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香格裡拉對話會上,法國總統馬克龍公然將烏克蘭與臺灣相提並論,發表瞭一番對華極具挑釁意味的錯誤言論,對此,中方迅速做出雷霆反擊。
6月5日,中美元首邊進行瞭一番關鍵通話,期間特朗普就臺灣問題進行瞭明確表態,並受到瞭來自中國的訪華邀請。法國這邊也沒安靜多久,法國議員團就被爆料將竄訪臺灣進行長達6天的時間。


5月30日,法國總統馬克龍以首位歐洲國傢元首身份發表第22屆香格裡拉對話會開幕主旨演講,這本是展示法國全球影響力的舞臺,卻因他一段涉華言論掀起波瀾。
“若我們認為可以允許俄羅斯在沒有任何限制、約束,在國際秩序沒有任何回應的情況下,奪取烏克蘭部分領土,那麼未來臺會如何?哪天菲律賓發生事情又將如何?”
馬克龍在演講中將烏克蘭危機與臺海問題強行掛鉤,此言一出,會場氣氛驟變,這種將兩個性質迥異的問題混為一談的論調,迅速引發中方強烈反應。

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於次日即在社交媒體上嚴正發聲,指出此種類比“不可接受”,並強調臺灣問題全然為中國內政,任何“雙重標準”邏輯皆無法遮蔽這一根本事實。
“如果試圖用雙重標準來譴責‘雙重標準’,我們得到的結果仍然隻能是雙重標準。”
這一回應雖未直接點名馬克龍,但指向性不言而喻,無疑是對某些西方政客操弄話術的猛烈回擊。而且,此次中方並未派遣高級別軍事代表參與會議,僅僅派出瞭學者代表團,這一無聲的姿態,已經傳遞出瞭清晰的信號。

除瞭馬克龍的錯誤言論,會場內外還一些聲音正將烏克蘭戰場與臺海局勢暗中捆綁,擔憂俄羅斯的“勝利”會“鼓勵”中國。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於發言中竟直接將中國描述為迫在眉睫之威脅,還警告稱,任何妄圖改變臺海現狀之舉都將招致毀滅性後果。
馬克龍在香格裡拉論壇上將臺海問題與烏克蘭危機相提並論,是對中國核心利益的嚴重冒犯,中國外交部在6月4日重申瞭中方的立場底線。

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是實現統一、反對分裂的問題。中方堅決反對任何企圖混淆或者歪曲臺灣問題性質的言行。
中方的憤怒源於根本原則的沖突,烏克蘭危機是兩個主權國傢間的國際沖突,而臺海問題本質是中國為維護國傢統一和領土完整進行的內部事務。任何妄圖混淆二者的行為,都是對中國主權的漠視,也是對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的歪曲。
馬克龍此次踩踏紅線並不少見,近年來,部分西方國傢在涉臺問題上小動作不斷,或明或暗地挑戰“一個中國”原則。

法國為歐盟的核心國傢,其領導人的公開言論極具風向標意義,將臺灣與烏克蘭捆綁,不僅無助於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反而為“臺獨”勢力傳遞錯誤信號,為地區註入新的不穩定因素。中方強硬表態的目的,正是為瞭清晰劃出不可逾越的紅線,防止誤判。

正當法國言論風波未平,國際政治舞臺上演瞭一幕關鍵轉折,6月5日晚,中美元首的一通電話吸引瞭全球目光,這是自1月17日以來雙方首次直接溝通,期間中美關系因關稅戰等因素一度陷入低谷,此次通話持續約一個半小時,被美國總統特朗普形容為“非常積極”。

6月5日晚,跨越太平洋的中美元首通話瞬間吸引瞭全球關註的目光。這是自今年1月17日以來,兩國領導人首次進行直接溝通。
回顧這140多天,中美關系因貿易關稅戰等摩擦一度陰雲密佈,跌入近年來的低谷。因此這次長達約一個半小時的通話,其本身就傳遞出雙方有意管控分歧、尋求關系轉圜的強烈信號。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事後將通話成果形容為“非常積極”,也為此次溝通的基調提供瞭重要註腳。
在雙方探討的諸多議題中,臺海問題毫無懸念地成為核心焦點之一,針對中方的核心關切,特朗普在通話中作出瞭關鍵性的政策表態,強調美方將繼續奉行一個中國政策。

雖然外界普遍關註美國在實際行動上能否真正做到言行一致,其過往記錄也常引發質疑,但在當前國際格局加速演變、大國競爭加劇、臺海局勢持續敏感的復雜背景下,特朗普選擇在元首層級通話中公開確認這一政策立場,其象征意義和穩定作用不容忽視。
它為當時處於緊張狀態的雙邊關系提供瞭一層基礎性的、必要的保障,暫時性地為可能失控的摩擦點設置瞭護欄。
而且中方在通話中正式邀請特朗普再次訪華,特朗普欣然接受並表示感謝,事實上,特朗普本人早在今年1月17日就曾表示期待盡快與中方領導人會晤,此次中方主動發出正式邀請,可視作對美方此前意願的回應,更是雙方有意推動高層互動重回正軌的明確舉措。

這一安排為未來一段時間內中美關系的改善註入瞭關鍵動力,為雙方在更具戰略性的層面進行對話與合作預設瞭平臺和目標,這通電話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緩解中美關系僵局的一個節點。

當中美關系顯露緩和之際,法國的後續動作卻耐人尋味,中美元首通話沒幾天,臺媒就傳出消息,稱法國國民議會“友臺小組”主席瑪麗-諾艾爾·巴蒂斯特將於6月8日至13日率團訪問臺灣地區。
代表團成員包括該小組副主席、外交委員會副主席等多名議員,計劃會見臺灣地區領導人並參訪敏感科技機構,意圖“深化臺法關系與實質交流”。

法國此舉時機微妙,在馬克龍剛剛因涉臺不當言論引發中方抗議、中美關系出現改善跡象的背景下,安排議員團訪臺,無異於一種刻意的對沖。
巴蒂斯特作為新任“友臺小組”主席第四次訪臺,其行動本身已構成對中國主權的嚴重挑釁,違背瞭法國作為中國建交國應履行的政治承諾,中方對此類行為的立場一貫明確,那就是堅決反對。
與此同時,馬克龍本人的“變臉”也十分惹人註目,6月9日,在法國尼斯舉行的聯合國海洋大會期間,中國國傢副主席韓正會見瞭馬克龍。

馬克龍面對韓正之時,不但宣稱法國“始終把中國視作長期且值得信賴的戰略合作夥伴”,更著重指出法中緊密合作“於維護全球和平與安全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表示法國歡迎中國投資,願在雙邊經貿、應對全球挑戰及維護多邊主義方面深化合作。
從香會演講觸碰紅線,到此時高調宣示對華戰略夥伴關系,馬克龍的外交姿態在短短十天內呈現顯著反差。


法國既希望維持甚至深化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和全球事務協調,看重中國的市場和影響力,又試圖在印太戰略框架下,通過打臺灣牌彰顯其所謂價值觀外交和區域存在感,迎合某些盟友的立場,馬克龍倡導的戰略自主在實踐中頻繁搖擺,暴露出其內在邏輯的不自洽。
法國的外交本質上是國傢利益最大化驅動下的實用主義選擇,但其中蘊含的風險不容忽視,在臺海問題上玩火,不僅嚴重損害中法政治互信,更可能引火燒身,破壞地區穩定。馬克龍對華許下的“戰略夥伴”承諾若缺乏真誠一致的行動支撐,終將淪為空洞口號。
國際政治的復雜棋局中,真正的戰略自主應建立在尊重國際法和他國核心利益的基石之上,而非左右橫跳,法國若想成為世界中的一股建設性力量,其外交言行的一致性才是關鍵。

針對法國總統馬克龍涉華言論,中方:堅決反對!——北晚在線2025-06-05 07:20
法國議員團竄訪臺灣——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25-06-09 16:15四川
關稅、留學生、互訪……這些事兒怎麼辦?中美元首都聊瞭——觀察者網2025-06-06 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