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不旱,就看五月十三”,今日五月十三,後面還會大旱嗎?

導讀:“旱不旱,就看五月十三”,今日五月十三,老人說不怕五月十三漫,就怕五月十三晴,天晴有啥預兆?看農諺咋說

不知不覺中,農歷已經是五月中旬瞭,而今日是農歷五月十三日瞭,此時北方正在忙著麥收,南方也是插秧的緊張收尾階段瞭!

而此時農民最關註的就是天氣瞭,尤其是後期的天氣,擔憂會不會出現旱情!

在咱們老祖宗留下的眾多農諺裡,有這樣一句老話,也是過去古人的經驗之談,說的是“旱不旱,就看五月十三”!即這一天天氣能預測後期出不出現旱情!

而一些老人也常念叨:“不怕五月十三漫,就怕五月十三晴”,聽起來就很有意思。為啥這麼說呢,晴天有啥不好的預兆呢?

今天咱們就來嘮嘮五月十三這天,看看有啥與眾不同的,晴天到底有啥預兆。

先來說說五月十三這個日子的特別之處。在民間傳說裡,五月十三是“關公磨刀日”,也被稱之為“雨節”,說這一天是雨神的生日。

關二爺在我國民間是已經神話的人物,那可是義薄雲天的大英雄,自從他去世後,就被封為神仙瞭!

傳說他這天要在南天門磨刀,磨刀需要用水,這水灑落到人間就成瞭雨,所以人們盼著這天下雨,覺得這是關老爺賜福,能帶來風調雨順。而且一般情況下,到瞭農歷五月十三日十有八九都會下雨!這又是為什麼呢?

從自然節氣來看,五月十三通常在夏至前後,這個時候冷暖空氣交匯頻繁,本來就應該是多雨的時候。尤其是南方,此時已經進入梅雨季節瞭,降雨本來就頻繁!

再看看農諺裡是怎麼說五月十三晴天的,古人又是如何來預測後面天氣的!

其中老祖宗傳下來瞭不少農諺,這就是古人的經驗和預測天氣的方法,有句農諺叫“五月十三晴,四十五個大日頭”,意思就是要是五月十三這天是晴天,接下來可能會有長達四十五天的大晴天。

大傢想想,現在正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像北方的玉米、大豆剛出苗,需要充足的水分紮根;南方的水稻正處於分蘗期,對水的需求也很大。

這麼長時間的晴天,太陽火辣辣地烤著,土壤裡的水分很快就蒸發幹瞭,莊稼得不到水的滋潤,怎麼能茁壯成長呢?很可能就會減產,甚至絕收,農民一年的辛苦就白費瞭。

還有一句北方地區流傳的諺語“五月十三不磨刀,曬得青山草木焦” 。這裡說的“不磨刀”,其實就是指五月十三沒下雨。沒下雨的話,天氣就會持續幹旱少雨,熱得厲害,連山上的草木都會被曬得枯黃焦幹。

這就說明旱情已經非常嚴重瞭,農作物就更難幸免瞭。古代的時候,農民們基本都是靠天吃飯,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灌溉設施,要是遇到這種幹旱天氣,真的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日子就會過得很艱難。

老話還說“大旱不過五月十三”,即再大的旱情,到瞭五月十三日也會下雨緩解的,但是如果五月十三日也是晴天沒有下雨,那情況就不好瞭,後面旱情還會持續,可能會導致農作物絕收!過去老輩人就是以此來判斷後面會不會有大旱!

另外還有“五月十三日頭笑,三伏雨少幹斷河” ,這句農諺也在提醒我們。要是五月十三這天太陽當空照,那預示著接下來的三伏天降雨會很少,河流都可能因為缺水而幹涸。

三伏天可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農作物生長需要大量的水分,這個時候雨水少,很容易引發“伏旱” ,對農作物的生長極為不利。

至於農諺“不怕五月十三漫,就怕五月十三晴”,也是說明瞭古人對五月十三日下雨的期盼,擔憂這天是晴天,後面會出現大旱!畢竟古代的灌溉技術落後,最怕的就是旱情瞭!

當然啦,農諺是老祖宗們根據長期的生活和生產經驗總結出來的,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是絕對的。

特別是如今時代不同瞭,比如氣候發生瞭大變化,現在的氣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同時種植技術也更先進瞭,也有瞭更高科技的預測天氣方法瞭,所以即便今天是晴天也不要太擔心!

今天就是五月十三瞭,你那裡的天氣怎麼樣呢?我這裡是陰雨天氣,而且中午有大暴雨,這樣也很好,降雨就降溫瞭,也對高考生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