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創 “卒妻制” 解行軍生理難題,此策被後世沿用千年

古代打仗可不是啥輕松活兒,士兵們常年在外頭跑,風餐露宿不說,還要隨時準備跟敵人拼命。戰場上的事兒好解決,刀槍劍戟拼個你死我活就行瞭,可下瞭戰場,士兵們畢竟也是人,吃喝拉撒睡這些基本需求不說,還有個更現實的問題——生理需求,尤其是性需求。這玩意兒聽起來有點兒不好意思說,但擱古代軍隊裡,這可是個大麻煩。年輕的小夥子,血氣方剛,長時間見不著老婆孩子,心裡憋得慌,要是處理不好,軍心就散瞭,打仗還怎麼打?所以,古代的君主和將領們都得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

勾踐是誰?為啥他要操心這個?

先說說越王勾踐這人,他是春秋時期越國的國君,歷史上大名鼎鼎。幹過啥大事兒呢?最出名的就是“臥薪嘗膽”,跟吳國幹仗輸瞭之後,他忍辱負重,最後硬是把吳國給滅瞭。這傢夥能成大事兒,靠的可不隻是運氣,他腦子活泛得很。為瞭打贏仗,他啥招都敢用,啥法子都敢試。士兵的生理需求這事兒,擱別的國君那兒可能是小事,可勾踐不這麼想。他知道,軍隊要是人心不齊,再好的戰略都沒用。所以,他就琢磨著,怎麼讓士兵們既能賣命打仗,又不至於因為憋得慌鬧出亂子。

勾踐面對的情況也挺特殊。那時候越國不算啥強國,資源有限,人口也不多,打仗全靠士兵拼命。士兵要是沒勁兒瞭,或者心裡不痛快,軍隊的戰鬥力就得打折扣。尤其是性需求這事兒,擱古代軍隊裡真不是小問題。長期行軍,沒女人,沒傢庭生活,士兵們容易煩躁,甚至跑路叛逃。勾踐得想個法子,既能解決問題,又不能太費錢費力。於是,他搞出瞭一個制度,叫“卒妻制”。

啥是卒妻制?咋弄的?

“卒妻制”聽名字就有點兒意思,顧名思義,就是給士兵配“妻子”。當然,這不是真的讓士兵娶媳婦,而是從社會上找一些女人,送到軍營裡去,專門伺候士兵,解決他們的生理需求。這些女人哪兒來的呢?一般是寡婦,或者是犯瞭罪的人的妻女。寡婦是因為沒瞭男人,傢裡沒人管,可以征召過來;罪犯的妻女則是因為連坐,傢裡男人犯瞭事兒,她們就得跟著受罰,被發配到軍營裡。

這些女人進瞭軍營,幹的活兒可不少。白天得給士兵做飯、洗衣服、收拾營地,晚上還得陪著士兵“解決需求”。說白瞭,她們就是軍營裡的“服務人員”,地位低得不能再低。勾踐這招聽著挺狠的,但擱當時還真管用。士兵們有瞭女人,心裡的火氣消瞭不少,打起仗來也更賣力。畢竟,人嘛,有瞭盼頭,幹活兒就更有勁兒。

這制度咋實施的呢?根據史料,越國在軍隊裡專門劃出一塊地方,建瞭營地給這些女人住。她們的生活條件很差,吃住都跟士兵差不多,有時候還得幹重活兒。管理上,軍隊裡也有專門的人看著她們,防止她們跑瞭或者鬧事兒。雖說這制度聽著不人道,但從軍事角度看,它確實讓越國軍隊的士氣和紀律好瞭不少。勾踐靠著這招,帶著越國硬是翻瞭盤,把吳國給收拾瞭。

這招咋傳下去瞭?後人咋學的?

勾踐的卒妻制可不是曇花一現,他死後,這法子也沒跟著消失,反而被後來的朝代學瞭去,還用瞭上千年。咋回事兒呢?因為這招管用啊!古代軍隊的情況都差不多,士兵的需求總得解決,各朝各代的皇帝和將領一看,越國這法子不錯,拿來用用得瞭唄。

比如漢朝,漢武帝那會兒,軍隊打仗打得遠,士兵常年在外頭,生理需求咋辦?他就搞瞭個類似的玩意兒,叫“營妓”。這些營妓跟卒妻差不多,也是從罪犯傢屬或者戰俘裡挑出來的女人,送到軍營裡伺候士兵。漢武帝打匈奴,打得那麼狠,軍隊紀律還那麼好,營妓這制度多少起瞭點作用。

再到唐朝,軍隊裡也有這套路。唐朝那時候疆域大,邊境戰事多,士兵常年在邊關駐守,離傢十萬八千裡。政府一看,幹脆也弄點兒女人過去,穩定軍心。這些女人也叫軍妓,幹的活兒跟勾踐那會兒差不多。唐朝還稍微規范瞭點兒,地方官府負責征召和管理,盡量別弄得太亂。

宋朝更狠,直接把這事兒給制度化瞭。宋朝軍隊有專門的部門管軍妓,從哪兒找人、咋安排、給多少待遇,都有章程。宋朝打仗老輸,但軍隊沒散架,軍妓這制度多少幫瞭忙。到瞭元朝、明朝,這套路還在用,雖然名字和細節有點兒變化,但核心想法沒變——用女人解決士兵的需求,穩住軍隊。

這制度有啥好處?有啥毛病?

說實話,卒妻制能用千年,肯定有它的道理。先說好處吧,最明顯的就是穩定軍心。士兵們在外頭打仗,日子苦哈哈的,要是連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憋著,時間長瞭誰受得瞭?有瞭女人,士兵的情緒能緩和不少,打仗也更有勁兒。古代戰爭,士氣比啥都重要,軍心一散,仗就沒法打瞭。勾踐這招,算是抓住瞭人性的一面,效果立竿見影。後來的朝代一看,管用,趕緊抄過來。

再說紀律。士兵要是憋得慌,可能幹出些出格的事兒,比如搶老百姓的女人,或者跑去青樓胡鬧。這樣一來,軍隊的名聲就臭瞭,地方上也得亂套。卒妻制好歹把這事兒控制在軍營裡,士兵的需求有瞭出口,紀律自然就好管瞭。從軍事管理上看,這制度確實有點兒“實用主義”的味道。

可這玩意兒的毛病也不少,尤其是對女人來說,太不公平瞭。這些寡婦和罪犯傢屬,本身就夠慘瞭,還得被拉進軍營幹這種活兒。她們沒啥人權可言,吃不好住不好,還得受士兵欺負。生活條件差不說,精神上也受折磨,很多人過得生不如死。從現代角度看,這絕對是侵犯人權的事兒,擱當時雖然沒人提“人權”這詞兒,但這制度的殘酷性是明擺著的。

另外,這制度還有副作用。比如性病,軍營裡人多,又不講衛生,這病一傳開,軍隊戰鬥力反而可能下降。還有道德問題,士兵整天跟這些女人混在一起,軍營風氣也好不到哪兒去。好處是有的,但代價也不小。

卒妻制用瞭上千年,最後還是沒扛住歷史的車輪。到瞭明朝,洪武帝朱元璋把它給廢瞭。朱元璋這人挺有意思,他出身苦,當過和尚要過飯,對老百姓的苦心裡有數。他當瞭皇帝後,特別講究道德和仁義,覺得軍隊裡搞軍妓這套太不像話瞭。他在位那會兒,下令把這制度廢瞭,算是給這些女人一條活路。

朱元璋廢這制度,也不光是道德問題。他還有別的想法。明朝那時候國力強,軍隊管理也比以前講究。朱元璋覺得,與其靠女人穩軍心,不如多給士兵點兒待遇,讓他們安心打仗。他還鼓勵士兵成傢,讓他們在外頭有老婆孩子,生理需求自然就解決瞭。這樣一來,軍隊紀律靠的是規矩和獎勵,不是靠女人。這思路比以前高明多瞭。

廢瞭卒妻制後,明朝軍隊咋管的呢?主要是靠加強軍紀和思想教育。朱元璋還弄瞭個“衛所制”,讓士兵平時種地,有仗再打,生活穩定瞭不少。比起勾踐那會兒的法子,這算是個大進步。

卒妻制這玩意兒,擱古代有它的道理。那個年代,社會觀念跟現在不一樣,女人地位低,軍隊管理也粗糙,能解決問題就行,誰管公平不公平?勾踐這招,後人用瞭千年,說明它確實有點兒用。可從現代看,這制度太野蠻瞭,對女性的壓迫太狠,完全不能接受。

歷史這東西,就是一面鏡子。卒妻制告訴咱們,古代人解決問題的法子有時候挺直接,但也挺殘酷。它能用那麼久,說明人性需求這東西誰也躲不開,可它最後被廢瞭,也說明社會總是在進步。咱們今天看這事兒,既得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也得慶幸現在不用再靠這種法子解決問題。

從勾踐到朱元璋,卒妻制走瞭上千年的路,最後還是進瞭歷史的垃圾堆。這制度背後,是古代軍隊管理的無奈,也是社會觀念的局限。它管用,但不人道;它解決問題,但也制造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