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年僅16歲的武亦姝登上瞭《中國詩詞大會》,並擊敗所有競爭對手,獲得瞭節目的桂冠。她那一身書卷氣獲得瞭大眾的贊譽和向往,甚至北大都想錄取她。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她最終並沒有答應對方的提議。武亦姝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她的人生如今又怎樣呢?

武亦姝自幼喜歡古詩詞,而對於喜歡古詩詞的人來說,中國詩詞大會是不得不看的節目。她的詩詞儲備量高達兩千多首,第一次參加比賽就拿到瞭最高分,此後還一路過五關斬六將,擊敗瞭年長她多歲的北大博士,奪得瞭年度冠軍。
武亦姝的年齡和學識,以及她在詩詞大會上毫不怯場的狀態,毫無疑問能當得上一句才女的贊譽。

她始終在比賽中帶著笑容,看起來玩的十分開心,也成為瞭其餘人眼裡的大魔王。
尤其是在節目的飛花令中,所有人要在詩中帶上月字,武亦姝第二次要說出詩句時,她卻脫口一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一連四個“月”,看起來遊刃有餘。

而這也體現出武亦姝對《詩經》的熟悉程度,她所提到的詩甚至是其中最長的一首。這些更是給武亦姝身上增添瞭一層光環。
武亦姝自此一炮而紅,但她並沒有因此失去冷靜的心態,反而急流勇退,消失在大眾視野中,甚至拒絕瞭來自北大的橄欖枝。而原因則是她更想上清華。

或許很多人認為武亦姝過於自大,或許很多人覺得能拿下詩詞大會冠軍的武亦姝更適合北大這樣文學氣息濃厚的地方。但武亦姝的選擇,也證明瞭她的清醒和堅定。
而她的能力,也能匹配她的野心和選擇。

在2019年的高考中,武亦姝以613分的成績成功報考清華大學。值得一提的是,武亦姝選的是理科,這也是理科的成績。顯然,不管是文還是理,武亦姝都是一個學霸。
那麼這樣有實力有頭腦的人,究竟是怎麼培養出來的呢?

其實當年董卿說過一句話,就是如果傢長希望孩子長成哪種模樣,自己首先就要成為那樣的人,才能去要求和幫助孩子向這個目標前進。
而武亦姝的成長歷程也是如此。她的父親是一個律師,母親是一個美術老師,很多傢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武亦姝的父母並不會這樣要求她。在父母的放養下,還在小學的武亦姝沒能抵擋動畫片的誘惑,直接放飛自我,成績也一路下滑。

如果放在其他傢庭上,可能會直接否認動畫片的合理性,要求孩子不要這樣做,甚至大罵或者動手。
而武亦姝的父母發現不對後,也和其他傢長一樣,想過很多糾正手段,但強硬的糾正是無法培養一個成功的孩子的。此外,武亦姝父母也看過很多學生,深知這種手段解決不瞭問題,武亦姝也不適合這樣做。

於是這對父母選擇在下班回傢後一起和孩子看書,不管是名著還是漫畫,亦或是古詩詞,都和孩子一起看,一傢人也有瞭讀書的習慣。
他們鼓勵和引導孩子,在武亦姝學習書法和其他內容時,不斷給予武亦姝肯定,引導武亦姝耐心練習。

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武亦姝對文學和詩詞的興趣極大增加。此外,武亦姝的其他領域也做得很好,她在上初中時,就獲得過化學科技創新獎,還喜歡練字、彈琴,參加各種活動,成功成為瞭一個德智體美勞健全的孩子。

父母對孩子來說極其重要,其他的生活絕不可能取代父母和傢庭的影響,因此父母絕不能推托自身的責任。作為孩子的模仿對象,試圖通過口頭的要求或者武力教育讓孩子朝自己想要的方向生長,顯然是不可能的,而即便成功瞭,也絕不是因為父母。
因為成長中的正確引導,武亦姝在詩詞大會上大放異彩,並成功考上瞭清華新雅學院。

新雅學院是住宿制文理學院,和其他學院不同的是,它文理兼收,在入學一年後,能夠隻有選擇其他學院的專業或者是本學院的交叉專業,對於文理兼備的武亦姝來說十分合適。

雖然武亦姝在詩詞大會後徹底隱身,就像所有普通人一樣生活,然而因為詩詞大會過於受歡迎,而在其中獲得桂冠的武亦姝也令人印象深刻,因此盡管武亦姝已經十分低調,她在大學的每一個重要選擇,都被機緣巧合下關註她的人得知。
在第二年選專業時,武亦姝轉到瞭外文系,而讀完本科後,武亦姝還會繼續攻讀研究生,並對中外文化進行研究,最終落足在兒童文學上。

她的選擇也印證瞭成長中書籍熏陶對一個人的影響。年幼時她寵辱不驚,用極強的心理素質獲得第一,又在高一階段,就明確地選擇瞭直接的大學目標。在高中三年裡,她沒有因為成名而懈怠,和其他學生一樣埋頭沉淀,最終實現瞭自己的學業目標。

武亦姝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對自己的未來深思熟慮下的選擇,很多人是不具備這種特質的。既然武亦姝的每一步都是發自內心的決定,即便如今的她尚且年輕,我們似乎也能看到之後她那平靜而堅定的人生路,而這樣的路,也是一條不會讓人後悔的路。
如果武亦姝在詩詞大會時被潑天的贊譽迷昏瞭頭,選擇流量變現或者其他捷徑,隻會落得一個傷仲永的下場。

武亦姝的選擇和行動也告訴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認清自己,堅定地做出選擇,才能在認識的人路過自己時,被投以激動而崇拜的目光,而不是被鄙視目光短淺。
最後,也祝這位才女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不斷深耕,取得更好的成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