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傢好。
6月9日,中美兩國的經濟高層官員在倫敦舉行自中美元首通話後的首次線下磋商。
如果有人認為這是中美關系緩和的一個跡象,那可能大錯特錯,因為這實質上代表的是中美雙方近身的肉搏戰。
原因很簡單,此次討論的議題是硬骨頭,請允許我慢慢解釋。

先說結論,上一次中美元首通話後,有一點非常明顯,那就是美方有求於中國。這不僅體現在美方在大約兩周前就明確表示希望與中方進行會談的反復試探上,還反映在雙方的議程安排上。
顯然,這次中國中斷對美國的稀土供應,卡在瞭美國的脖子上。
我想說的是,美國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今天的中國已非昔日可比,過去我們常聽到的是美國在高科技領域卡中國脖子,但現在,中國也可以在關鍵物資上卡美國脖子,如稀土等其他一系列物資。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中美雙方現在都擁有瞭卡對方脖子的能力。
所以從4月中方宣佈反制,並把7種稀土元素及相關磁鐵實施出口管制後,美方一下子感到痛瞭。幾周後,美國不斷釋放信號,希望與中方進行對話。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過,我們有兩次讓子彈飛的機會。
第一次是從4月4日到5月12日,雙方在日內瓦發表聯合聲明。第二次是經過美國多次暗示希望與中國對話後,中美最終同意進行通話。
盡管通話沒有取得實質性成果,但雙方達成瞭一個重要的結論,就是雙方可以談。因此,就有瞭6月9日雙方在倫敦舉行的線下磋商,與會的都是兩國的經濟高級官員。
中國方面由負責經濟事務的國務院副總理領導,他之前在日內瓦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進行瞭會談。而這一次,美方派出瞭三巨頭,分別是財長貝森特、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貿易代表格裡爾。

盡管貝森特立場強硬,但他在特朗普政府中相對較為鴿派,而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顯然是比貝森特更為強硬的人物。
因此,這次是美國鷹鴿兩派同時出馬,顯示出美國團隊內部存在一定程度的博弈,而中國無疑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信號。
如今,中美談判還在進行中,談判結果目前不得而知,但我想議程的核心無非就是美國希望中國放松對美國的稀土管制。作為交換,中方也有條件,不是簽證問題,而是美國需要放松對中國在高科技問題上的關卡。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這次是中美雙方的一次近身肉搏戰的重要原因。
其次,我們會一如既往地在涉及一些核心國傢利益的問題上,向美國表明我們的立場,並至少獲得美國在態度上的明確表態。
並且,我們還要將這種態度公之於眾,做到有聞必錄,記錄在案。
這正是上次中美元首通話之後,我在此分析的那樣。白宮新聞稿幾乎隻有和貿易相關的內容,而中國關註的焦點除瞭貿易,還包括臺灣問題,顯示出雙方關註的焦點各不相同。
上次我提到,對中國而言,貿易問題並不是特別緊迫的問題,盡管它可能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但那麼多年,中國都挺過來瞭,何必在乎這個。而臺灣問題則是涉及政治和主權的核心議題,一直是我們的牽掛。
現在,貿易問題是美國手中的一個籌碼,美國的主要訴求是中國放松對稀土的管制。中國方面,除瞭臺灣問題,中方還可以借此向美國施壓,要求其在一系列高科技問題上放松對中國的態度。
美國會答應嗎?我認為,美國可能咬著牙也不會答應。既然美國不會答應,那麼中國的稀土管制就不會放松。

這就是我說雙方互相卡脖子,近身肉搏戰。而這個肉搏戰,無非幾種結果。
一種是完全談妥,是按照中國的意願還是美國的意願談妥的,大傢可以自行判斷。另一種是部分談妥,即中方的意願並未完全實現,而美國的意願也未完全達成。
還有兩種可能性,要麼美國更多地向中國讓步,要麼中國更多地向美國妥協,後者在理論上可能性不大。
當然,我無法預知最終結果,但我根據各種線索拼湊出的這幅圖畫,希望能為大傢提供一些觀察這次磋商的邏輯線索和支撐點。
#中美經貿磋商第一天談的咋樣##中美經貿磋商機制首次會議今日繼續##這次談判美方來瞭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