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國特朗普政府剝奪常青藤高校哈佛大學招收國際生源的資格,這就意味著占據在校生20%的大陸學子將無法留美繼續學業。
中國外交部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對這一行徑表示瞭強烈譴責,認為這破壞瞭教育公平,不利於國際學術交流和科技發展。

“懂王”上任以來,一連串的操作都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就差把美國地方保護主義寫在腦門上。但是在美國同樣有一批有識之士,他們通過自己的方式保護華人在美利益,促進中美關系健康發展。
比如在美國的斯坦福大學,就有一類特殊的獎學金,專門向成績優異的大陸學生發放,叫做“王耀武獎學金”。獎學金設立以來,很多大陸學子解除瞭後顧之憂,從而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學業之中。
王耀武獎學金是什麼時候設立的,和國民黨抗日將領王耀武有怎樣的關系,又為何號稱“大陸優先”呢?

1902年,王耀武,字佐民,出生在山東泰安一個普通的傢庭,他的父親早逝,僅靠母親打零工的微薄收入過活。
因為傢境貧寒,幼年的王耀武隻得輟學工作,幫母親分擔傢庭的重擔。他做過天津英美煙草公司的學徒,起早貪黑在碼頭上扛幾十公斤的貨箱,還做過上海法租界的店員,在門口聲嘶力竭地吆喝賣糖果,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1924年,22歲的王耀武在街頭閑逛的時候聽說黃埔軍校招生,血氣方剛的他幾乎沒有猶豫就報瞭名,這一刻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改變的卻不僅僅是他個人。

王耀武文化底子薄,為瞭考上軍校,他白天打工,晚上去夜校補習數理化的知識。過去隻知道舞槍弄棒好勇鬥狠的男孩,現在沒事就捧著一本兵法讀的津津有味。
1924年冬天,王耀武跟自己的老鄉借瞭些盤纏,去廣州參加黃埔軍校的考試。在文化課的考試中,一攤開試卷他就知道穩瞭,考題基本都在準備范圍之內,可謂信手拈來。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憑借個人天賦和不懈努力,王耀武順利通過考試。
在校學習實踐期間,王耀武逐漸形成瞭自己的一套治軍風格,他排兵佈陣非常穩健,說話辦事一絲不茍,成為黃埔第三期公認的高材生,也是蔣介石最器重的幾個黃埔嫡系軍官之一。

1937年,在蔣校長的大力提拔下,王耀武晉升飛快,統率著國民黨最精銳的74軍51師,參加瞭淞滬會戰。
當時王耀武的51師負責羅店防禦,面對日軍主力部隊飛機、坦克、大炮的立體攻勢,裝備全面處於下風的國民黨軍隊毫無懼色,硬是死守瞭11個晝夜寸土未丟。
當敵人的坦克碾過層層疊疊的國軍屍體即將抵達戰壕的時刻,王耀武身先士卒拿著噴火器沖上前線和敵人近距離火拼,剩餘的國軍戰士被師長感染,沒有一人怯戰,74軍“抗日鐵軍”的名頭從此誕生。

1938年,萬傢嶺戰役中,又是王耀武率領部隊到敵後穿插,配合正面主力部隊全殲日本106師團,創下抗日戰爭以來我方首次成建制全殲日軍師團的記錄。
1945年4月到6月,湘西雪峰山會戰,日軍第20軍司令官坂西一良帶著6個師團和一支航空軍,大約10餘萬人向寶慶、東安等地發起進攻。
國民黨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帶著9個軍應敵,這也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時期正面戰場最後一次會戰。
王耀武時任第四方面軍司令,當敵116主力師團被圍的時候,他下令迫擊炮平射,萬炮齊發,最終殲敵2.8萬人,徹底消滅瞭日軍妄想通過正面推進攻城略地的可能。
當湘西大捷的喜報傳到延安的時候,毛主席都不禁贊嘆:
“這個王佐民,打仗確實有一套。”
因為抗日戰爭時期的傑出表現,王耀武被國防部授予至高榮譽——青天白日勛章。

王耀武是國民黨的傑出將領,也是中國的抗日英雄,但是在解放戰爭中,作為蔣介石的嫡系,他還是選擇站在人民的對立面。
1948年9月24日,王耀武在濟南戰役中被俘虜,後送入北京功德林監獄服刑,曾經最耀眼的一顆將星從此隕落。
說起王耀武被俘的經歷還頗有幾分黑色幽默,他當時在部下的掩護下化裝逃跑,借著夜色掩護逃到瞭附近的一戶農傢。
結果第二天上廁所的時候,農戶發現這人竟然用的是進口的高檔手紙。
要知道當時農村的條件,普通人傢連草紙都用不起,這人明顯就是國民黨的高官假扮的。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逃難的時候都如此講究體面,被抓是一點都不冤枉。

聽到父親鋃鐺入獄的消息,香港的一個12歲小女孩哭的傷心欲絕,她叫王魯雲,是王耀武的獨生女。
大哭一場之後,王魯雲從抽屜中小心翼翼捧出一個盒子,裡面有一塊父親送給她的瑞士懷表,表蓋內側還刻著“精忠報國”四字。
在功德林監獄服刑期間,王耀武擔任文化科科長,帶領在押犯人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王耀武因為改造積極,因此1959年第一批被特赦,出獄後擔任政協文史專員。
直到1965年,王魯雲才得到瞭一張周恩來總理特批回大陸探親的特別通行證。父女從最後一次見面算起,已經過去瞭17年。

在北京飯店的會客廳裡,63歲的王耀武身穿藏藍色中山裝,胸前的口袋別著一支抗日戰爭時期購買的派克鋼筆,歷經戰爭磨難和歲月洗禮的老人顯得有些局促,坐立不安。
自從來到這裡,王耀武的眼光就從來沒有離開門口,不多時,一位風姿綽約的女士快步走進大門,兩人四目相對,淚光閃爍,竟一時無言。
最後還是女兒王魯雲首先打破沉默,在香港生活多年的她用記憶裡的泰安方言喊出一句“爹”。
王耀武瞬間無法自控,和女兒緊緊擁抱在一起,老淚縱橫,有數不盡的思念、辛酸、悔恨。

父女二人一起度過瞭7天的美好時光,他們去瞭故宮、景山、頤和園,形影不離,似乎有說不完的話題。
臨別之際,王耀武拿出瞭5個小金鎖,他告訴女兒,這是用青天白日勛章熔鑄而成的,是外公送給5個外孫女的禮物。還不忘叮囑女兒,在自己百年之後,替他去泰山腳下種一棵白楊樹,也算是落葉歸根瞭。
1968年7月3日,王耀武在北京人民醫院病逝,享年66歲。
2006年,71歲的王魯雲來到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的檔案室,在這裡她看到瞭父親王耀武早年的戰爭手稿,裡面記載著1943年常德會戰的景象。
王耀武在手稿中寫道:“將士血染洞庭,吾輩豈敢忘本”,一句話點醒夢中人,多年來心中對父親的眷戀、追憶難以自已,王魯雲做出瞭一個重大的決定。

2008年,斯坦福大學正式設立“王耀武獎學金”,該獎學金依托香港的王耀武基金會,由王魯雲和幾個子女出資,委托香港私募基金組織管理。
王耀武獎學金最與眾不同的特點在於它是定向發放的,隻發給在斯坦福大學就讀的中國大陸學生,其中又以山東泰安、濟南等王耀武故鄉地區的貧困學生優先。
在美國大學設立專門發給中國人的獎學金,著實需要一些勇氣。
在獎學金發佈儀式上,就有很多美國記者公開表示不滿,認為獎學金不以成績發放是不合理的。
面對臺下記者的質疑,王魯雲拿出一張泛黃的地圖,這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張老地圖,上面標註瞭274位山東籍烈士的傢鄉。

71歲的王魯雲撫摸著地圖,淚眼婆娑,她對媒體說:“這是先父麾下的齊魯子弟犧牲的戰場,他們為瞭國傢拋頭顱灑熱血,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中國,更沒有我如今的財富。我作為齊魯大地的後人,自然應該飲水思源,用這種方式回報烈士的後代。”
老人說的有理有據,臺下的媒體瞬間安靜下來。
王耀武獎學金和斯坦福大學主流的幾種全覆蓋獎學金相比,體量較小,每年也隻有十幾人的規模。
根據現有的記載,截止2020年,一共資助瞭127名學生,其中89人來自大陸地區,還有部分來自香港、臺灣地區。
2019年,王耀武獎學金獲得者李浩然在論文扉頁寫道:
“從臺兒莊到矽谷,我們帶著不同時空的使命前行。”

王耀武生前贈送給王魯雲的5把金鎖也有瞭各自的主人,被分別送給王魯雲的5位千金,這5個女兒也個頂個的優秀。
長女黃慧珍在津南建設瞭一座抗戰將領紀念館;老二黃慧琪是商界女強人,但她有個做生意的底線,隻要是重污染項目,不管利潤再高,也絕不染指。因為外祖父的屍骨葬在青山綠水之間,絕不容後人玷污;三姑娘黃慧君主持瞭“戰史口述計劃”,她在整理臺北老兵戰爭遺物的時候,發現瞭一張王耀武給士兵示范綁腿的照片,促成瞭大陸臺灣首次聯合抗戰文物巡展。
至於王耀武的遺願,王魯雲和幾個外孫女也謹記在心,從未忘卻。如今泰山普照寺旁,五棵白楊已亭亭如蓋。樹下的石碑刻著王耀武1938年的戰地詩:
“願化長風繞戰旗,
豈容倭寇度關西。
他年若遂平生志,
岱嶽松前教子犁。”

從濟南戰役的烽煙到斯坦福的梧桐,從淺水灣的月影到泰山的松濤,這個始於亂世的承諾,正在續寫新的篇章。當大陸學子在矽谷實驗室裡凝視獎學金證書上的將軍肖像時,或許能聽見歷史的回響——那是一個民族對忠誠與傳承的千年叩問,是跨越時空的精神接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