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資本傢推動中國成為世界頭號造船大國

中國是一個半陸半海、陸權為主的農業大國。對它來說,造船業,聽起來像是個邊緣且冷門的行業。但實際上,船舶技術的發展,一直貫穿著中國歷史,從古至今,從未斷絕。

不同的是,中國的古代造船技術雖然成熟,但僅限於內部消化。而新中國成立之後的造船業,則面向全世界。從0到1,從國內到國外,從小船到巨輪,中國走過瞭最艱難的四十年。這段篳路藍縷的光輝歲月裡,有一個人的名字格外閃亮,熠熠發光。

相信大傢已經知道是誰瞭。說到船,總是繞不開一個名字:包玉剛。

包玉剛又被稱為“世界船王”,關於他的創業故事,很多人都已經耳熟能詳。但極少有人知道,包玉剛,就是開啟中國船舶業國際化的那把“鑰匙”。是他從中推動,才讓中國船舶入世界之海,成為世界頭號造船大國。

那麼,中國的船舶發展,是怎麼和包玉剛產生關聯的呢?

艱難發展的造船業

在中國,造船並不是一件新鮮事。甚至,中國還是世界上造船歷史最悠久的國傢之一,第一條獨木舟誕生於八千多年前。

中國古代的造船技術,以秦漢、唐宋、明朝三個時期為長,是造船技術發展的高峰。大傢也可以發現,這幾個時期,中國對遠海的探索次數是最多的。比如徐福遠航日本,秦漢時形成的海上絲綢之路,又比如明朝的鄭和七下西洋。

需要特別指出,在明朝,中國的造船技術已經達到頂峰,說它走在世界前列都不為過。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支大規模遠航特混艦隊。

這支艦隊由不同類型、不同大小、不同用途的各色船隻組成。有專門運輸馬匹的“馬船”,有裝運糧食的“糧船”,還有用來打仗的“戰船”,以及供船員居住生活的“坐船”。最大的船,則是擔任“主艦”的寶船。

寶船有63艘,專門用來裝珍品寶物,長151,寬61,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哥倫佈的“聖瑪麗亞號”往它跟前一杵,就跟個發育不良的兒童一樣。

如此大規模,且訓練有素的艦隊,在當時還是頭一份。怪不得鄭和下瞭七次西洋,這種全面碾壓的感覺,簡直成就感滿滿啊!

總之,這個時期的造船業是跟遠航貿易和國威聯系在一起的,承擔著對外交流通商、宣揚大明國威的重任,自然不用坐“冷板凳”,發展得欣欣向榮。

明朝過後,中國迎來瞭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

清末的中國因積貧積弱,被卷入鴉片戰爭的深淵。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呼籲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師夷長技以制夷。

江南制造局就誕生在這片浪潮裡。它的誕生,開啟瞭中國現代造船業的艱難探索歷程。

這一時期,中國制造出瞭自己的兵船和輪船。從這時候開始,中國造船業結束瞭“自嗨”模式,開始與世界接軌。然而,隨著洋務運動的失敗,八國聯軍的入侵,再加上後來的幾次戰爭,中國社會動蕩,造船業國際化、工業化的進程被迫中斷,發展停滯瞭幾十年。

等到新中國成立,大局初定,原本曾坐於王座之上的中國造船業,已經被排擠到瞭世界體系之外。它就像被困在船塢裡的“舊船”,破破爛爛,無人問津。

七十年代末,從建國初期的困難裡緩過一口氣的國傢,開始推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既然要開放瞭,那就必須得走出去。怎麼走出去?光靠兩條腿是不行的,咱們要往遠海去,往四大洋去,往更遠的地方去。

中國迫切的開放需求,讓沉寂已久的造船業迎來瞭發展的曙光。可是,這時候的造船業已經嚴重凋敝,哪哪兒都是問題,多到無從下手。

不知道怎麼做,那就看看人傢是怎麼搞的。

當時,世界造船業經過瞭一場大變革,端坐金字塔頂端的國傢從英國變成瞭日本。它靠著從美國那裡學來的技術,造船量超越歐洲,成為世界造船中心。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六機部開始計劃向日本學習造船技術。可惜,當時的國際國內環境十分不好。國內正處於“文革”動亂最厲害的時期,國際上則受石油危機影響,船舶訂單驟減,就連日本都元氣大傷。

等中國從動蕩中抽身,已經到瞭七十年代末。有些事,再不做就真的晚瞭。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早在推行改革開放之前,就多次提出要發展造船業。他曾對六機部部長柴樹藩說:“船舶工業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中國的船舶要出口,要打進國際市場。”

話雖如此,但所有人都知道,要打進國際市場,並不容易。

中國的造船技術擱置瞭幾十年,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成立最早的江南造船廠,三十年裡僅出口船舶16萬噸。這些船裡,大部分都是對其他國傢“無償援助”的小馬力拖輪、漁輪和駁船,技術落後,性能不足。

甚至,有些拖輪還沒開到援助國傢的碼頭,就壞在半路瞭。有些落後的駁船生產出來瞭沒人要,就停在港口,一停就是幾個月。海水浸泡,海風侵蝕,讓船身銹跡斑斑,最後落得個棄之不用的結局。

體制方面,造船業也面臨著爛到稀碎的局面。

1978年的船舶工業還處於被國防工業統包統管的階段,靠軍品訂單維持,是“吃皇糧”的大戶。可七十年代社會動蕩,誰都顧不上半死不活的造船業。再加上國際國內船舶市場低迷,基層船廠船臺全都閑置瞭,六機部下屬的造船單位根本無米下鍋,隻能伸手問總部要訂單。

可以說,這時候的船舶業百廢待興。這樣的中國造船業,要怎麼走出去?所有人都沒有信心,但鄧小平有。

“要多造船,出口船,賺外匯,主要多搞中小船,以民養軍。”

“造船工業最大的問題是技術改造,要積極引進技術。”

“引進技術應該是全面的,包括管理在內。”

“我們造的船比日本便宜,我們的勞動力便宜,一定可以競爭過日本。”

總設計師的四句話,奠定瞭中國現代船舶業發展的基本格局和路線。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轉型。按照鄧小平的指示,柴樹藩召開瞭全國船舶工業領導幹部會議,明確告訴造船單位們:不要再張嘴要吃的瞭,要自己去“找米下鍋”,把中國船舶推向世界之海。

也就是說,從此刻起,船舶制造業,將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軍用品生產,轉向以民用工業為主、以國際市場為目標的市場化,自己養活自己。

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在這之前,造船單位需要完成技術改革。

1978年,柴樹藩特意邀請日本三菱重工高級顧問古賀繁一,請求他來中國造船廠考察,為中國造船業提供寶貴的建議和指引。

5月,古賀繁一率領專傢團應邀前往中國,近距離觀察瞭中國造船廠的設備、產能、工作方式和管理制度。考察完畢後,古賀繁一眉頭緊鎖,遺憾地告訴柴樹藩:“中國的造船水平至少落後世界25年。”

這不是一個好消息。但所幸,所有人都做好瞭大幹一場的準備。

1979年,國內有七傢船廠,和日本的船廠結成瞭“學習搭子”,學習日本的 造船技術。與此同時,一批又一批員工遠赴日本考察、進修、培訓,回來就被委以重任,帶領各傢船廠完成從技術層面到管理層面,再到制度層面的華麗轉型。

經過幾年發展,中國造船業進步明顯,已經不再是之前那個脫離國際的“土老帽”瞭。但俗話說得好,市場才是檢驗產品的唯一標準。中國造出來的船好不好,自己說瞭不算,得以市場反饋為準。

那麼問題來瞭:沉寂瞭將近百年的中國船舶業,要如何實現訂單從0到1的突破呢?在國內都無路可走的中國造船業,又要怎麼走向國際?

香港來瞭個包玉剛

1980年,為造船業走向國際熬禿瞭頭的六機部工作人員們,在商議多日後,決定把造船業走向世界的突破口放在香港。

香港國際化程度比內地高,是最繁華的國際貿易航運中心之一,有著數百傢船東。其中,有很多船東都是從大陸過去的,對祖國有天然的親近感,和內地語言相通,離得近,出瞭啥問題都能及時溝通解決。

最重要的是,內地造船廠不知道如何順利打開國際市場,但香港船東們知道呀!隻要合作一回,國際船舶貿易上是個什麼規則,有些什麼要求和標準,不都一清二楚瞭嗎?

想到這裡,六機部的工作人員們豁然開朗,渾身都爽快起來瞭。那麼,第一筆訂單要找誰合作呢?

香港船東很多,祖籍內地的不少。六機部挑挑揀揀,最終選中瞭能量最大的包玉剛。

包玉剛祖籍浙江寧波,傢裡是從商的,新中國成立那年前往香港創業,一眼就看中瞭香港的航運業。兜裡空空的他在日本銀行貸款20萬,買瞭一艘以燒煤為動力的舊貨船,稍微改造“美容”瞭一下,取名為“金安號”,不走尋常路地開啟瞭長租業務,賺到第一桶金。

此後,包玉剛在香港航運市場乘風破浪,憑借富有遠見的國際視野、高超精湛的業務素養、與人為善的真誠性格和果敢堅毅的決策能力,打下瞭屬於自己的航運王國,船隊規模達2000多萬噸,被稱為“海上統治者”、“世界船王”。此時,距離破爛的“金安號”下海,不過20年。

20年就完成瞭從小透明到業界大佬的逆襲,足以可見包玉剛的能力。希臘船王奧納西斯在包玉剛面前都相形見絀,稱自己隻是一粒花生米。可以說,在航運這一塊兒,包玉剛就是絕對的權威。

當然,六機部看中包玉剛,也不僅僅因為他“船王”的身份,還因為包玉剛是一位愛國商人。

新中國成立初期,包玉剛的事業才剛剛有瞭一點起色,就掏瞭數萬港元,認購新中國發行的建設公債,支持祖國建設。坦白說,這點錢不算多,但卻是他能拿出來的所有。

此後的包玉剛,一邊壯大自己的航運事業,一邊暗中關註來自大陸的種種消息。他31歲離傢,對祖國的眷戀始終縈繞在心頭,化作午夜夢回無法紓解的鄉愁。成為“船王”之後,包玉剛迫切地想要為祖國建設出一把力,但奈何一直找不到機會。

得知大陸在搞“改革開放”,包玉剛知道,報效祖國的機會終於來瞭。

作為商人,包玉剛的嗅覺是敏銳的,但六機部沒有一開始就找包玉剛,而是先聯系瞭包玉剛的弟弟包玉星,想試一下水。

包玉星也是一位愛國商人。他收到內地傳來的消息後,立馬和哥哥商量,兄弟倆一拍即合,決定把交給日本建造的2艘2.7萬噸散貨船,交給中國建造。前提是,貨船必須要按照國際規范和國際標準建造,由英國勞氏船級社監造。

在商言商,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在國內,卻是開天辟地頭一回。

包玉剛也知道祖國的情況,於1980年3月15日,親自飛到北京,和六機部商談訂造船舶和航運合資經營等事宜。5月,包玉星赴京,帶來瞭寶貴的第一筆訂單。

鄧小平接見包玉剛

在包氏兄弟的帶動下,中國造船業的水活瞭起來。繼包玉剛之後,李嘉誠也表達瞭對祖國的支持,先後兩次和六機部簽訂貨船訂單。短短幾個月,中國造船業從0訂單,到手握6艘出口船合同,算是“大戶人傢”瞭。

但很快,剛邁入國際的中國造船業,就迎來瞭第一個問題:怎麼把船造出來?

一直以來,中國的船舶設計建造標準都是走的蘇聯模式。但偏偏,無論是包玉剛還是李嘉誠,都要求中國必須按照以英國勞氏船級社為代表的國際規范。這套規范要求嚴苛,是一套全新的技術體系,光是《技術說明書》就有三本,附在合同裡。

大到整船設計的主機、艙室、發電機,小到海員房間的壁燈、鞋櫃,甚至是墻上的掛鉤,都有明確的技術要求,必須嚴格執行。如果交付的輪船達不到《技術說明書》中的任何一項要求,船東都有權利要求返工和賠款。

除此之外,合同還規定,造船廠的交船時間為18個,優惠期1個月。每拖1天,罰款4500美元。超過交船時間150天,船東可棄船。

如此嚴苛的規范和嚴厲的違約責任,簡直聞所未聞,見所未見。這也就意味著,中國此前的固有造船模式都不頂用瞭,得從頭開始“學”造船。

各大造船廠看到這厚厚一沓合同,心裡直打鼓。未知的東西總是令人恐懼,更別說這種關乎國傢前途的大事。

六機部征求瞭好幾個造船廠的意見,他們都猶猶豫豫,不敢接下訂單。一片死寂中,隻有大連造船廠的廠長孫文學站瞭出來,語氣堅定道:“我們敢幹,這艘船我們廠接瞭!”

5月5日,大連造船廠和香港聯成輪船公司簽訂合同。隨後,“造好中國第一艘出口船”的口號響徹整個造船廠,一封封請戰書和決心書像雪花似地飄進廠長辦公室。從領導到技術人員,再到工人,所有人都雄心勃發,沒日沒夜地拼命苦幹。

短短的18個月時間裡,大連造船廠全廠上下拼著一股勁兒攻堅克難,在沒有任何資料,沒有任何相關圖紙的情況下,走出瞭一條從未有人走過的通天之路。

1981年9月14日,第一艘闖出國門的輪船——“長城號”在經過嚴格的驗收程序後下水。

萬眾矚目之下,“長城號”緩緩滑入海中,懸掛在船首的紅色彩球迎風搖曳,標志著中國造船業從此擺脫藩籬,正式揚帆起航,開啟充滿希望的新紀元。

“長城號”造出來後,包玉剛由衷地為祖國感到高興。他大手一揮,又追加瞭6艘貨船建造合同,總價一億美元。蹣跚學步的中國造船業,就這樣在包玉剛的推動下,從香港走向世界。

1982年,包玉剛委托給中國建造的第2艘貨輪——“世誼號”建造完成。作為一名出色的商人,包玉剛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打廣告”時機。

輪船剪彩儀式開始之前,包玉剛特意拜訪瞭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說要在英國訂幾艘船。

當時的英國船舶制造業很不景氣,包玉剛的“雪中送炭”讓撒切爾夫人感動不已。包玉剛趁機提出,讓撒切爾夫人去中國為他定制的“世誼號”輪船下水剪彩。同時看看上海,看看中國。

不得不說,包玉剛真的太會瞭。本來,這充其量隻是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合作,影響力有限,但撒切爾夫人一參與進來,就成瞭國際新聞,被全世界關註。

撒切爾夫人的這次上海之行,讓她深刻瞭解到瞭改革開放中的中國,不僅為中英談判帶來轉機,促進瞭香港回歸,還向國際市場證明瞭中國的造船能力,為中國帶來瞭大量國際訂單。

接下來就是神仙打架的時候瞭。在一批批國際訂單裡,中國迅速完成瞭現代化轉型,無論是技術、標準、還是制度,都開始與國際接軌。短短十年,中國就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造船國傢,訂單量達到兩百多萬。

2001年,中國加入WTO,厚積薄發的造船業迎來井噴式發展。又一個十年之後,中國已經踹掉韓國,“造船量級”達到世界第一。

如今的中國造船業,依然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勢頭,訂單都排到瞭2029年。可惜,包玉剛老爺子看不到這一天瞭。他老人傢於1991年就溘然長逝,沒有等到香港回歸,也沒有等到中國造船業行至巔峰。

從落後於時代的“老古板”,到領跑全球造船業的“老大”,中國走瞭四十多年,也苦瞭四十多年。它的逆襲,離不開國傢的傾心關註,離不開技術人員們的苦心鉆研,當然也離不開以包玉剛為首的,愛國商人們的支持。

在那個並不開放的年代,是包玉剛這些愛國商人,率先對祖國敞開胸懷,才讓中國造船業有瞭走出去的機會,且走得更快、更穩。

不僅僅是包玉剛,霍傢掌權人霍英東,也為祖國的改革開放出瞭不少力。我們在享受開放成果的同時,不應該忘瞭他們的付出。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可見,隻有海內外同胞團結一致,勁往一處使,才能形成共築中國夢的強大合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信息參考: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造船這麼強,到底經歷瞭什麼?

中新網-張洪朋:中國為何成為造船大國?

虎嗅-中國造船四十年:從世界邊緣到中心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委員管理會-闖出國門第一船——中國第一艘出口船“長城”號建造紀實

央視網-訂單已排至2029年!我國造船產業新接訂單量領跑全球

上海交通大學-央視《國傢記憶》專題報道!捐資交大1000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