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剛恢復高考,試卷小學生都會,錄取率卻不到5%,有何隱情?

1977年8月6日下午,在北京舉行的科學與教育座談會上,武漢大學的一名教授提出瞭當下高校招生存在的諸多問題。

隨後他話鋒一轉,向中央建議應該恢復高考招生,這一提議立即在會上引起瞭轟動,那時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這場會議將會改變無數人的命運。

幾天後,鄧小平就在高校招生座談會上談到瞭恢復高考的事情,盡管一些人仍然反對,但在鄧小平的推動下,中央還是決定恢復高考招生。

1966年,國內采取瞭推薦與選拔人才制度,推行多年的高考制度被終止。在那之後的十多年間,雖然部分高校一度重新招收學員,但絕大多數人並沒有一個進入高校學習的渠道,再加上上山下鄉的運動,大部分知識青年失去瞭在校園內學習的機會。

這些事情也影響到瞭人才的選拔,鄧小平很早就註意到瞭這個問題,1975年他第一次復出的時候,就指出瞭高考對於人才選拔的重要性。

1977年10月12日,在鄧小平等人的努力下,高考制度終於恢復,時隔多年重新開考,這次的高考註定將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瞭廣泛選拔人才,此次高考放寬瞭人員審查標準,考慮到國內之前的復雜情況,除瞭應屆高中生之外,那些下鄉的知識青年等群體也可以參加考試。

十多天後,高考恢復的消息在全國公佈,無數的知識青年歡呼雀躍,大傢做夢都沒有想到他們還能等來這麼重要的機會。

從這開始,高考成為全民討論的熱點,各大高校都開始為高考招生做著準備,適齡學生以及其他報考知識分子則開始活動起來,為考試做著準備。

隨著12月中旬高考開始,這場特殊的考試更是出現瞭諸多奇怪的場面,比如參加高考的考生們年齡跨度極大,甚至有一把年紀的考生與剛剛高中畢業的小年輕一起考試的奇景。

由於高考中斷瞭十多年,這十多年沒能參加高考的學子都有機會。於是77年高考等於是從66屆到77屆12個年級的中學生一起競爭,後來還有部分78屆的學子也被允許提前參加考試。

因此,這次的考生群體年齡段差距極大,而更令人驚訝的是,當後來的人們回顧77年試卷的時候,大傢會感覺這次的高考看起來並沒有什麼難度。

尤其是對於現代學生們來說,那時的考題可能小學生都能做,之所以要這麼設置,主要還是高考中斷瞭十多年。

許多考生這些年的學業基本荒廢瞭,從高考恢復到開考也就2個多月的時間,想要讓大部分人短時間內適應過來非常困難。

於是,這次高考的試卷並不是非常困難,可更神奇的是這一年的高考,還是成為史上錄取率最低的一屆。根據後來的統計,此次高考的錄取率為4.8%,成功創下瞭最低紀錄。

為何試卷這麼簡單的考試,錄取率還會這麼低呢?其中主要原因還是報考的人數實在太多瞭,高考恢復之後全國各地的青年都想要參加,最初報考的人數達到瞭兩千多萬。

可這一年國傢原定的招生計劃是20萬,畢竟高考中斷這麼多年,各大高校的招生也中斷瞭許多年,那時國內的高校人才選拔比較嚴格,也沒有那麼多學校可以招生。

各地區都設置瞭初試,盡可能篩選出適合參加高考的人,這種做法確實刷掉瞭不少能力不達標的考生,可通過瞭這些考驗,最終成功參加高考的人數還是有570多萬人。

見到如此龐大的考生群體,國傢決定擴大招生規模,可學校的情況擺在那裡,哪怕是擴大規模,人數也相對有限。

最終,高考的招生人數達到瞭27萬多人,錄取數還是無法與龐大的報考人數相比,於是就有瞭這麼一個極低的錄取率。

雖然高考試卷的難度並沒有那麼大,但這次高考的競爭實在激烈,這麼多考生要去爭有限的招生名額,試卷難度隻是一個篩選標準。

考生們真正的難關是要考過身邊那成千上萬的競爭者,想從這麼激烈的競爭環境裡脫穎而出,難度確實非常大。

當然,本次高考雖然存在著各種不足,錄取率並不是非常好看,但這種特殊環境選拔出來的人才,他們也是經過瞭足夠的考驗。

這批錄取的學子們有著極強的信念與求知欲,能在那個年代的競爭中取得成功,也可以看出他們的能力。

後來這批學子大多都取得瞭成功,也成為國傢建設的重要人才,正是這屆高考開瞭個好頭,也讓國傢意識到高考這項制度的重要性。

在那之後高考的制度逐漸完善,國內的高校招生數量也越來越多,這項制度就這樣一點點發展成人們現在看到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