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宮的梧桐葉簌簌飄落,戚夫人輕撫著鬢邊金步搖,銅鏡裡映出她略顯蒼白的容顏。
遠處傳來更漏聲,一聲又一聲,仿佛敲在她的心坎上。自劉邦病倒後,這樣的深夜,她已不知度過多少。
她從未想過,自己與劉邦的愛情,會在這漢宮之中,掀起如此巨大的波瀾,而她的命運,也將在此走向萬劫不復。
劉邦對戚夫人的寵愛,在漢宮之中無人不知。她舞姿曼妙,一曲楚舞,便能讓劉邦忘卻朝堂煩惱;

她歌聲婉轉,如黃鶯出谷,聲聲都唱進劉邦心裡。在漫長的征戰歲月裡,戚夫人陪伴劉邦度過無數艱難時刻,她的溫柔鄉,是劉邦疲憊時的避風港。
而呂雉,那個在劉邦微末時便嫁給他的發妻,在歲月的磨礪下,早已褪去少女的柔情,變得堅毅而狠辣。
她留守後方,歷經磨難,為劉邦守護著大後方,卻也在這過程中,與劉邦漸行漸遠。
隨著劉邦稱帝,戚夫人恃寵而驕,竟天真地想要為自己的兒子劉如意謀取太子之位。

她日夜在劉邦耳邊啼哭,哭訴呂雉之子劉盈生性懦弱,不堪大任。劉邦本就對劉盈的軟弱有些不滿,再加上對戚夫人的寵愛,竟真的動瞭改立太子的念頭。
朝堂之上,因這太子之位,掀起瞭一場腥風血雨。
呂雉感受到瞭前所未有的危機,她四處奔走,尋求朝臣的支持,甚至請出瞭商山四皓來輔佐劉盈。最終,太子之位得以穩固,可戚夫人與呂雉之間的仇怨,也徹底結下。

劉邦深知自己大限將至,他看著戚夫人梨花帶雨的模樣,滿心愧疚與擔憂。為瞭保護心愛之人,他絞盡腦汁,為戚夫人謀劃瞭三條生路。
第一條路,是讓戚夫人離開長安,前往兒子劉如意的封地趙國。劉邦賜下豐厚的財物,派親信將領護送,還特意叮囑趙王的相國周昌,一定要保護好戚夫人母子。
隻要戚夫人遠離長安這個權力漩渦,在趙國的土地上,憑借劉如意的身份,她或許能平安度過餘生。

然而,戚夫人卻舍不得離開劉邦,舍不得這繁華的漢宮,她哭著說不願離開劉邦半步,寧願留在長安,守著劉邦。
第二條路,是讓戚夫人向呂雉服軟。劉邦召來戚夫人,苦口婆心地勸說她,讓她放下身段,去給呂雉賠罪,求呂雉看在多年夫妻情分上,饒她一命。
戚夫人從小受寵,心高氣傲,如何能放下尊嚴去求那個她一直視為仇敵的呂雉。
她倔強地搖著頭,眼中滿是不甘與怨恨,她不相信呂雉真的會對她下如此狠手。

劉邦安排好瞭寺廟,選瞭一處清幽之地,讓戚夫人遠離塵世紛爭,吃齋念佛,瞭卻餘生。
在劉邦看來,這或許是最穩妥的辦法,隻要戚夫人不再參與宮廷爭鬥,呂雉或許會網開一面。
但戚夫人卻拒絕瞭,她放不下這世間的繁華,放不下對權力的渴望,更放不下與劉邦的感情。
劉邦含恨離世,戚夫人失去瞭最大的靠山。呂雉掌權後,新仇舊恨一起算,她先是將戚夫人幽禁在永巷,讓她穿上囚衣,戴上枷鎖,每日舂米做苦役。

戚夫人哪受過這樣的苦,她一邊舂米,一邊唱著哀怨的歌:“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裡,當誰使告女。”
這首歌傳到呂雉耳中,徹底激怒瞭她。呂雉派人將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從趙國召回,毒殺於宮中。
隨後,又殘忍地將戚夫人的手腳砍去,剜掉雙眼,熏聾耳朵,灌下啞藥,把她做成瞭人彘,扔在廁所之中。
當呂雉帶著劉盈去看變成人彘的戚夫人時,劉盈嚇得大病一場。他哭著對呂雉說:“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後子,終不能治天下。”

從此,劉盈不理朝政,整日借酒消愁,年僅二十四歲便鬱鬱而終。
戚夫人的悲劇,令人唏噓不已。她本有三次活命的機會,卻因自己的任性與固執,將生路一一堵死。
她不懂政治的殘酷,不明白在權力的鬥爭中,從來都沒有心軟和仁慈。她的愛情,在呂雉眼中,不過是對她多年付出的背叛;她的天真,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顯得如此可笑。

而呂雉,在這場權力的角逐中,雖然取得瞭勝利,卻也失去瞭兒子的敬愛,落得個千古罵名。
漢宮的殘陽下,映照的是兩個女人的悲劇,也是封建王朝權力鬥爭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