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國第一美人!五位總統追她卻隱居農村守寡!死後葬八寶山

一、

北洋時期,大總統袁世凱有一天突然讓人把京城一個著名的戲班子請到中南海來唱堂會。

這種事情在當時的上流社會特別常見,但這一次袁世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一個京劇名伶的身上。

這個京劇名伶就是與鮮靈芝、金玉蘭並稱“女伶三傑”的劉喜奎。

1894年出生於河北滄州的劉喜奎因為容貌身段唱腔俱佳,15歲左右就開始在社會上聲名鵲起。

《亞細亞報》稱贊她是“喜艷親王”。

袁世凱當時大權在握,作為色中餓鬼,自然是想要一親美人芳澤。

所以他借著手中的權利,把劉喜奎所在的戲班子請到瞭中南海。

一切準備就緒後,袁世凱穿著華服出現在瞭劉喜奎的面前,表示想要和劉喜奎隨便聊聊。

原本袁世凱以為劉喜奎會拜倒在自己的權勢之下,不曾想這個弱女子的性格非常剛烈,竟然絲毫不給袁大總統面子。

冷冷的說瞭一句自己要去化妝,就瀟灑的離開瞭。

看著劉喜奎離去的背影,袁世凱面上無光的對自己的心腹感慨瞭一句,說這個女戲子真不好惹。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黎元洪繼任瞭大總統的職務。

這個新任的大總統雖然非常看不上袁世凱,但對袁世凱看女人的眼光還是很相信的。

所以他也對劉喜奎展開瞭火熱的追求。

為瞭討美人的歡心,黎元洪不惜和支持者張勛反目。

但結果襄王有意神女無情,最終黎元洪隻能帶著求而不得的屈辱灰溜溜跑到瞭天津。

1918年《順天時報》主持評選伶界大王,梅艷芳獲男伶大王徽號,24歲的劉喜奎獲坤伶大王徽號。

這一下讓劉喜奎的名聲更上一層樓,成為瞭名副其實的梨園女子第一人。

紅透京師的名聲給劉喜奎帶來瞭很多的觀眾,也帶來瞭無盡的苦惱。

每天隻要劉喜奎登臺表演,就會有無數的達官貴人前來捧場送花。

這些送花的人目的都是為瞭把劉喜奎據為己有。

對一般的人劉喜奎可以嚴詞拒絕,但對上馮國璋、徐世昌、曹錕這樣的大人物,劉喜奎就有些無能為力。

在這三位大總統當中,馮國璋和徐世昌還比較有節操,被婉言拒絕後並沒有借著權勢死纏爛打。

曹錕就完全不一樣,他靠著賄選當上大總統後不可一世,根本就不把一個小小的戲子放在眼中。

見劉喜奎竟然敢不給自己面子,曹錕當即就準備霸王硬上弓,讓人把劉喜奎給搶回來。

曹錕的蠻橫舉動惹惱瞭劉喜奎的其他追求者,這些人聯合起來把曹錕搞得焦頭爛額,最後自己都被軟禁瞭起來。

在民國有不少奇女子,但能被五任總統追求的,隻有劉喜奎一人。

由此也可以看出,那些文人騷客以及各種報紙對劉喜奎的誇贊,絕對是恰如其分的。

二、

劉喜奎8歲的時候就步入瞭社會,到天津開始學習戲曲,年紀輕輕就見慣瞭人情冷暖,對江湖上的事情瞭如指掌。

這也讓劉喜奎練就瞭一雙“火眼金睛”,看人比較準。

正是因為眼光獨到,所以劉喜奎才沒有跟那些自身難保的大總統們扯上任何關系。

但人有失手馬有失蹄,自詡眼光獨到的劉喜奎最終還是在陰溝裡翻瞭船。

1922年,28歲的劉喜奎為瞭擺脫權貴的糾纏和迫害,決定找靠得住的男人嫁瞭。

就在她瞪大眼睛尋找可托付之人時,一個名叫“崔昌洲”的年輕軍官毛遂自薦,前來和劉喜奎相親。

“崔昌洲”身材魁梧、儀表堂堂,渾身上下都散發著年輕有為的朝氣,讓劉喜奎非常中意。

接連交往瞭幾次,這個人表現的都非常完美,最終他贏得瞭美人的芳心,兩個人步入瞭婚姻的殿堂。

讓劉喜奎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洞房喝交杯酒的時候,新郎官竟然換瞭個人,根本就不是最初相親的那一個。

見劉喜奎一臉震驚,崔昌洲得意的說那個相親之人是自己的勤務兵劉四,就是個冒牌貨。

雖然劉喜奎非常的憤怒和不甘,但事已至此,她也隻能認命,將錯就錯和大自己13歲的崔昌洲完瞭婚。

得到瞭總統都得不到的女人讓崔昌洲異常的滿足,但他艷福僅僅隻享瞭四天就接到軍令離開瞭傢。

這一切都是北洋政府陸軍總長陸錦搗的鬼。

陸錦是崔昌洲的上司,也是劉喜奎最狂熱的幾個追求者之一。

他看到自己得不到的女人竟然被屬下用卑鄙的手段騙到瞭手中,心中非常憤怒,於是以權謀私把新婚燕爾的崔昌洲發配。

讓這個患有肺病的人來回奔波於江西、福建、河南等地。

崔昌洲的身體本來就不好,這樣一來更是雪上加霜。

1925年初,在幹冷的早春時節,崔昌洲病死在瞭法國醫院裡面,此時距離他和劉喜奎結婚僅僅過去瞭三年四個月。

崔昌洲這個癆病鬼死後不少人又開始打起瞭劉喜奎的主意。

這可把崔傢的人給急壞瞭,為瞭能夠把這個女人死死的綁在崔傢替崔昌洲守節。

崔傢的主事人做主把一個叫崔光辰的侄子過繼給瞭劉喜奎。

封建禮教對女子的逼迫是最無情也是最殘忍的,最終31歲的劉喜奎發誓永不再嫁。

消息傳出無數“道德之士”拍手稱贊。

1935年,在國民黨七十四混成旅旅長趙俊卿的倡議下,20多個軍閥頭頭聯合在一起給劉喜奎送瞭一塊“志潔行芳”的牌匾。

這種得不到就徹底毀掉的做法算是被這些人給玩明白瞭。

從此劉喜奎深居簡出,不但不再登臺表演,甚至連陌生人的面都不見。

後來她帶著過繼的侄兒回到瞭鄉下,過上瞭隱居的生活。

一個40歲技藝大成的京劇名角,就這樣被封建禮教和居心叵測的人給按死在瞭鄉野。

三、

1937年小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後,在漢奸的幫助下,他們打聽到瞭劉喜奎隱居的地方,拿著重金請她去日本表演。

小鬼子承諾隻要劉喜奎去日本,就會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這把漢奸們羨慕的眼珠子都充血瞭,心中悔恨自己當初為什麼不去學習戲曲。

但劉喜奎對此卻不屑一顧,嚴詞拒絕瞭日本人的花言巧語。

接下來的幾年裡面,劉喜奎沒有躲在傢中不問世事,而是勇敢的站瞭出來。

她參加瞭進步人士組織的義演團,盡自己全力為中國的抗日事業做著貢獻。

這些義演掙到的錢劉喜奎一分都沒有拿,全部都捐給瞭河北的災民和前線的將士們。

得知瞭安徽爆發水災的消息後,劉喜奎捐獻瞭2000塊大洋用於賑災,這是她所有的積蓄。

在戰亂中苦熬瞭十多年,劉喜奎終於等到瞭全國解放。

這一年劉喜奎55歲,但臉上已滿是滄桑和風塵,絲毫看不出來她曾經“艷壓京城”,讓北洋政府的前五任總統都為之癡迷。

就在劉喜奎以為自己會這樣默默無聞的過完後半生,然後在孤寂中死去的時候,新中國政府的工作過人員竟然找上瞭門來。

原來周總理聽田漢說京劇名伶劉喜奎隱居在北京的馬勺胡同,所以便讓文藝界領導來探望她。

在政府人員的開導和勸說下,劉喜奎再一次站上瞭舞臺。

隻不過這一次看她表演的人不再是達官貴人,而是曾經生活於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

在人民群眾的熱烈歡呼聲中,劉喜奎重新找到瞭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1950年文化部組織的宴會上,周總理親自找到劉喜奎,笑著說自己1914年在天津的時候就看過她的表演。

這讓劉喜奎受寵若驚,一時間感慨萬千。

聊瞭一會兒傢常後,總理語重心長的對著劉喜奎道:“你應該把技藝傳給後人。”

看著總理那堅定而真誠的眼神,劉喜奎毫不猶豫的就點頭答應瞭下來。

第二天,工作人員便找到瞭劉喜奎,聘請她為中國戲曲學校的老師,專門教授河北梆子。

她教書育人的那幾年培養瞭不少優秀的學生,所以現如今很多上瞭年紀的河北梆子老藝人,基本上都能夠跟劉喜奎扯上點關系。

劉喜奎心中有著很強的愛國情懷,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以後,年近花甲的她參加瞭中國人民赴朝鮮慰問團,不辭辛勞去給給異國他鄉的戰士們表演節目。

當時有人覺得她年事已高,身體還不太好,勸她留在京城。

這讓從不和人爭吵的劉喜奎一下子就急瞭眼,表示自己若不參加這次愛國義演,肯定會抱憾終身。

周總理對這個心中有堅持的女藝術傢非常看重,曾在文代會上稱贊劉喜奎是中國戲曲界的明珠。

話劇大佬曹禺,近代著名的書畫傢、詩人,“京城四少”之一的張伯駒都曾高度評價過劉喜奎。

1964年,70歲的劉喜奎在北京病逝。

消息傳出一眾文藝界的人都痛心不已,許多人親自前往劉喜奎傢中悼念。

停靈幾日後,危難時刻堅守民族大義,心懷祖國和人民的初代名伶、中國第一位現代戲女演員劉喜奎被葬在瞭八寶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