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汽車產業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觀念碰撞。近日,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拋出 "車圈恒大" 的論斷,猶如投入湖面的巨石,在行業內激起層層漣漪。這場由大佬們主導的輿論交鋒,實則是新能源汽車時代產業格局重塑的縮影,折射出中國車企在轉型深水區的生存焦慮與發展抉擇。
這場風波的導火索,源於魏建軍在接受新浪財經采訪時的兩段論述。其一是關於 "吹燈" 的隱喻:"吹滅別人的燈,關鍵看是什麼燈,要是鬼燈,我一定得吹滅。" 這番表述不禁讓人聯想到 2023 年那場轟動業界的 "常壓油箱" 舉報事件,長城與比亞迪的技術爭議再次被推向輿論前臺。更具沖擊力的是他對行業現狀的警示:"現在汽車產業裡邊的 ' 恒大 ',已經存在瞭,隻不過沒爆而已"—— 將房地產巨頭的暴雷教訓類比汽車行業,直指當下某些企業的經營隱患。
吉利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的表態則讓論戰進一步升溫。他盛贊魏建軍為汽車行業的 "吹哨人",重提兩年前舉報事件的 "義舉",並尖銳指出 "內卷是最低級的自殺式惡性競爭",矛頭顯然指向比亞迪近期的兩次價格調整。這種行業大佬間的隔空呼應,將技術爭議上升為商業倫理的討論,也讓 "價格戰" 的是非曲直成為焦點。
面對質疑,比亞迪品牌總經理李雲飛的回應頗具鋒芒:"中國汽車行業越卷越強,越卷越好。" 這句擲地有聲的表態,不僅是對競爭對手的正面回應,更代表著一種行業發展觀 —— 在他看來,市場競爭並非零和博弈,而是推動產業升級的催化劑。
當車企高管們脫下西裝革履,在輿論場展開唇槍舌劍,這場 "大佬罵戰" 意外成為公眾觀察行業生態的窗口。
論戰的核心議題最終聚焦於一個關鍵問題:車價,該不該降?要解答這個問題,需先審視中國汽車產業的結構性矛盾。目前國內整車制造企業約 160 傢,其中新能源車企就有 40 餘傢,這一數字遠超汽車強國德國(僅 12 傢整車企業)。40餘傢新勢力車企中約有35%的產能利用率不足30%,這種低效產能每年造成超200億元的資源浪費。
市場規律在此展現出殘酷的一面:行政手段難以有效淘汰落後產能,唯有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2024年已有12傢車企月銷不足千輛,其中6傢處於持續虧損狀態。正如自然界的生存法則,汽車產業也需要 "物競天擇" 的篩選機制。
比亞迪的崛起恰是這一規律的生動註腳 ——2024 年以 427.21 萬輛的銷量蟬聯冠軍,同比增長 41.26%,單車均價 14.45 萬元卻仍能保持 5.8% 的利潤率(行業平均僅 4.5%)。這種 "規模 + 利潤" 的雙優表現,得益於其全產業鏈佈局帶來的成本控制能力,當碳酸鋰價格從 60 萬元 / 噸跌至 6 萬元 / 噸時,比亞迪有底氣將成本優勢轉化為價格競爭力。
反觀那些呼籲 "反內卷" 的企業,其心態頗值得玩味:當原材料價格高企時,它們理直氣壯地漲價;當成本下降時,卻試圖維持高售價以保證利潤。這種 "隻許漲價不許降價" 的雙重標準,暴露出其在產業鏈掌控力上的短板。數據顯示,比亞迪 2024 年研發投入達 541.6 億元,占營收比 6.97%,近五年累計投入超 1800 億元,日均申請專利 45 項,專利總量達 5.9 萬件 —— 這種持續的創新投入,才是其敢打 "價格戰" 的底氣所在。
這場論戰本質上是兩種發展模式的碰撞:是依靠市場競爭實現 "良幣驅逐劣幣",還是通過行業自律維持既有格局?比亞迪用數據給出瞭答案 —— 當企業具備技術積累和成本控制能力時,價格下調不僅不會導致 "內卷致死",反而能通過擴大市場份額實現良性循環。那些抱怨 "被卷死" 的企業,本質上是缺乏核心競爭力的表現,其 "賣一輛虧一輛" 的困境,根源在於未能構建起可持續的商業模型。
正如溫室裡的植物經不起風雨,汽車產業也需要經歷市場競爭的洗禮。當比亞迪以技術創新為矛、產業鏈整合為盾,在市場中攻城略地時,那些固守傳統模式的企業必然面臨挑戰。但這種挑戰並非壞事 —— 德國汽車工業之所以強大,正是因為經歷瞭漫長的市場篩選,最終形成少數幾傢巨頭主導的格局。中國汽車產業要走向世界,也需要通過這樣的競爭,淘汰落後產能,讓真正有技術、有實力的企業脫穎而出。
這場車圈論戰,或許正是中國汽車產業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當價格戰倒逼企業提升研發投入、優化產業鏈佈局時,最終受益的不僅是消費者,更是整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當前正處於傳統能源向新能源轉型的關鍵歷史節點,堪稱車圈百年未遇的產業大變局。車企間看似殘酷的競爭,實則是中國汽車工業破繭成蝶的必經陣痛 —— 唯有經歷這場產業洗禮,才能孕育出真正具備全球競爭力、可與國際汽車巨頭分庭抗禮的中國品牌。
歡迎關註微信公眾號:灌陽人在灌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