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臺央視電視劇頻道(CCTV-8)
熱播的《藏海傳》
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瞭解
中國古代科技與藝術的窗口

例如劇中上演的煙花雜技,借鑒瞭
源於宋朝時期的浙江泰順藥發木偶戲

平津侯府的設計繼承瞭
古代建築工藝中的榫卯結構

但最具神秘感的
還是那件引發無數討論的
“蛇眉銅魚”

這枚小小的“蛇眉銅魚”
雖然隻是劇中虛構的道具
但設計靈感絕非憑空而來
魚紋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
陶器和玉器上都有魚的身影
青銅器上的魚紋,則出現於商代晚期
但當時並不多見
到瞭西漢,魚紋開始盛行
或為立體造型,或為平面紋飾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歷史的煙雲
探尋在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
以魚為主題的青銅器吧
【鯢魚形銅帶鉤】

「鯢魚在民間俗稱“娃娃魚”,在貴州的山溪河流中並不少見。但是以“娃娃魚”的模樣制成的帶鉤,至今在其他地方的考古發掘中還未曾見到。這條小魚背部的五字銘文“日利八千萬”,不僅表達瞭佩戴者內心祈求財源滾滾的生活願望,也暗示瞭物主身份可能是屬於傢產可以不斷增值的“富豪”哦。」
【銅魚杖頭飾】

「這件造型獨特的銅魚杖頭飾格外吸睛:一條魚口銜小蛇,魚頜下系掛著鈴鐺,魚肚下有一立人,人雙手曲肘相交抱臂,立人的頭頂和腳下各有一面銅鼓,下連圓筒狀銎(qióng)。不知道他在思考些什麼呢?」
【西周鯉魚尊】

「這隻胖胖的鯉魚尊,是我國首次發現的立體鯉魚造型青銅器。這件尊不是祭祀用的禮器,而是真正在飯桌上用的酒器。仔細看,魚腹下方有4位“大力士”作負重狀,扛起瞭整件器物,創意值拉滿!不過經專傢檢測,這4位“大力士”是後來補鑄的。」
【龜魚紋方盤】

△傳世品
「這件龜魚紋方盤鑄造精湛,藝術感十足!盤內底部以三角雲紋為襯底,裝飾著浮雕的龜、魚和青蛙,這些水生動物的漫遊方向各異,或相對而遊,或悠然漫遊,又有蟠螭穿梭回繞,仿若流動的水波紋,十分靈動。盤外飾有雲紋及各類浮雕怪獸,底部四隻小虎穩穩托起重達二十多公斤的青銅盤,極具神秘感。聰明的你能猜一猜這件器物在古代是作何用途嗎?」
【魚形壺】

△傳世品
「這件魚形壺整體仿鯉魚狀,魚頭昂首,魚嘴大張,魚尾向下杵地,靈活生動,仿若下一秒就要吐出泡泡、擺尾遊走。仔細觀察,鯉魚魚眼嵌金為飾,金光熠熠,炯炯有神;魚身背鰭、胸鰭刻畫細致,栩栩如生,兩側獸首銜環自然垂掛,可謂是精細巧妙!對於此壺的年代,學界尚存爭議,西周、戰國時期、元明時期等多種說法,有學者推測它是元明時期仿漢代魚壺的仿古器,用以插花。」
【子仲薑盤】

「子仲薑盤內共鑄有31隻水生小動物,水鳥、青蛙、烏龜、遊魚一應俱全,盤的前後各攀有一條立體曲折角龍,在圈足下置三隻立體爬行的小虎。隨著水流沖擊,盤中的小動物們都可以做360度旋轉,體現瞭獨特的設計和分鑄技術。可以想象當使用者在盥洗時,盤中會呈現出水波蕩漾、龜魚遊動的生動畫面。」
看到這麼多小魚,不禁想高歌一曲
“我像隻魚兒在你的荷塘……”
咳咳,回歸正題
下次追劇看到“蛇眉銅魚”時
不妨也去看看博物館裡的“真”青銅魚
它們靜靜地訴說著華夏先民
對富足、繁衍、祥瑞的永恒追求
這些歷經時間洗禮的國之瑰寶
才是劇情背後
最堅實、最迷人的文化根基與靈感源泉
或許,你的下一次博物館之旅
就可以去尋找那些
“躍”然於青銅器之上的千年魚兒們
親身感受這份跨越千年時空的對話
總監制/麻靜 馬勇
監制/楊奉濤 王威 劉娟
制片人兼總導演/吳海霞
責編/邢芳毓 丘文潔
撰稿/張聞捷 馬安妮
美術編輯/郝汀萱
新媒體運營/高博
學術顧問/韓魏 黃一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