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兄弟姐妹,長大後“老死不相往來”,和3個原因有關

兄弟姐妹,本來應該是最親近的人,畢竟他們身上流淌著同一父母的血液,是傢庭中父母最愛的孩子。

尤其是老一輩的人,他們總覺得,有人就有未來,所以,那個年代,即使傢裡再窮,也會多生孩子。

雖然當時條件艱苦,父母仍然拼盡全力,吃盡苦頭,也把孩子們都拉扯大,就盼望孩子大瞭,成傢後,他們就可以兒孫繞膝,安享晚年瞭。

真正能實現這種願望的傢庭,其實並不多,有不少傢庭,孩子沒有長大結婚之前,孩子之間頂多是打打鬧鬧。

如果有外人欺負自己的兄弟姐妹,還是會一股腦上去反擊別人,保護自傢兄弟姐妹。

然而,有不少傢庭,兄弟姐妹長大,各自組建小傢庭後,關系卻變得日漸疏遠,甚至有的兄弟姐妹之間,成瞭仇人。

更有一些多兄弟姐妹的傢庭,老死不相往來,相互見面後,比見瞭仇人都苦大仇深,這是為什麼?

其實,主要和下面3個原因有關,而最後一個原因才是最關鍵的。

第一個原因:父母關系不好,傢庭成員關系冷漠

不同的傢庭氛圍,父母的感情如何,父母之間的相處方式,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性格,也會影響孩子對感情的領悟和表達。

有的傢庭氛圍比較好,父母感情好的傢庭,擅長對孩子表達感情,孩子就能感覺到傢庭的溫暖。

如果父母對孩子經常表達關心,讓孩子之間互相幫助,互相關心,孩子就會從心底裡覺得,兄弟姐妹之間親近,是應該的。

這樣的傢庭長大的孩子,各自結婚成傢後,即使有點小矛盾,父母也會是調解矛盾的潤滑劑,不至於讓兄弟姐妹之間關系變得僵硬。

但是,有的傢庭父母關系就比較冷漠,孩子在這樣的傢庭長大,對親情就會比較淡漠,結婚成傢後,也不會顧兄弟姐妹和父母,似乎從這個傢裡剝離開後,就和自己沒關系瞭。

雖然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成路人,但是,如果兄弟姐妹誰傢有事,他們也不會盡心盡力去幫忙。

第二個原因:財產分割不均,利益使然

不管什麼時候,利益永遠是考驗人心的試金石,更是很多傢庭矛盾的導火線。

這個和傢庭貧窮和富裕無關,而是利益分配問題,尤其是在重大財產,例如:房產,存款,拆遷款等分配方面。

也許父母覺得分配方式是正確的,但是,多子女傢庭,每個人的想法總會不同,加上每個人心裡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所以,如果這個時候不能做到讓每個人子女都滿意,他們就會對彼此有意見,覺得別的兄弟姐妹占便宜瞭。

我們老傢隔壁的鄰居王叔,一共有兄弟姐妹四人,他們一傢人關系水火不容,兩傢兄弟之間已經十幾年不說話瞭。

就連兩個嫁到我們村附近的女兒,和兩個哥哥也不來往瞭,逢年過節,王叔和王嬸傢裡都冷冷清清的。

每年大年初二或者大年初四,別人傢裡都是熱熱鬧鬧,大人小孩熱鬧非凡,但是他們傢裡卻冷清至極。

兩個女兒也是各自來父母傢裡送點東西就走,兩個兒子之間不說話,也不一起到父母傢裡。

說起原因,還是當初分傢時,兩個兒子覺得父母分的莊子不合理,結婚置辦的東西不一樣,兩個女兒為瞭兩個哥哥結婚,出嫁的時候什麼都沒有。

最後,四個子女之間都不親近,甚至老死不相往來,去年王叔去世,幾個子女雖然參加瞭葬禮,但是全程都無交流,完全就是陌生人。

按說父母都年邁瞭,老父親都去世瞭,兄弟姐妹都年過半百瞭,還有什麼心結和疙瘩解不開呢,還有什麼不能釋懷呢?

但是,他們就是鐵瞭心這樣,之前的財產分配和利益的不均,成瞭他們心中解不開的疙瘩,即使村委會調解,還是沒有一點作用。

第三個原因:父母偏心

父母的偏心,就是一把利劍,會斬斷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紐帶,甚至讓親人變“仇人”。

作為父母,剛開始應該都想做到對子女一視同仁,不偏不倚,但是五根手指頭還不一樣長,更何況是父母的心?

兄弟姐妹之間,很多矛盾的根源就是父母的偏心,除瞭上面說到的財產分配的偏心,還有孩子成長過程中,大小事上的偏心。

王奶奶有兩個兒子,她比較偏心小兒子,小兒子嘴巴甜,會哄小兒子開心,而大兒子人比較老實憨厚,就會悶著頭幹活。

所以,大兒子結婚的時候,王奶奶給大兒子的房子非常簡陋,甚至連一隻雞都不舍得給大兒子傢,大兒媳生瞭孩子,王奶奶也不管。

而小兒子結婚時,就和王奶奶一起住,房子也是新蓋的,小兒子傢有瞭孩子後,王奶奶心甘情願給小兒子傢帶孩子。

大兒子和大兒媳都是老實人,但是面對母親的這種偏心,他們對小兒子和兒媳也十分惱怒,因為小兒子和兒媳把母親哄的,心甘情願給小兒子傢幹活,帶娃。

這中間,因為各種瑣事,兩兄弟也發生瞭爭吵,甚至有幾次動手打架,最後兩兄弟關系徹底決裂,雖然低頭不見抬頭見,但是見面也當作不認識。

他們傢的事其實並非個例,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還是父母太偏心。而很多兄弟結婚長大後,之所以像“仇人”一樣不來往。

追究起來,其實主要和上面這三個原因有關,而最後一個原因,也是最關鍵的因素。

所以,作為父母,在處理子女關系上,一定要盡量一碗水端平,即使不能,也不要太過明顯免得以後自己的親生骨頭變成“仇人”,老死不相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