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經過戒嚴令,罷免總統等宮鬥後,李在明上任簽署的第一道總統令,一下子就成瞭大傢關註的焦點。

本來大傢都覺得,李在明上臺肯定先搞人事任命,把自己信得過的人安排到關鍵崗位,牢牢握住權力。結果卻讓人意外,他第一道命令竟然是成立“緊急經濟應對工作組”。競選的時候,李在明就說要成立這麼個工作組,還打算砸下 30 萬億韓元(差不多 1580 億元人民幣)呢!當天晚上,他就召集企劃財政部、中小風險企業部等一堆部門開會,主題就倆:怎麼扛住美國的關稅戰,還有咋發展經濟、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更絕的是,李在明當場公佈瞭自己的私人電話號碼,讓大傢有建議盡管找他提,別藏著掖著,大膽說。他這麼做,也是發現有人在會上不敢吱聲,怕得罪利益團體被穿小鞋,私下交流就沒這顧慮瞭。就從這一件事,就能看出李在明把發展經濟當成頭等大事,決心那叫一個堅定。

想想之前尹錫悅政府,整天忙著搞政治鬥爭,一門心思親美親日,還去招惹朝鮮、挑釁中國,讓東亞局勢變得非常緊張,這也牽累瞭韓國經濟的發展。現在李在明,要改變這一切。
李在明可不是光喊口號,從他近段時間的言行就能看出來。在對待中國的態度上,他早就表明瞭想法。5月份的時候他就說希望進一步發展同中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中韓的經貿交流。
對朝鮮,他也希望重新搭起溝通的橋梁,緩和兩國關系。雖然韓美同盟是韓國外交的根基,李在明不會拋棄,但是肯定不會再接著跟美國一起搞陣營鬥爭瞭,尹錫悅時期對美國一邊倒的韓國外交,也到瞭變天的時刻瞭。韓國會努力在外部環境中找平衡,尤其是和朝鮮的關系,半島說不定真要迎來新變化瞭。

李在明當選後,中方就發瞭賀電,這賀電可大有學問。2022年尹錫悅當選為總統的時候,中國也發瞭賀電,但是這兩次一對比,中國發給李在明的,措辭更豐富、意思更深刻,字數都多瞭不少。賀電裡特別提到 “雙方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差異”,這可不僅僅是回顧過去幾年中韓關系的起起伏伏,更是對韓國新政府的期望和呼籲,希望韓國別讓意識形態和外部因素把雙邊關系攪黃瞭,回歸建交時 “超越差異” 的初心。
從李在明的對外政策來看,“實用主義” 色彩特別濃,外交戰略有 “三重底色”。第一重是國別差異戰略,他可不認同 “一體化” 陣營那套邏輯,公開說和美國、中國、俄羅斯的關系都得單獨算,按國傢、議題、利益來處理對外關系,就是想打破韓國外交越來越僵化的 “陣營模式”。第二重,面對國際局勢變來變去,他主張靈活調整政策,還點明美國對華策略也不是一直打壓,也有妥協的時候。第三重,他把韓國國傢利益擺在外交的核心位置,覺得意識形態隻是手段,最重要的是追求國傢利益,這跟尹錫悅的做法完全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大選前最後一場記者會上,有人問到貿易和對華關系,他當場表態,當選後要推行實用外交政策,和周邊國傢得把關系搞好,同時,韓國不會拋棄美國,跟美國的盟友關系不會改變,反而會加強。

說實話,過去幾年中韓關系確實跌到瞭低谷,“薩德” 問題、半導體問題,再加上韓國在中美博弈裡選邊站,兩國之間的戰略互信被削弱瞭不少。韓國外交一直有兩個特點,一方面對美國依賴成習慣瞭,另一方面在區域政策上又有點搖擺不定。不管是保守派還是進步派執政,都得在國傢安全和經濟利益之間反復權衡。
這麼看來,李在明的外交政策,也中韓關系解凍的關鍵所在,這對中國來說是一件喜事。
不過也得清醒認識到,這肯定不是一帆風順的,未來還有不少挑戰和變數。但不管怎麼說,李在明上臺後的這些動作,已經讓東北亞局勢出現瞭緩和的苗頭,接下來局勢會怎麼發展,還真讓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