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制最近去4S店看車,銷售拍著胸脯說“這月再降兩萬”,轉頭刷到新聞——某新能源車企在泰國車展上把老款車價砍瞭8.5萬泰銖,老車主群裡炸成一鍋粥。身邊做鋰電池廠的朋友說,車間機器轉得慢瞭,上個月剛裁瞭三分之一臨時工。這些碎片拼起來,藏著“新三樣”最紮心的真相:產能過剩的雷,早就在行業裡悶響瞭。
新能源車的價格戰,正在復制摩托車的“自殺式出海”
上周陪表弟挑車,他指著展車說:“去年這時候同款要18萬,現在標15萬,銷售還說‘再等等還能降’。”我突然想起90年代末的中國摩托車——那時候咱們靠“低價”殺進東南亞,一輛車比當地便宜一半,街頭全是“Made in China”。可後來呢?廠傢為瞭搶訂單,鋼材越用越薄,剎車線越換越次,售後點從滿街跑變成“打聽半天找不到人”。現在去曼谷,騎摩托的本地人聊起中國車直搖頭:“便宜是便宜,騎兩年就散架。”
新能源車的價格戰,看著像“促銷”,實則是“慢性毒藥”。3月曼谷車展上,某品牌直接把老款降價40萬泰銖,老車主維權時舉著牌子喊“被割韭菜”;歐洲市場更離譜,有車企喊出“價格腰斬”,結果當地媒體直接寫“中國車=廉價劣質”。當年摩托車用低價換市場,最後丟瞭人心;現在新能源車用低價搶訂單,正在丟品牌。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委員會會長王俠說得直白:“別把內卷帶到海外,國際市場容不得‘短命貨’。”
鋰電池價格暴跌,砸瞭多少傢庭的飯碗
老傢在江西宜春,那裡有座“鋰都”。前兩年鋰價漲到57萬/噸時,親戚在礦上開挖掘機,月工資一萬二,還總說“忙得沒時間吃飯”。今年初鋰價跌到8萬,上個月聽他說:“礦場停瞭一半機器,現在隻上半天班,工資砍到四千。”更慘的是開碳酸鋰加工廠的老張,去年剛投瞭條生產線,現在原料堆在倉庫吃灰,工人走瞭大半,“7萬是盈虧線,現在6萬,廠子撐不過年底”。
碳酸鋰價格從“天價”跌到“地板價”,背後是全行業的內卷。新能源車賣不動,動力電池需求降瞭;可上遊還在瘋狂擴產,新礦場、新工廠像雨後春筍。結果呢?一邊是中小企業破產,一邊是工人失業——這哪是“市場調節”?分明是“互相踩踏”。就像當年摩托車廠無序擴張,最後留下一地雞毛。
光伏風電項目廢止,地方投資也在“踩剎車”
老傢縣城去年說要建“光伏示范鎮”,村口貼滿紅底黃字的標語,村民們盼著“在傢門口上班”。結果今年春天,工地突然停工,挖瞭一半的地基長滿野草,施工隊卷著鋪蓋走瞭。問村支書才知道:“上面說消納不瞭,發的電沒人用,項目廢止瞭。”
西北的風電光伏裝機量太高,電網跟不上;東南的工業用電降瞭,發的電賣不出去。於是山西、寧夏、陜西…多地開始清理“占位項目”——說白瞭,就是當初為瞭搶指標倉促上馬,現在發現根本用不瞭。這股風刮到地方城投,國企不舉債瞭,基建項目少瞭,連“F+EPC”業務都收縮瞭。金融圈朋友說:“現在最頭疼的就是‘資產荒’,國企不投資,我們錢都沒地方放。”
承認吧,“新三樣”的內卷,早就不隻是行業問題,它正在啃噬普通人的生活。新能源車降價,短期看是消費者占瞭便宜,可長期呢?質量下降、售後縮水,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鋰電池廠裁員,傢裡的頂梁柱沒瞭收入,孩子的學費、老人的藥費怎麼辦?光伏風電項目停瞭,地方經濟少瞭增長點,打工者的出路又在哪?
現在行業裡總說“要避免外卷”“要優化產能”,可落到普通人頭上,就是一句話:我們需要的是“健康的市場”,不是“瘋狂的內卷”。就像當年摩托車廠要是早點明白“低價換不來口碑”,中國摩托說不定能像日本本田那樣,成為“耐用”的代名詞;現在新能源車要是能停住價格戰的腳步,把錢花在質量和售後上,說不定能真正“走出去”。
最後問個實在問題:你會因為現在的低價買新能源車,還是等市場穩定瞭再出手? 身邊的朋友裡,有人圖便宜已經下單,有人還在觀望——你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