,行業競爭維度也隨之升級,更高性能磷酸鐵鋰材料將主導市場。作為提升電池快充性能並兼顧高能量密度的利器,高壓實密度磷酸鐵鋰材料成為企業競爭的關鍵。據悉,由於供需緊缺,這些產品可以享受大約3000元/噸溢價。

業內預計,今年市場對高壓密磷酸鐵鋰材料的需求將達80萬噸。

在下遊廠商需求增長以及磷酸鐵鋰產品迭代的合力推動下,今年年磷酸鐵鋰整體產能利用率已經超過60%,磷酸鐵鋰核心的收益環節——加工費也開始上調。

另一方面,跨界企業相繼退出。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雖然市場景氣度有所回升,但這些機會往往隻對頭部企業開放,跨界企業難以分羹。

以高壓實密度磷酸鐵鋰材料為例,產品雖好,但對技術要求同樣非常高。

高壓密磷酸鐵鋰的壓實密度在2.6g/cm³以上。為瞭滿足如此高的壓實密度,磷酸鐵鋰企業不僅要在磷酸鐵環節物料配比、制備研磨送料等環節進行調整,並且還要進行再次研磨和二次燒結,以實現顆粒的均勻分佈,並進一步降低大顆粒的比例和尺寸。

如果按照目前的工藝、設備和能耗,高壓密磷酸鐵鋰單噸成本就要額外增加2000元以上。

因此,當下行業內能夠實現量產高壓密產品的僅富臨精工、湖南裕能、龍蟠科技等極少數頭部企業。畢竟,磷酸鐵鋰的技術戰並不是誰都能扛得住的,未來具備技術儲備與一體化能力的廠商將主導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