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李鵬11歲時曾被送到周總理和鄧穎超的住所——曾傢巖50號住過一段時間,還管他們叫“周伯伯”和“鄧媽媽”。
又因為他是烈士遺孤,從小接受周總理夫妻照料,這種特殊的關系常常被外界“自動腦補”為“收養關系”。
80年代當李鵬成為國務院總理以後,這種傳言,愈演愈烈。
但2014年,李鵬在回憶錄中,辟謠,自己不是周總理的養子。

1939年,年僅11歲的李鵬在黨組織安排下前往重慶,進入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所在的曾傢巖50號生活學習。
這是他第一次與周總理和鄧穎超建立直接聯系,也從此開啟瞭與革命核心領導人之間的深厚交往。
在曾傢巖,鄧穎超視他如己出,親切地叫他“蘭蘭”,照顧他的生活起居。
而周總理則更像一位嚴父,對他的學習格外重視。
有一次,周總理讓他當場背誦《新華日報》社論並提煉要點,李鵬條理清晰、邏輯嚴謹,贏得瞭其的贊許。
也正是這段親密關系,讓坊間多年流傳“李鵬是周恩來養子”的說法。
2014年,李鵬出版個人回憶錄。在書中,他對“養子”傳聞作出明確否認:
“我與周總理、鄧媽媽之間的關系,是烈士後代與革命前輩之間的感情關系。”
這句話,是李鵬親口寫下的澄清,也是他一生中對這個“誤解”最正式的回應。
他同時解釋,革命年代烈士子女無人照顧,黨組織往往安排領導人傢庭臨時照看;但這種照料是政治關懷,不是法律上的收養,更不是特權的入口。

與此同時,李鵬並不是唯一受到周總理、鄧穎超關愛的孩子。
周鄧夫婦無子嗣,鄧穎超兩次懷孕均不幸失子。
於是他們主動照顧瞭大量烈士遺孤、同志子女及孤兒。
其中包括:孫維世:孫炳文之女,被周總理視為“掌上明珠”;
李特特:李富春和蔡暢之女,三歲時被關儲藏室,周總理親自去抱出;
羅西北:羅亦農之子,常在辦事處讀書、學習,被鄧媽媽稱作“虎頭虎腦”。
這些孩子都稱周恩來為“周爸爸”,鄧穎超為“鄧媽媽”。
這是那個時代特殊的傢庭模式,是組織與信仰的延伸。

提起李鵬,人們更多記得他是國務院原總理,是中國電力工業的奠基者,是三峽工程的總指揮。
但鮮有人知道,他背後的傢族,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紅色之傢”。
從父親李碩勛,到舅舅趙世炎,再到母親趙君陶和諸多親屬。
幾乎整個傢族都曾卷入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革命洪流,有人犧牲,有人堅守,有人終身不言。
他們不是政壇世傢,卻是一門忠烈。
李鵬的父親李碩勛,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的軍事幹部,四川高縣人,生於1903年。
早年投身革命,曾參與北伐戰爭,是中共軍事系統中少有的既有理論素養、又有實戰經驗的青年將領。
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江蘇省委軍委書記、中央軍委委員等要職。
他性格剛烈,作戰勇敢,被稱為“敢死隊長”。

1931年,因叛徒出賣,李碩勛在海南被國民黨逮捕。
面對敵人嚴刑拷打,他始終未吐露黨的機密。
最終被秘密殺害於海口,年僅28歲。
李鵬當時隻有3歲,對父親幾乎沒有直接記憶。
但多年後,他在回憶錄中動情寫道:“我從烈士之子的身份開始我的人生。”
李鵬的母親趙君陶也是一位堅定的共產黨人,是中共早期女性幹部中的佼佼者。
她出身書香門第,曾在上海大學讀書,和鄧中夏、惲代英、瞿秋白等人是同學。
她後來成為中共地下交通線上的骨幹,長期在上海、重慶、成都等地從事秘密工作。

李碩勛犧牲後,趙君陶一邊撫養年幼的李鵬,一邊繼續開展革命工作,開辦幼兒園作為掩護,傳遞情報、保護地下黨人。
她沒有改嫁,將全部生命投註在“信仰”和“孩子”之間。
李鵬說:“母親是我第一任老師,她教我做人,也教我為信仰犧牲。”
李鵬的成長:傢教與信仰並重趙君陶的親哥哥——趙世炎,是中共早期的高級幹部,與周總理、蔡和森並稱“旅法三傑”,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理論宣傳者與組織者之一。
其1920年代赴法勤工儉學,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返回國內負責宣傳與工人運動。
但革命處處充滿危險,1927年6月趙世炎被捕,他在獄中堅貞不屈,被敵人殘忍殺害於上海龍華,年僅26歲。
趙世炎的名字在中共黨史上赫赫有名。
李鵬雖未見過這位舅舅,但常聽母親提起他。
他在延安求學期間,常常翻讀趙世炎的著作,稱他為“精神導師”。

趙君陶的妹妹趙世蘭,是李鵬的小姨,也是李鵬小名“蘭蘭”的由來。
趙世蘭因傢庭革命犧牲嚴重,終身未嫁,全心幫助姐姐撫養李鵬,並參與地下交通工作。
李鵬多次提到,自己的很多生活細節、習慣,都是姨媽教的。
李鵬的傢庭不僅直系親屬是革命者,許多旁系親屬也參與過革命。
傢中還有多位親屬因革命犧牲或傷殘,無人留名,但在地方黨史資料中可查蹤跡。
這使得李鵬從小就在“紅色空氣”中長大,信仰與犧牲,從不是口號,而是傢常飯後談話的主題。
在這樣的傢庭熏陶下,李鵬從小懂得“什麼是犧牲,什麼是責任”。
他曾在育才學校就讀,背社論、講時政。
去延安後,他在自然科學院、延安中學勤學苦練。
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傢族中第二代黨員。
李鵬赴蘇留學、建設水電、主管能源、主政國務院,他從不炫耀“烈士之後”的身份,而始終將其視為一種“精神負擔”,要用一生去“還信仰的債”。
李鵬是新中國總理,更是一個傢族革命精神的延續者。
他傢中有烈士、有地下工作者、有終身未嫁的守望者、有默默奉獻的無名者。
他們沒有權貴背景,卻用犧牲和信仰,搭起瞭共和國的一磚一瓦。
參考文獻:
李鵬自述:我這一傢人,人民網,2014年08月11日
周恩來關懷革命後代 義子李鵬當瞭國務院總理【2】,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7年06月28日
李鵬新書:有人傳我是周總理養子 這不正確,新華網,2014年06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