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上官婉兒墓出土墓志銘,揭開其情史真相糾正野史傳聞

上官婉兒是唐朝歷史上一個響當當的名字,才華橫溢,權傾朝野,被稱為“巾幗宰相”。她從罪臣之女到武則天身邊的紅人,再到唐中宗的得力助手,一生跌宕起伏,充滿瞭傳奇色彩。可她的私生活,尤其是所謂“有多少男人”的問題,總是被野史和坊間傳聞裹上一層神秘面紗。2013年,陜西西安咸陽發現的上官婉兒墓葬,挖出瞭一塊982字的墓志銘,算是給她的生平蓋瞭個戳,也讓人們有機會重新審視那些關於她情史的八卦。

上官婉兒生在公元664年,傢世顯赫,祖父上官儀是唐高宗時期的宰相,父親上官庭芝也是朝廷命官。按說她該是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千金小姐,可命運偏偏跟她開瞭個大玩笑。她剛出生沒多久,傢族就攤上瞭大事。上官儀受高宗李治之命,起草瞭一份廢黜武則天後位的詔書。這下可捅瞭馬蜂窩,武則天當時已經手握大權,哪能容得下這種挑釁?結果,上官儀和上官庭芝被以“忤逆罪”處死,傢族被抄,傢產充公。剛滿月的上官婉兒和母親鄭氏被發配到掖庭,成瞭宮奴。掖庭是宮廷裡專門關押罪臣傢眷和宮女的地方,條件艱苦,身份低微,翻身的機會幾乎為零。

不過,唐朝的文化氛圍還是挺開明的,即使是宮奴,也有機會接受教育。掖庭設有習藝館,請瞭些飽學之士教書法、史學、棋藝等課程。上官婉兒的母親鄭氏出身名門,本身就有文化底子,即使淪為宮奴,也沒放棄對女兒的培養。她教婉兒讀書寫字,背誦詩文,硬是把女兒往才女的方向培養。加上上官婉兒天資聰穎,小小年紀就顯露出過人天賦。據說她五歲就能識文斷字,十歲就能寫詩作對,書法也練得有模有樣。宮裡漸漸傳開瞭她的名聲,連武則天都聽說瞭這個罪臣後裔的才華。

公元677年,14歲的上官婉兒被武則天召見。這次召見成瞭她人生的轉折點。武則天出瞭幾道題目,讓她當場作答。婉兒提筆就寫,文章辭藻華美,邏輯清晰,速度快得讓人咋舌。武則天看完大為贊賞,當即免除瞭她的奴籍,封她為才人,負責起草宮中詔令。才人是後宮的一種妃嬪等級,相當於五品官,但上官婉兒這個才人跟一般妃子不一樣。當時高宗李治病重,朝政全由武則天把持,封她為才人其實是為瞭讓她名正言順地留在身邊,幹的是秘書兼顧問的活兒,而不是伺候皇帝。她從此開始瞭在宮廷的崛起之路。

在武則天身邊,上官婉兒如魚得水。她負責起草詔書,審核奏章,偶爾還參與朝政討論。她的文筆犀利,思路清晰,深得武則天信任。到武周時期,她已經成瞭武則天的核心助手,權力大到能處理百司奏表,參決軍國大事。史書上說她“聰達敏識,才華無比”,這評價可不是隨便給的。她不僅在政治上有一手,還在文壇上風生水起。她主持修文館,召集天下文士,組織詩會,點評詩作,堪稱唐朝文壇的“帶頭大姐”。她的詩清麗脫俗,流傳一時,可惜後來多半散佚,《全唐詩》裡隻收瞭她32首詩。

不過,上官婉兒的路也不是一帆風順。她曾因違抗武則天旨意,被判死刑,幸虧武則天惜才,隻在她臉上刺瞭個花紋,算是輕罰。這件事讓她更懂得隱忍和迎合。她在武則天身邊小心翼翼,既要辦事得力,又得避開宮廷鬥爭的鋒芒。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跟她關系密切,她甚至幫著審核這些面首的背景。這在當時倒不算啥稀奇事,畢竟武則天掌權,宮廷風氣開放,但這也給後來的野史留下瞭八卦空間。

2013年8月,陜西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附近的一處工地上,考古隊發現瞭一座唐代墓葬。這墓地位於咸陽市渭城區北杜鎮鄧村,離唐長安城遺址大約25公裡。墓葬規格不低,有五個天井、四個壁龕,屬於高等級官員的待遇。可惜,墓室被破壞得一塌糊塗。考古隊清理時發現,墓室墻壁裂痕遍佈,棺床被鏟平,棺槨和遺骨全沒瞭,隨葬品也幾乎被洗劫一空。墓室裡隻剩下一些碎陶俑和兩塊黃牛骨,顯得格外淒涼。專傢推測,這座墓很可能在唐代之後不久就遭瞭盜掘,甚至可能是官方毀墓。

考古隊花瞭近一個月,才在甬道裡找到一塊保存完好的墓志銘。這塊青石墓志長寬各74厘米,刻瞭982字,蓋子上寫著“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明確瞭墓主就是上官婉兒。墓志銘詳細記載瞭她的生平,從傢族背景到仕途經歷,再到死亡原因,算是給她的傳奇人生畫瞭個句號。墓志裡說她生於麟德元年(664年),13歲封才人,42歲晉昭容,710年死於唐隆政變,葬於景雲元年(710年)8月。文字多是溢美之詞,誇她才華絕倫,輔佐朝政,還提到太平公主為她操辦葬禮,出資五百匹絹。

墓志銘的發現讓人們對上官婉兒的情史有瞭新看法。民間一直流傳她“男人多得數不過來”的說法,野史裡更是把她寫得風流不堪。有人說她在武則天身邊時,跟男寵張昌宗有私情,被武則天發現,差點被砍頭,最後在額頭刺瞭朵梅花,成瞭“紅梅妝”的起源。還有人說她在宮外買瞭宅子,專門跟外面的男人私會,甚至跟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中書侍郎崔湜等人有染。《資治通鑒》裡提到她“出入無節,朝士往往從之遊處”,意思是她私宅裡常有官員來往,攀附權勢。這些傳聞聽起來挺熱鬧,但正史裡壓根沒提,墓志銘也對這些隻字不談。

根據史料,上官婉兒有過兩次“名分上的婚姻”。第一次是677年,武則天封她為唐高宗的才人。這事得說清楚,高宗當時病得下不瞭床,朝政全歸武則天管,封才人隻是個形式,讓她擺脫奴籍,方便在宮裡做事。史書沒提她跟高宗有任何夫妻關系,墓志銘也隻說她“侍奉清禁”,壓根沒提伺候皇帝。第二次是705年,唐中宗李顯復位後,封她為昭容。昭容是正二品,僅次於皇後,但她這個昭容也是政治身份,幹的是起草詔令、處理政務的活兒,跟中宗也沒夫妻之實。她的角色更像是皇帝的高級幕僚,不是後宮佳麗。

至於那些野史裡的“緋聞男友”,靠譜的證據幾乎沒有。說她跟張昌宗有染的,是晚唐的筆記小說,故事寫得跟電視劇似的,但沒史料支撐。說她跟武三思私通的,來自《舊唐書》,但隻提她“與武三思私通”,沒具體細節,也沒說兩人是啥關系。武三思是武則天的侄子,政治上跟上官婉兒有交集,兩人可能走得近,但“私通”這詞在古代史書裡常被用來抹黑政敵,不一定真有那回事。崔湜的事更離譜,說他因跟上官婉兒私通當瞭宰相,可《新唐書》裡明明說崔湜是靠才華和裙帶關系上位的,壓根沒提上官婉兒。墓志銘對這些傳聞一概不提,隻強調她的政治貢獻,暗示那些八卦多半是政敵的抹黑。

考古隊還發現,墓葬的破壞可能跟上官婉兒的政治立場有關。專傢推測,她在唐隆政變中被李隆基殺死,可能是因為她跟太平公主走得太近。李隆基上臺後,把太平公主一黨視為威脅,賜死瞭太平公主,還鏟平瞭她丈夫的墳墓。上官婉兒的墓很可能也在這場清算中被毀,棺槨和隨葬品被清理一空,隻剩墓志銘僥幸留存。這也解釋瞭為何墓裡連唐三彩都沒一件,按她的二品級別,陪葬品本該更豐富。

705年,武則天被迫退位,唐中宗李顯復辟。上官婉兒本是武則天的親信,按理說該跟著倒黴,可她愣是站穩瞭腳跟。中宗不僅沒貶她,還封她為昭容,委以重任。她繼續掌管詔令,審核奏章,成瞭中宗的“首席秘書”。中宗對她信任得不得瞭,連祖父上官儀的冤案都給平瞭反,追贈瞭一堆頭銜。她的母親鄭氏也被封為沛國夫人,算是徹底揚眉吐氣。

這段時間,上官婉兒的權力達到頂峰。她不僅管政務,還管文壇。她建議中宗擴大修文館,增設學士,召集文人搞詩會。長安城裡,曲江池畔經常詩樂齊鳴,她點評詩作,賞賜金爵,搞得文壇風氣大盛。她自己也常代中宗、韋後和安樂公主寫詩,一人分飾多角,詩寫得又快又好,引得滿堂喝彩。她還愛藏書,據說藏瞭上萬卷書,用香薰著,百年後書頁還帶香味,可惜這些書後來都散佚瞭。

不過,朝堂上的鬥爭從來沒消停過。中宗復位後,權力逐漸被韋後、武三思和安樂公主把持。武三思是武則天的侄子,韋後是中宗的皇後,安樂公主是兩人的女兒,這仨人抱團,野心不小。安樂公主甚至想當皇太女,威脅到瞭太子李重俊的地位。707年,李重俊忍無可忍,發動兵變,殺瞭武三思父子,還沖進宮裡要抓上官婉兒。史書說她跟武三思走得近,惹惱瞭太子。她臨危不亂,勸中宗登上玄武門,穩住禁軍,平定瞭叛亂。這事讓她在朝堂上更站穩瞭腳,可也讓李氏宗室對她心生芥蒂。

墓志銘裡卻說,她曾多次勸中宗別寵著安樂公主,甚至反對立她為皇太女。她還檢舉韋後和安樂公主的黨羽,請求辭職,甚至想削發為尼,都被中宗駁回。她還自請降為婕妤,算是表明立場。這跟《舊唐書》裡說她依附韋後的記載大相徑庭。專傢分析,墓志銘可能是太平公主找人寫的,多少有點美化嫌疑,但也說明她在政治上沒完全倒向韋後,至少跟太平公主有交集。

710年6月,中宗突然駕崩,韋後扶持16歲的李重茂即位,自己當皇太後攝政,朝政全落入韋氏手中。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聯手,起草遺詔,立李重茂為太子,讓相王李旦輔政,想平衡各方勢力。可韋後的親信宗楚客和韋溫改瞭詔書,勸她學武則天稱帝。這下徹底惹毛瞭李隆基。7月21日,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帶兵殺入宮中,砍瞭韋後和安樂公主,韋氏一黨被一鍋端。上官婉兒拿著遺詔,想證明自己站李唐這邊,可李隆基不買賬。他擔心她權力太大,怕她成第二個武則天,直接下令殺瞭她,時年46歲。

上官婉兒死後,太平公主出面操辦瞭她的葬禮,葬在洪瀆原。墓志銘裡說太平公主“哀傷不已”,還出瞭五百匹絹,算是給足瞭面子。可沒過多久,李隆基上臺,鏟除瞭太平公主一黨,上官婉兒的墓很可能也在這場清算中被毀。她的詩集原本有20卷,後來也失傳瞭,隻剩32首詩留存。她的死因在史書和墓志銘裡說法不一,《舊唐書》說她依附韋後,《新唐書》說她政治上搖擺不定,墓志銘則說她忠於李唐。真相到底如何,估計永遠是個謎。

上官婉兒的故事到這就告一段落。她的一生,靠才華從掖庭爬到朝堂頂端,卻在權力鬥爭中成瞭犧牲品。關於她“有多少男人”的問題,史料隻確認瞭她兩次政治性的“封妃”,一個是高宗的才人,一個是中宗的昭容,都沒實質夫妻關系。那些野史裡的緋聞,八成是政敵的抹黑,墓志銘壓根不提,算是間接辟謠。她不是風流才女,也不是宮廷尤物,就是個在亂世中掙紮求存的女人。2013年的墓葬發現,讓我們離真相近瞭一步,但歷史還是留下瞭太多空白,等著後人去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