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汽車普及率差距巨大,美國86.8%,日本62.4%,中國令人意外

伴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汽車似乎也逐漸成瞭各傢各戶生活水平的象征,各國的汽車普及率也在不斷上升。作為全球三大經濟體,中美日三國的汽車普及率自然備受關註。

數十年來,中國的科技水平可以說是飛速發展,傢傢戶戶擁有汽車的時代似乎已經到來,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同為全球領先的經濟體,美國汽車普及率高達86.8%,日本的汽車普及率也高達62.4%,而中國的汽車普及率卻十分讓人意外,不僅沒有想象中的高,還 與兩國存在巨大的差距。

美國86.8%的普及率

美國汽車普及率高達86.8%,平均每千人便擁有868輛汽車,機動化水平相當高,地理格局便是構成這種情況的最基礎的驅動力。

美國國土面積約937萬平方公裡,總人口卻隻有3.35億左右,人口密度僅36人/平方公裡,隻有中國的四分之一左右,地廣人稀算是最恰當的形容詞,城鎮之間平均距離超過50公裡,這也就使公路成為必要選擇。

全美公路總裡程超過680萬公裡,其中州際高速公路7.8萬公裡,構建起覆蓋全國的公路網絡。

城市的發展模式也進一步強化瞭美國人對汽車的依賴,1950年代興起的郊區化浪潮,使中產傢庭得以在距市中心30-50公裡處獲得帶草坪的獨棟住宅,這在保障美國人生活環境的同時,也致使其住所與工作地點相差甚遠,通勤時間日均90分鐘,而目前全美郊區人口占比已達55%。

這種地理特性也催生瞭獨特的空間組織模式,美國不少商業設施都圍繞汽車有專門的設計,沃爾瑪超市平均配備6.5公頃停車場,全美快餐店90%設有免下車服務窗口,由此可見,汽車文化已經融入美國社會的肌理當中。

文化層面,從1920年代福特T型車量產開始,汽車成為個人自由的象征。數據顯示,早在2006年,美國就出現過人均汽車保有高峰,每千人797輛,近年穩定在868輛左右。

即便面臨環保主義沖擊,現實需求仍穩固著汽車地位,2024年紐約地鐵犯罪率上升27%,促使部分市民重新選擇私傢車。

在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美國的生活對汽車的依賴程度較高,美國傢庭的汽車平均置換周期穩定在6.2年,年銷量穩定在1500萬輛水平。

日本62.4%的普及率

日本的汽車普及率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化差異,東京核心區半徑50公裡內聚集3866萬人口,汽車普及率卻僅有19.4%,平均每十人僅擁有1.94輛汽車,低於上海中心城區水平。

但若將視野擴展至半徑15公裡外,日本大陸上的汽車密度明顯驟升,埼玉縣每十人5.49輛,70公裡外的山梨縣甚至高達9.41輛,接近美國中西部水平。

這種差異源於獨特的城市結構,占東京都市圈面積25%的核心區承載高強度開發,平均容積率超400%,新宿車站日均客流360萬人次,而占75%面積的郊區以獨棟住宅為主,平均宅地面積300平方米,還有標配的停車位。

與此同時,日本的交通政策設計也十分具有現實彈性,在日本想要買車首先要提供停車證明,這點要求比較嚴格,但在郊區執行寬松,不管是買還是租都行,但必須要有,橫濱市傢庭車位月租金1.2萬日元,約700元人民幣。

日本的制造業根基也進一步強化其汽車文化,作為全球汽車技術高地,豐田總部所在地每十人汽車擁有量達6.91輛,名古屋市內高速路網密度超東京1.8倍。

不過日本軌道交通與汽車同步發展,1960-2000年汽車保有量增長12倍,期間軌道裡程同步擴張9倍,這種模式支持復合出行,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瞭日本人日常出行對汽車的依賴程度。

中國的汽車普及率

中國汽車保有量3.53億輛,普及率卻不足發達國傢一半,千人汽車保有量僅250輛,也就是說,中國的汽車普及率隻有25%,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我國人口基數的影響,我們擁有廣闊的陸地面積,但14億人口的巨大基數意味著人口密度較大。

這種高密度居住模式意味著,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說,日常活動半徑相對較小,傢和鄰居離得近,上班通勤的距離也往往在可接受范圍內。步行、騎自行車、騎電動車或者搭乘便捷的公交地鐵,很多時候就能滿足日常出行辦事的需求,對私傢車的“剛需”感自然沒那麼強烈。

堵車是幾乎所有中國大城市揮之不去的煩惱,道路資源有限,車輛卻越來越多,高峰時段的擁堵不僅耗時耗力,更大大降低瞭開車的便利性和愉悅感,一想到出門就可能陷入龜速前進的車流,許多人即使有車,也可能選擇其他更高效的出行方式,這無疑抑制瞭一部分人的購車熱情。

最現實的一點是,在中國,小汽車對普通傢庭而言,依然是一項不小的奢侈品,它不僅僅是購車時的一筆可觀支出,還伴隨著油費、保險、保養、停車費以及可能產生的維修等持續開銷。

對於許多傢庭來說,隻有在經濟條件比較寬裕、有餘力承擔這些費用時,才會考慮將購車納入計劃,換句話說,擁有私傢車,對相當一部分國人而言,依然是經濟實力達到一定水平後才能實現的升級消費,而非生活的基本必需品。

與此同時,中國汽車行業的結構轉型明顯,2024年新能源汽車銷量1125萬輛,占全球市場的60%,增長動力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相較於傳統的燃油汽車,新能源汽車價格低,保養簡單,也能滿足日常的通勤需求。

消費群體變化推動產品革新,2.5億Z世代成為主力購車人群,調查顯示89.7%將智能駕駛列為必選項,這促使新勢力品牌快速崛起,問界、小米等品牌獲得42%年輕消費者青睞,產品結構也在隨之調整。

當下,中國汽車產業基礎正在重構,新能源汽車正在改寫中國汽車產業鏈價值分配,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國產化率95%,動力電池占整車成本42%,核心部件自給率較燃油車時代提升顯著。

2024年我國二手車交易3502萬筆,連續五年超過新車銷量,新能源滲透率從2019年4.7%升至2024年41.8%,預計2025年突破55%。

汽車承載的遠不止是代步工具的功能,中美日三國懸殊的汽車普及率,映照出截然不同的地理基因、城市肌理與發展路徑,汽車普及率並非簡單的數字追趕,而是深深植根於國情與發展階段的選擇。

中國汽車產業的脈搏,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強勁跳動,在綠色與智能的驅動下,探索一條融合高效公共交通、智能網聯與按需出行服務的新范式。

主要信源

千人汽車保有量僅250輛 師建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仍處於普及期——貝果財經2025-05-16

吳松泉:制定國傢頂層汽車戰略必要性愈發突出——和訊網2024-10-22

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53億輛 駕駛人達5.42億人——公安部網站2025-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