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泰三國同為農產品出口大國,憑借著各自的優勢,在全球農產品市場中豆豆占據著十分鐘亞奧的地位。在去年的農產品出口貿易中,美國憑借著1866.9億美元的絕對體量遙遙領先,泰國也在特色賽道闖出瞭521.9億美元的出口額。
與之相比,中國的農產品出口又有怎樣的表現呢?


美國那高達1866.9億美元的農產品出口額,建立在其高度現代化和規模化的農業體系之上。仔細觀察它的市場佈局,你會發現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極度依賴兩大鄰國。
加拿大和墨西哥這兩個北美夥伴,幾乎包攬瞭美國超過三分之一的農產品出口生意。這種緊密聯系,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北美自貿協定構建的深度一體化市場,地理近、規則熟、運輸成本低,構成瞭一個穩定且龐大的基本盤。

能把這麼多農產品高效地生產出來並賣出去,靠的是實打實的硬功夫,科技創新與大規模生產是美國農業競爭力的基石,超過95%的農業機械化率極大提升瞭生產效率,形成瞭顯著的規模效應,攤薄瞭成本。
但與此同時,美國農業也面臨挑戰,最紮眼的就是對華農產品貿易的顯著下滑,2024年美國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額隻有256.7億美元,比前一年大跌瞭14.2%,深刻反映瞭當前復雜嚴峻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

中美關系的持續緊張、貿易摩擦的陰影,尤其是特朗普政府時期遺留並可能延續的高關稅政策,給美國大豆、谷物等大宗商品進入中國市場設置瞭高門檻,地緣政治博弈直接沖擊瞭農產品貿易流。
還有就是美國部分核心農產品的出口乏力,大豆和小麥的出口額都出現瞭下滑,除瞭中國需求減弱的影響,全球市場波動、其他出口國的競爭加劇也是重要因素,巴西大豆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不過憑借其強大的綜合實力、多元化的市場佈局以及玉米等關鍵產品出口的增長,美國農業整體出口仍保持瞭增長韌性。
當下,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政策調整以及氣候變化導致的天氣不確定性,是其需要持續關註的風險點,今年美國對華農產品在過去兩個月已經不可避免地受到關稅壁壘的影響,今年的對華出口貿易額想必也會呈現出下跌的趨勢。


泰國農產品出口額達到521.9億美元,在全球位列第八,其成功核心在於精準定位全球市場對熱帶特色農產品的需求。
水果產業是泰國農產品出口的絕對支柱,新鮮、冷藏、冷凍及加工水果出口額高達65.11億美元,占其農產品出口總額的22.58%,其中以金枕榴蓮為代表的熱帶水果在中國市場尤受歡迎。

傳統優勢產品大米和橡膠依然是重要收入來源,此外,禽肉主要面向日本、美國等對品質要求較高的市場,木薯制品則廣泛應用於食品和工業領域,共同構成瞭泰國出口的“四大主力”。
市場高度集中是泰國農業的顯著特征和潛在風險,中國是其無可爭議的最大單一市場,2024年進口額達100.55億美元,占泰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34.88%,日本和美國緊隨其後,三國共同吸納瞭泰國超過43%的農產品出口。

這種深度依賴意味著泰國在獲得穩定的國際訂單的同時,也使其極易受到主要進口國政策變動或經濟波動的影響。
為應對市場集中風險以謀求增長,泰國正積極借助自由貿易協定網絡開拓新興市場,這一策略成效顯著,對新興市場的農產品出口額同比增幅超三分之一,展現出巨大的潛力,但泰國農業更深層次的挑戰在於產業升級。

泰國出口產品以初級農產品和初加工品為主,附加值較低,大部分利潤被下遊品牌商或深加工企業獲取,如何提升加工深度、打造自有品牌、制定行業標準,是泰國突破當前規模瓶頸、實現可持續增長的關鍵所在。

2024年中國農產品出口突破千億美元大關,達到1030億美元,同比增長4.1%,這一歷史性成就標志著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邁上新臺階。

分析其出口結構,可以發現中國農產品的增長動力和結構特征與傳統的糧食出口大國形象不同,中國形成瞭以高價值、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導的獨特優勢。
中國農產品出口的核心驅動力已明確轉向高價值、勞動密集型品類,水海產品及制品、蔬菜、食用菌及制品水果及制品三大類別合計貢獻瞭出口總額的44.2%。這一結構反映瞭中國在非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加工領域的比較優勢。

水海產品支柱地位穩固,其榜首位置不僅源於規模,更得益於藻類制品的迅猛增長和蝦類制品9.2%的穩健增長,疊加魚類制品的穩定表現,共同支撐瞭該大類的領先地位。
盡管蔬菜品類總量略有下滑,但鮮冷蔬菜出口16%的強勁增長,以及冷凍蔬菜、幹燥蔬菜的良好表現,有效對沖瞭蔬菜制品和食用菌制品的下滑,表明中國蔬菜出口正順應國際市場對更新鮮、更便捷產品的需求變化,主動調整供給結構。

水果及制品成為耀眼增長極,增速超過20%,成為2024年最突出的增長點,這既得益於中國水果品種改良、品質提升和生產技術的進步,也反映瞭國際市場對中國特色水果及加工品需求的持續擴大。
在市場開拓方面,中國展現出積極的多元化策略,2024年美國超越日本和中國香港,躍居成中國農產品出口第一大目的地,既反映瞭美國市場的容量和需求結構與中國優勢出口品類的契合度提升,也體現瞭中國企業積極開拓重點發達市場的成效。

與此同時,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傢、金磚國傢和歐盟的出口增長表現亮眼,有效分散瞭市場風險,增強瞭整體出口韌性。不過中國對RCEP成員國和東盟國傢的出口額出現明顯下滑,給中國敲響瞭警鐘,RCEP在創造機遇的同時,也加劇瞭成員國內部的競爭態勢。
盡管總額創下歷史新高,但中國農產品出口產品結構中,初級產品和初加工品仍占相當比例,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相對有限,這一結構性問題制約瞭中國農產品出口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未來能否鞏固成果並實現可持續增長,根本上取決於中國農業產業能否成功向價值鏈上遊攀升、有效優化產品結構、靈活應對區域競爭新態勢並持續深化多元市場格局,千億出口額的背後,是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與全球市場競爭加劇的雙重挑戰。

全球農產品貿易的競爭格局遠非靜態。美國的規模優勢、泰國的特色路徑、中國的結構性突圍,展示瞭不同的生存與發展策略。
未來的競爭將更加綜合化,不僅比拼產量和價格,更考驗產業鏈的韌性、科技應用的深度、市場響應的速度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三國乃至全球農業參與者,都將在動態平衡中尋找各自的航道,共同塑造未來世界農產品的供應版圖。

【產品市場】2024年1-12月美國農產品出口簡況——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2025-03-20
2024年中國農產品出口金額統計分析——華經情報網2025-02-25
泰國農產品出口破萬億大關——駐泰王國大使館經濟商務處2025-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