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品特賣會低調走紅,2折Burberry對年輕人誘惑太大瞭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動蕩與理性消費主義的回歸,奢侈品市場集體“遇冷”,人們眼中一貫高傲的品牌們似乎終於頂不住業績壓力,開始悄悄搞起瞭特賣會。

比如CHANEL內購特賣會上,一件26萬的裙子1折到手2.6萬;PRADA北京特賣會一條一萬多的褲子,折售隻需不到一千;就連多年不辦內購會的GUCCI去年一辦就是兩場,直到春節前還有貨品一直源源不斷地被釋放出來。

如此誘人的折扣力度,引得消費者“瘋狂”買買買,特賣會本質是奢侈品回流資金的一種有效方法。相關數據統計,如今內購特賣已占據全球時尚市場總價值的18%,對應市場總規模為1.47萬億歐元,在奢侈品領域的占比更高達50%。

隻不過這種奢侈品牌的特賣會一直采取定向邀約制,並不是誰都可以參與的。品牌越高端,進場規則越嚴苛,越為大眾所不知。

比如愛馬仕常常在星級酒店舉辦,進場必須要有原邀請碼,不能轉贈或截圖,進去後不能現場拍照,手機得封存,唯有在付款時當著工作人員面才能拿出來使用;中途如果人出去瞭就不能再進入,結束之後也不能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任何有關的內容。

這些看似“奇葩”的規則,其實背後邏輯是為瞭維持品牌體面與稀缺性。畢竟任何一個強調調性的奢侈品,都不會希望自己與“甩賣”聯系在一起,有的為瞭防止倒賣,還會對特賣產品進行剪標標記,甚至要求顧客三個月之後重新寄回包包“抽檢”。

不過,當全球奢侈行業處於下行周期,越來越多品牌也在積極擁抱消費者,逐步放開特賣會的準入門檻。

例如,Burberry、Coach就經常在特賣平臺唯品會上開展折扣特賣。近期唯品會618大牌狂秒活動中,Burberry低至1.1折,某款經典托特包原價22000元,2.2折之後僅需4749元,比代購還要便宜得多。

不過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是,唯品會任何人都可以購買,但很多在唯品會薅到折扣大牌的人,跟奢品內購特賣會簽瞭“保密協議”一樣低調,都不會將經歷分享出來,就像有網友所說的:雖然唯品會上買的便宜,但沒有說是在專櫃買的有面子。

而如今,隨著奢侈品折扣行業的持續走紅,相信這種現象也將越來越多。如何維持住品牌高端與神秘,又能擴大客流維持銷量,將是奢侈品們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