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2月3日,正月初二,通化。
一聲槍響炸醒寒夜,三堆火光點燃玉皇山,舊日關東軍、偽滿殘餘、國民黨特務攪作一團,試圖在東北制造一場反攻風暴。
“復國”的春夢被中國共產黨用刺刀和意志碾碎,暴徒最終跪在冰面上聽槍聲講道理。
從那天起,通化成瞭寒冷的煉獄,也是勝利者的紀念碑。
一夜三堆火,通化城底翻凌晨四點整,通化玉皇山突然燃起三堆火光。信號一發,暴亂就像潮水一樣從四面八方湧進城區。目標精確明確:通化專署、玉皇山要塞、通化市委、紅十字醫院、市電臺、通化日報社、人民自衛團駐地全部遭襲。總指揮是原日軍大佐藤田實彥,他在1月就已佈局好路線、兵力和策略,準備一擊奪權。

2月2日晚10點,通化支隊召開營以上黨員幹部會議,宣佈終止春節休假,全體緊急備戰。支隊下轄的警衛連由從膠東北上組建的老兵組成,戰鬥經驗豐富,黨組織健全。
會議後立即部署防線,紅十字醫院作為易攻薄點加固哨崗,玉皇山道口設置反機槍陣地。
暴徒攻城共分三路:北路主攻紅十字醫院和市委辦公樓,西路突襲支隊司令部,南路試圖截斷城區與南溝礦聯絡線。暴亂主力超兩萬人,大多是殘留日軍士兵、青年自衛軍偽裝隊伍,還有混入城內的國民黨便衣。

凌晨四點半,第一批襲擊者突入紅十字醫院,守軍與醫護組成的臨時自衛團用木床和手術燈組建路障。戰鬥持續近一小時,最終擊退日軍沖鋒。
與此同時,支隊司令部正門被炸,寺田率日軍分隊采用“戰鬥機式滑降”從後山襲來。王玉武帶班封堵側門機槍陣地,堅持三輪進攻,為全連爭取瞭重新部署陣地的十分鐘。

市委辦公區成瞭巷戰焦點。市民主動搬出傢具封路,婦救會成員端湯送飯,八十多歲老人陳壽海站在轉角巷用木棍戳翻敵軍火油罐。從清晨到上午,槍聲未停,屍體遍佈玉皇山小道,暴亂未退,守城未倒。
復國夢一場空,“大佐”跪得也挺快藤田實彥的“復國”幻想,從石人溝礦坑裡挖出來,在通化城裡碎成渣。這位原關東軍125師團參謀長,在日本投降後並未繳械,而是聯合孫耕堯等國民黨殘餘策劃翻盤。他與日僑武裝自稱“日解聯”,多次秘密集會,擬定以玉皇山為核心的“通化特別政權設想”。
1月下旬,他在裕豐厚後院與“通化青年軍”簽署協議,劃定城中潛伏力量作戰分區。孫耕堯安排地方勢力組織“青年自衛軍”,負責城區內應,同時聯絡偽警察換裝混入治安哨所。這場暴亂本是一次“地下政變”。
2月2日凌晨,潛伏線被識破。沈殿鎧通過“地下兵站”線索將密謀情報送至通化分省委,吳溉之立即調集專署武裝大隊,先發制人抓捕孫耕堯及骨幹陳大虎、孫村長。敵首被捕,卻未能阻止已部署妥當的突襲方案。

市委大樓被焚,地下兵站遭攻陷,群眾組織逐步控制街區。2月5日,藤田實彥在石人溝被民兵擒獲,移送通化支隊審訊。他在口供中詳細交代“臨時政府”、“中日聯軍”意圖,暴露瞭包括寺田、佐藤在內的20多名核心暴徒名單。
2月6日下午三點,裕豐厚戲臺前,藤田身著舊軍服三次向通化市民鞠躬,宣讀供詞。群情激憤,百姓扔白菜幫子砸臉,怒斥“跪得倒快”。市委決定不進行公開審判,直接移交執行機關處理。

通化城清查行動持續三天,登記暴亂參與者2800餘人,日軍官為主,另有國民黨聯絡員若幹。市區張貼緝捕通告,設立揭發站,居民排隊舉報,日僑街坊互相指認,謊稱“誤入圍觀”者被當場收押。暴徒哀嘆:“敗得比投降快。”
冰上排隊跪,槍聲響兩宿2月4日晚,朝鮮義勇軍李紅光支隊三千人抵達通化,連夜佈防協同清剿。紅十字醫院街區屍體堆積,血跡混入積雪,五道江口凍河邊,暴徒企圖逃亡,夜間被民兵團圍困斬首。巷戰最晚結束於2月5日凌晨。
2月6日至7日,戰後整理開始。專署發佈執行命令,核心暴徒集中押解至渾江東岸。通化市區當時最低溫零下三十度,渾江冰厚半尺,日軍與暴徒被編組列隊,每組20人,跪於冰面排隊等候宣判。

第一批執行於2月8日拂曉,最後一批在2月10日清晨前處理完畢。據市政記錄,三日內共判決槍決暴亂首犯321人,其餘者收監再審。群眾圍觀者達七千餘人,因寒冷有人腳底凍裂,仍堅守觀察。
嵯峨浩在其回憶錄《流浪王妃》中記載:“岸邊槍斃人的槍聲一直持續瞭兩天。。”當晚,她傢窗戶上貼著霜花,窗外是“消失的夢”。藤田與寺田於2月9日上午九點執行,屍體被覆麻袋,沉入江冰下。

通化市民自發立碑,碑文寫:“通化事變,民兵勝敵,血債血償。”各區開展“清隊自檢”運動,農會組織鄉村群眾集體宣誓保衛新區。中央東北局批示:“通化事件,警鐘長鳴,邊區建設須防滲透、查暗線、穩群眾。”
通化回歸平靜。街道重新通車,支隊換崗,紅十字醫院重新開業。冰面雖化,記憶長存。那些跪在冰上的身影,被永遠寫進東北土地的冬天裡。
參考資料1946通化事件,長白山麓的通化城,75年前也面臨一場戰鬥 - 澎湃新聞 - 2021-02-03
中國通化“二·三暴亂”紀實24 - 新文化報 - 2005-07-22
通化事件 - 百度百科
中國通化“二·三暴亂”紀實(3) - 新文化報 - 2005-07-01
中國通化二·三暴亂紀實21 - 新文化報 - 2005-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