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華語劇天花板,也翻車瞭

終於,最期待的華語劇來瞭!

還記得6年前,一部9.5分的華語劇橫空出世。

主演賈靜雯、溫升豪、吳慷仁,故事直擊媒體、罪惡、法制等深度社會議題。

在此之前,少有華語劇有如此格局,之後六年,似乎也無深度廣度與之匹敵的華語大劇出現。

看來,能超越它的,隻有它自己——六年瞭,第一季導演林君陽與編劇呂蒔媛再聯手,《我們與惡的距離2 》。

主演換成周渝民、薛仕凌,楊貴媚、謝欣穎等助陣。第一季主演賈靜雯以特別形式客串。

首更兩集,第一時間追完。

結果。滿心激動地追劇,,沉默不語地點關閉。

豆瓣尚未開分,評論依然是叫好聲居多。

還有人說,本劇是近年最有深度的華語劇。認為拍攝比第一季更成熟,議題也更廣泛。

不過,我卻要給這熱火朝天的評論景象,潑上一盆冷水。

到底咋回事?

七個字:豈必新琴終不及。

01

首先要承認,主創依然帶著巨大的野心而來,《與惡2》也絕非一部圈錢劇,而是保留著原來的味道。

相較於第一部,續作展現出更宏大的故事版圖。

如果說第一部講的是對加害人與被害人的審視,那麼第二季目前露出的冰山一角,不僅僅說的一個案件,還涉及到瞭不同階層的問題,出場的人物變,人物關系也更復雜瞭。

劇本編排、群像調度、節奏掌控,都保持瞭第一季的水準,攝影、美工也很有質感。

那是什麼讓我的評價急轉直下?

還是從故事說起。

《與惡2》的核心,還是一起惡性社會案件。

周渝民飾演的精神科醫生馬藝森,角色相當於第一季的賈靜雯。

案件發生前,他脾氣好形象好,還做精神病人的社會矯正工作。可以說擁有完美人生的好人。

可故事開場,一場超市縱火案改寫一切。

兇手用汽油點燃超市外的一臺電動車,火勢迅速蔓延。導致五人死亡,十二人受傷。

馬藝森的妻兒,都葬身火海。

身為精神科醫生的他,無法抑止對兇手胡冠駿(劉子銓飾)的憤恨。

更令他憤怒的是,胡被指定到他所在的醫院進行精神鑒定,如果判定兇手精神有問題,意味著什麼?

要復仇,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

我對劇情最大的疑惑,在於接下來的情節安排。

失去妻兒的馬藝森,不再關心兇手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何作案,隻想一腳油門,報仇雪恨。

可是就在他駛向人生的懸崖邊緣,卻有一群人接住瞭他。

當他準備猛踩油門撞向準備進醫院的兇手,忽然有鄰居同他打招呼。

當他計劃潛入醫院下手,又意外撞見熟人打亂計劃。

每當他計劃對兇手報復時,都會有人恰好打斷。這些“恰好”,實際上是身邊人計劃好的接力拯救。

失去親人的至暗時刻裡,人成為一座危險的孤島,結果卻被周圍人的溫柔救回,這段劇情,是不是很暖心呢?

是,而且也很好地呈現出劇集的故事主題。

我就隻有一個問題:你覺得真實嗎?

一群男主身邊的朋友、同事、鄰居整天什麼也不做,盯著男主不讓他做傻事,需要多麼精密的配合,巨大的投入?

而他們竟然做到瞭。男主每一次行動不是被阻止而已,還被他們“恰好”阻止瞭。

這段情節,簡直就是鄭保瑞《意外》的反向操作。

可《意外》是一部驚險犯罪片,負責操作意外的,也是一群專業人士,而救人甚至比殺人更難,他們憑什麼做到?

如果這是一部脫離現實的動作片,我可以接受。

可,這是一部高度現實主義風格的劇情劇。

那麼這種過度童話化的劇情處理,和劇情風格,真的契合嗎?

02

當然,這隻是全劇一部分故事線。

好不好,還要看其他部分的文本創作上是否夠格。

隻可惜,這方面也並不理想。

故事還有兩條主線。

一條是行兇精神病患的傢人孩子。

出租車司機捅死人後,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被判無罪。但“懲罰”落到瞭他妻子和孩子身上。

妻子陳又茗(謝欣穎 飾)當街給受害者傢屬下跪,整個人精神崩潰。

而兩個孩子則要承受父親的缺失,母親的崩潰,旁人的白眼。

被揍完回傢,卻發現媽媽留下遺書離傢生死未卜。

整個養傢重任就落到瞭大兒子羅譽(白潤音 飾)頭上, 為瞭養活妹妹,他隻能選擇犯罪。

原本他懂事得令人心疼,是個小天使,現在卻要幫人取黑錢,結果差點被逮個正著,

陰差陽錯之下,被立委好友交給瞭剛辭職的馬藝森照顧。

白潤音的表演確實精彩,才15 歲的他,有著一股自然的帶刺感。他的叛逆夠尖銳,也帶著求助無門的無奈。

在極端環境下,他也與崩潰中的男主建立起不一般的友誼與信任。

從預告看,兩人還會發現巨大分歧,周渝民甚至對他舉拳相向。

但至少目前這條故事線,無甚看點。

痛苦又或屈辱,沒有有效的故事橋段承接。大人和孩子的溝通,不過是一段枕邊談話。

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兩個孩子的母親,這個角色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對比《與惡》的幾位主角,因為一則案件被必然的聯系到一起。

又因為案件審理不得不反復糾纏,主線充滿懸念反轉。

《與惡2》的故事野心更大瞭,但兩集下來故事有些無聊,連人物性格都沒明晰起來。

相比之下,劇中的另一條故事線看性強些。

講的是清雲縣出身的立委高政光(薛仕凌飾)正面臨罷免連署,母親高張玉敏(楊貴媚飾)作為清雲縣兩大地方派系龍頭之一,想要替兒子擺脫困境。

高政光正想要擺脫自己身上地方色彩,卻又必須借助母親拉攏地方力量才能脫困。

而他的各種主張,帶有極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比如支持同性婚姻等等。

但他的理想不僅讓他在現實中寸步難行,比如現在的危機,就是因為他的主張遭遇選民質疑。

更大的問題,是造成瞭他的情義兩難全。

他和馬亦森是世交。

馬亦森出事後住進他傢,兩個孩子讓他照顧,也是擔心他做出傻事,給他找點事情做。

但問題是,馬的妻兒被燒死瞭。高政光卻支持廢除死刑。

面對精神病殺人的無罪判決,民眾用選票抗議。

朋友呢?他的情緒如何面對?

能看出這個段落包含瞭罷免立委、地方勢力角力、詐騙集團、貧富差距、名嘴大放厥詞等等我們常見的臺灣省日常風景,看起來劇情也熱鬧瞭些。

問題是,劇中的這第二條支線,和主線劇情是否真的天衣無縫的結合到瞭一起?

可以看到,這部劇引起的爭議,與其說是觀眾期待值太高,不如說是敘事失敗導致的。

《與惡2》與《與惡》確實很相似,但這次它要討論的面向更廣、議題更復雜,相對的,人物更多,劇情也更復雜,編導是想在抽絲剝繭的過程中,勾著觀眾一路繼續看下去。

但實在抱歉,我是來追劇的。

而現在的情況就是故事不如第一季好看,新鮮感降低,連人物塑造也不乏雷點。

最大的問題是,節奏太慢也太沉重,前兩集就像一盅苦到有些吞不下的苦藥。

故事四面開花,觀眾根本難以像同情第一季的喬安一樣,進入他們的世界。

這又如何讓人移情角色的視角,去體會主創的諸般用心。

03

說到底,主題深度,故事復雜從來不是問題。

但需要更高明的技巧,去挖掘主題背後的深意。說到底,也就是劇集不是高考作文,故事才是主創的筆。

在我看來,深度議題的呈現,一是需要角色塑造視角平立。

不能簡單地浪漫化,高光化,硬上價值,或者刻意安排污點。

就像第一季,有氣勢洶洶,一言不合就發飆的受害者傢屬喬安……有以淚洗臉茍且偷生的加害者傢屬……

也有正得過分,為殺人犯竭力辯護結果被潑糞的律師。

想以多視角,重審人的善與惡,這沒問題,但先要讓人物走進觀眾心裡。

二是要讓劇情承接主體,幫助觀眾理解故事的深意。

還是看第一季。

一名男子闖入電影院,舉起槍來無差別射擊。9死,21傷,大多是孩童。

犯罪者當場被捕,動機不明。直到大結局,仍不清楚他為何殺人。

但故事重點不在這裡,而是借此引出的劇情,考問這個被網絡輿論拿捏的社會,追問媒體導向,是不是我們眼中的“公平正義”。

正因為人物和劇情設計得非常巧妙,但是一點都不刻意,所以能引發觀眾的思考: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在於是聲討惡人,還是聲討惡。

主創沒有假裝全知全能,塞一個答案喂飽觀眾。

而是帶著觀眾一起思考解不開的謎題:惡到底從何而來?

看完作品,人們並不會改變固有觀念。

但,能夠從人性的角度,並結合現實環境,對問題有更深入的思考。

而這樣的故事,需要文本細節與演員表演共同完成。

對比之下,《與惡2》就差得比較多。

一方面,過於宏大的故事,讓每個段落都蜻蜓點水,觀眾一時間根本找不到重點。

不像第一季,最大的導火線是媒體。

媒體求快,激化瞭受害者和行兇者傢屬的矛盾,觀眾一下子找到故事重點。

那麼第二季呢?

野心更大,人物眾多,一個妻兒遇害而復仇心切的精神科醫生、一個想要改造世界卻有志難伸的立委、一個父親行兇母親失蹤陷入崩潰的孩子,還有一對阻止孩子犯罪的小情侶。

把諸如階級、環境等問題都放瞭進去,再由此引發觀眾思考: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如此微妙。

主創用心良苦,想利用這些身份傢境不同,各有自己的困境的人物,去呈現故事主題:「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再呈現出本劇主題:接住。

主創不僅延續瞭第一季所關懷的社會問題,還顯露出更蓬勃的創作野心——讓官場直接現身,成為這一季的重頭戲。

但故事接住主題瞭嗎?我看目前未必。

另一方面,演員的表演,也沒能撐住如此復雜的人物。

比如核心主角周渝民,他飾演的精神醫生馬亦森是全傢滅門之災的唯一幸存者,能醫不能自醫。

周渝民必須表演出足夠的悲傷與憤怒,才能說服觀眾,那周渝民演得如何呢?

哭戲感染力夠強,就算是戴著口罩也能從他的眼神感受到狠厲,悲傷,憤怒,懊悔,和清醒後的後怕。

單看他的表演,完全算得上精彩,但一旦放進整部劇,卻有些讓人出戲,為什麼?

因為和其他演員的表現差別太大,其他人演得生活化,他卻過於戲劇化。

相比之下,劇中飾演配角的老牌影後楊貴媚,表演細節就豐富太多。

在受害者傢屬面前作戲轉身對兒子冷笑:「眼淚是給外人看的,自己人得用刀!」

楊貴媚的表演是那麼的舉重若輕,這自然就演出瞭一個地方大姐高張玉敏的八面玲瓏,前一秒哈腰巴結,下一秒瞬間變臉。

對兒子疼愛 的神情是真的,對權力的渴望也是有信服力的。

可劇集的核心主演是周渝民。

所以到底如何評價《與惡2》?

毫無疑問。《與惡》系列依然代表瞭臺劇天花板,也展示瞭華語劇的深度的最大可能。

古偶橫行的華語劇市場,更顯得《與惡》系列的可貴。

這種直面現實,展現倫理上矛盾復雜,敢於照進現實的作品,太少瞭。

但正因為它可貴,更不能降低對它的標準。

這才讓人們對這部王炸劇,略感失望。

雖說是一部現實題材,但大傢想看的,還是具體而微的故事和人物塑造。

而不是宏大的主題本身。

就像劇中的臺詞,“我們以為接得住所有人,但其實什麼都接不住”。

相比過於宏大的故事設定,我反倒最愛劇中的一個細節,就是因為父親犯案飽受歧視的羅譽,默默給受害者女兒折千紙鶴,卻被踩碎時死一般的眼神,這個眼神告訴我們——惡到底從何而來的?

當現實世界日益復雜, “惡”和我們的距離反倒越來越近,近到我們習以為常。

我們更需要《與惡》系列這樣的作品,但可惜,《與惡2》目前看來,沒有接住第一季的神劇光彩。

有豆瓣網友評價:沒有追下去的沖動。

我想,這應該是這部良心劇再續輝煌,面臨最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