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網絡謠言! | 合肥晚報

AI能預測彩票、量子能美容?在無奇不有的網絡空間裡,這些傳聞存在已久。6月10日-11日,2025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將在合肥開啟,本報特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傢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科技傳播系副主任袁嵐峰,來聊一聊這些常見的網絡騙局。

問題一:自從量子概念開始火爆後,市面上逐漸出現量子美容、量子護膚、量子面膜等打著“量子”旗號的產品,如何看待這些產品?

袁嵐峰:這些都是假的。市面上所見的“量子+生活用品”“量子+人體健康”“量子+玄學”都是騙局。

量子是什麼呢?一個物理量如果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我們就說這個物理量是量子化的,把這個最小單位稱為量子。量子力學是一個基礎物理學理論,現在媒體說的量子科技一般指的是量子信息,它是一個新興學科,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等。超出這些科學概念之外的,說得玄而又玄的,肯定是騙局。

圖源:央視網截圖

除瞭將量子誇大到無所不能,網絡上還存在另一個極端——將量子貶低到一文不值,說“做量子的都是騙子”。其實這兩者是同樣的錯誤。

202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就是頒給瞭三位量子信息科學的開創者。2016年,中國發射瞭世界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中國開通瞭世界第一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2020年中國的光量子計算機“九章”和2021年中國的超導量子計算機“祖沖之二號”,分別在光學體系和超導體系上實現瞭超越最強經典計算機的計算能力,使得中國成為世界唯一的在兩種物理體系上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的國傢。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成果。

問題二:“中彩票一夜暴富”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此前網絡傳言“AI能預測彩票”,也有電影、文學創作裡設計“用數學算出彩票中獎號碼”的橋段,彩票是能被計算或者預測的嗎?

圖源:杭州網警

袁嵐峰:“預測彩票”本身就非常離譜。隻要彩票系統設計的是真隨機,就不可能被預測或計算。計算的前提是,它得是數學問題,而彩票是無規律的,不是一個數學問題。

問題三:每隔一段時間網絡上就會掀起“中國食鹽裡含有有毒物質”的謠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謠言產生,背後是什麼樣的偽科學。

袁嵐峰:食鹽為瞭防止結塊,添加瞭一種叫亞鐵氰化鉀的物質,因為大傢知道氰化鉀有毒,所以誤認為亞鐵氰化鉀也有毒。事實上,氰化鉀和亞鐵氰化鉀完全是兩種物質,亞鐵氰化鉀無毒。

氰化鉀有劇毒,是因為它帶有氰根離子。而在亞鐵氰化鉀中,亞鐵離子與氰根離子緊密結合,兩者形成“亞鐵氰”離子,氰根沒有暴露出來,所以它是無毒的。假如像那些人以為的那樣,亞鐵氰化鉀中的氰根離子也是自由的,那這種物質就會叫做氰化亞鐵鉀,而不是亞鐵氰化鉀瞭!

問題四:今年3月份,網絡謠傳“退休教授在陽臺上搞核發電”,最後查出是AI技術撰文、制圖,請評價一下該事件。我們日常又要如何甄別AI生成內容呢?

袁嵐峰:大傢思考一下,就能找到這則假新聞的漏洞。“在陽臺上搞核發電”是一個收益很低、風險很大的事,核反應是具有輻射的,誰會為瞭省些電費,在自己傢陽臺做一個危及生命健康的事情呢?這想想就不合情理。

據我觀察,一般AI的生成文稿有明顯特點。首先是文辭非常工整,小標題字數都是一樣的,裡面的詞句則利用排比、對仗,顯得非常整齊。其次是“用力過猛”,每句話都要用修辭手法,幾乎沒有一句是平鋪直敘。總結下來就是,“不好好說話”。

大傢還可能會遇到騙子使用AI換臉技術假裝親友,以視頻通話形式借錢。我的同事、中國科大網絡安全學院執行院長俞能海教授教過大傢一個方法——讓對方捏捏鼻子,AI效果就會露出馬腳。

問題五:普通大眾如何鑒別網絡謠言和偽科學呢?

袁嵐峰:很多網傳的科技內容,隻要懂得相關的基礎科學原理,就能辨明真偽。第一,你真的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就去耐心瞭解背後原理和這個領域。第二,也是最實用的一點,找到可靠的信源,可以將你所見到的信源根據權威程度排個序,自然就明白哪些說法更可信。此外,也可以詢問身邊專門研究該領域的專傢,或者來看我的科普。

延伸閱讀

中國科大袁嵐峰:從“天才少年”到“科普大V”

14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成為全班最年輕的學子;23歲取得中國科大化學博士學位;走過10年科普路,成為網絡視頻播放量數以十億計的“科普大V”……這是袁嵐峰的“簡歷”,簡單,“含金量”滿滿。

從2015年一條《科普量子瞬間傳輸技術,包你懂!》開始,袁嵐峰邁入“科普圈”。《宇宙曾經沸騰過嗎?》《如果月球軌道換個方向,就會撞上地球》《黎曼猜想是什麼?》……透過這些視頻標題,就能知道,袁嵐峰的科普“賽道”不僅跑出瞭“寬度”,還跑出瞭趣味。

在參與科普的十年間,袁嵐峰向大傢講述瞭多領域知識,其中包含量子信息、核聚變、制藥、人工智能、地外行星等。

從最初的論壇時代,到微博、知乎,再到各短視頻平臺,袁嵐峰經歷瞭網絡傳播的一次次演變,但仍是個熱情滿滿的“科普追夢人”。請教具體領域專傢,閱讀文獻,耐心研究,袁嵐峰猶如一位“科技翻譯官”,將晦澀難懂的科技轉換成更符合網絡傳播調性的語言。

“我也經常遇到科普人來問,如何去平衡準確性和傳播性的關系。我的態度一定是,要先保證正確,在正確的基礎上再去說傳播,讓更多人瞭解和看到我們的科技。”在科普道路上奔跑的十年裡,袁嵐峰不僅讓更多人走近科技、瞭解科技,更感染瞭一批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事業。

“每當有人說是在我節目的影響下開始做科普,我都會非常感動。現在我所獲得的支持,已經大大超出我的預期瞭,當然也激勵著我繼續充滿精神地去做好科普工作。”

近年來,袁嵐峰獲得瞭“典贊·2018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2020年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表彰。

本文2025年6月8日發表於微信公眾號 合肥晚報(這些都是網絡謠言!),風雲之聲獲授權轉載。

■ 擴展閱讀

合肥市廣播電視臺有請科代表采訪袁嵐峰

全國首個!正式開播 | 合肥市廣播電視臺

合肥電視臺采訪袁嵐峰之一:我的科普故事

合肥電視臺采訪袁嵐峰之二:我眼中的科普

合肥電視臺采訪袁嵐峰之三:一個視頻的誕生

合肥電視臺采訪袁嵐峰之四:在路上被粉絲認出來瞭?

合肥廣電科創頻道硬核上線! | 合肥市廣播電視臺

牽手!合肥廣電全媒體科創頻道官宣 | 合肥市廣播電視臺

■ 作者簡介

袁嵐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系副主任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傢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長

風雲之聲

科學 · 愛國 · 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