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學》有雲:
"上者驕,安其心以順。上者懮,去其患以忠。"
千年前的智慧結晶,道破瞭人類社會亙古不變的協作法則 ——
洞悉上位者心思,從來不是曲意逢迎的權術,而是成就事功的必修課。
當我們將目光投向歷史長河與現代職場,會發現 "做事不由東,累死也無功" 這句俗語,正與《止學》的哲思遙相呼應,勾勒出一條跨越時空的生存智慧脈絡。

(一)上下級博弈中的 "順" 與 "忠"
翻開《左傳》,齊桓公與管仲的 "尊王攘夷" 堪稱順上智慧的典范。
春秋中後期的天下,呈現出復雜且動蕩的形勢。
從政治格局看,眾多諸侯國林立,形成瞭大小不一、強弱不等的割據狀態。
較大的諸侯國有齊、晉、楚、秦等,它們憑借相對廣袤的領土、眾多的人口以及較強的軍事力量,在各自區域內具有重要影響力。
正是在這樣的天下形勢下,齊桓公欲稱霸天下的野心日益膨脹。
作為齊桓公的國相,當主公流露出稱霸野心時,管仲並未直言規勸,
而是以 "王室衰微,戎狄肆虐" 為切入點,提出 "尊王攘夷" 的戰略構想。
“尊王攘夷”策略的實施,對齊桓公成就霸業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通過這一策略,齊桓公在諸侯中樹立瞭良好的形象,成為瞭各諸侯國的領袖。
他以周天子的名義召集諸侯會盟,制定瞭一系列的盟約和規則,規范瞭各諸侯國之間的行為。
在這些會盟中,齊桓公憑借自己的威望和實力,成為瞭盟主,號令天下。
這正是《止學》"順不避媚,忠不忌曲" 的生動註腳 ——
表面是順應君主的驕傲,實則以周王室的正統性為大旗,為齊國爭霸披上道義鎧甲。
這種 "順" 不是卑躬屈膝,而是站在歷史維度的戰略選擇,讓齊桓公在九合諸侯中成就春秋首霸。
反觀比幹強諫紂王的悲劇,更顯順上智慧的深刻。
《史記》記載,比幹 "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卻忽視瞭 "上者驕,安其心以順" 的前提。
商紂王剛愎自用,比幹卻以死相逼,最終落得 "剖心而死" 的結局。
正如《韓非子・說難》所言:"事以密成,語以泄敗",真正的智慧是 "順其心而改其道",而非正面沖撞權威的鋒芒。

(二)典籍中的為官之道
《止學》"上所予,自可取,生死於人,安能逆乎" 道破權力結構的本質。
西漢武帝時期,唯一得以善終的丞相公孫弘,就是深諳此道的行傢。
公孫弘身為儒生,卻能在漢武帝的法傢治術中遊刃有餘。
他每次奏事必預先揣度聖意,甚至 "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使人主自擇",既保持瞭儒傢的體面,又暗合帝王乾綱獨斷的心理。
這種 "順而不諂" 的智慧,讓他從牧豕人成為西漢首位以佈衣拜相的名臣,印證瞭《止學》"智者善窺上意" 的千古真理。
《從40多歲的放豬漢,到77歲做漢武帝的丞相,他的“奸猾”有一套!》

(一)觀言察色的進階之道
諸葛亮堪稱 "窺意" 的宗師,《出師表》中 "親賢臣,遠小人" 的叮囑,正是對劉禪性格弱點的精準把握。
他輔佐劉備時,以 "隆中對" 暗合其 "興復漢室" 的志向;
輔佐幼主時,又以 "鞠躬盡瘁" 的姿態消解後主的猜忌。
這種智慧源自《周易》"變通配四時" 的哲學 —— 真正的窺意,
是像庖丁解牛般洞悉上位者的心理結構,正如《止學》強調的 "善窺上意",本質是建立在深度觀察之上的共情能力。
(二)換位思考的儒傢智慧
《論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的忠恕之道,在上下級關系中演化為 "設身處地" 的思維訓練。
趙武靈王推行 "胡服騎射" 時,面對公子成的反對,並未強行壓制,
而是以 "先君簡主,變俗胡服,習騎射以教百姓" 的祖制為依據,引導叔父換位思考。
這種 "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的溝通術,暗合《止學》"去其患以忠" 的精髓 ——
真正的忠誠,是幫助上位者解除憂患,而非固守自我的認知牢籠。
三、固執之失:歷史長河中的警世鐘(一)剛愎者的悲劇圖譜
李斯的隕落堪稱 "愚者固持己見" 的典型。
當趙高以 "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 暗示扶蘇繼位對他不利時,李斯本應洞察歷史大勢,卻因 "久處人臣之位,無封侯之賞" 的私念,選擇篡改遺詔。
這種違背天下公義的固執,最終換來 "具五刑,論腰斬咸陽市" 的結局,印證瞭《止學》"福禍相異,咸於此耳" 的警示 —— 固執於個人私利,終將被歷史巨輪碾碎。
(二)典籍中的反面鏡鑒
《宋史》記載的王安石變法之爭,展現瞭固執己見的雙重困境。
王安石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的勇氣固然可嘉,卻忽視瞭 "上者懮,去其患以忠" 的執政智慧。
他在神宗動搖時,仍強行推進青苗法,最終導致 "新舊黨爭" 愈演愈烈,自己也落得 "墻角數枝梅" 的孤寂結局。
這說明,即使是利國利民的善政,若不懂順應時勢、體諒上意,終究難成正果。

(一)傳統文化中的職場啟示
當我們將《止學》智慧轉化為現代職場法則,"順上" 便有瞭新的內涵:
不是對領導唯唯諾諾,而是像管仲那樣 "順其勢而導其行"。
比如面對追求創新的領導,呈上方案時不妨以 "響應公司戰略佈局" 為切入點;
面對註重細節的領導,匯報時突出數據支撐與執行路徑。
這種 "順勢而為" 的智慧,本質是《周易》"窮則變,變則通" 的當代演繹。
(二)堅守與變通的文化平衡
傳統文化強調 "權變" 與 "守經" 的統一,正如《止學》在講 "順上" 時,始終以 "忠" 為內核。
明代張居正的改革生涯便是最佳註腳:
他一方面 "順" 萬歷皇帝的成長需求,編寫《帝鑒圖說》進行帝王教育;
另一方面 "守" 富國強兵的初心,推行 "一條鞭法"。
這種 "外圓內方" 的智慧,啟示現代職場人:
洞悉領導心思不是放棄原則,而是在目標一致的前提下尋找最優解。

《止學》的智慧穿越千年,在現代職場投射出清晰的倒影:
真正的成熟不是世故的迎合,而是建立在文化積淀上的通達。
當我們學會像管仲那樣 "善窺上意",像諸葛亮那樣 "守經達權",便能理解 "做事不由東,累死也無功" 的深層含義 ——
所謂 "東",不僅是領導的個人意志,更是團隊的目標方向、時代的發展趨勢。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讓我們以傳統文化為鏡,既保有 "君子不器" 的格局,又具備 "善解人意" 的智慧。
如此,方能在順應中成就自我,在變通中堅守初心,讓千年前的哲思,照亮今日的職場與人生。
------------END------------
我是簡秋,感謝您的閱讀~

更多文章,請點擊相關鏈接:
如果有人總在領導面前說你壞話,咋辦?看看《史記》中袁盎的做法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細說《史記》中800餘字的馮唐故事
一本《漢書》,二代抒寫,三人完成,四世基業!
最會“套近乎”的“懟人專傢”,被曹操所殺孔子後人,有趣的孔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