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是對腎病把“雙刃劍”!會套3個公式,消蛋白降肌酐易如反掌

腎病屬陰虛,濕熱、熱毒熾盛者用黃芪一般會出現毒副作用,應禁用。因為黃芪性味甘、微溫,陰虛患者用會助熱,易傷陰動血;而濕熱、熱毒熾盛的患者用容易滯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須用黃芪,一定要配伍運用。

陰虛表現:手足心熱、口咽幹燥、腰酸腰痛、潮熱盜汗、失眠多夢、舌質紅無苔、脈細數等,陰虛患者使用黃芪,必須配伍養陰藥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參、麥冬、天冬、玉竹等。

濕熱表現:有口苦、口幹、舌苔黃膩等,濕熱患者必須配伍清利濕熱藥,如黃連、茵陳、黃芩等。

熱毒熾盛表現:有各種化膿性感染,如痤瘡感染、咽部感染、腹膜炎等,表現為滿面通紅、咽紅、咽幹、咽痛、口苦口幹、唇舌紅絳、舌苔黃燥、脈滑數等。熱毒熾盛的患者必須配伍清熱解毒藥,如黃連、梔子、大黃、敗醬草等。

由於黃芪會加重上火的癥狀,又能止汗,故凡外感初起、無汗、食積內停、陰虛陽亢、熱毒熾盛者均不宜用。病人在用黃芪時不可擅自加大劑量,否則高血壓等不良反應發生的幾率會明顯增加。

前幾日有一患者復查反饋,腎病綜合征明顯好轉,尿蛋白3+降到1+。此前,這位患者自述頭暈,惡心、胸悶脅脹,煩躁易恕,尿少,乏力,血壓BP180/110mg,面浮腫,腿脹腫,一摁一個坑,尿蛋白3+,飲食不佳,大便尚可,月經稀少。

黃芪在這裡如何用呢?患者:脈弦滑有力,舌尖邊紅苔薄白。考慮:柴胡、黃芩、黨參、薑半夏、當歸、茜草、丹皮、川芎、赤芍、生地、茯苓、豬苓、澤瀉、荊芥、防風、 蒼術、生大黃、益母草、生薑、大棗、甘草。

患者頭已不暈,尿量增多,浮腫消退,亦不惡心,血壓BP140/90mg。效不更方,上方加梔子皮、紫草、蘆根、白茅根,血壓正常,面腿已不腫,心情好轉,尿蛋白降到1+,繼續鞏固善後。

#腎病健康##尿蛋白##腎病綜合征##肌酐##血肌酐##腎源性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