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馬步芳這個人,老一輩的可能還有點印象,尤其是西北那片兒的。民國時候,他可是個響當當的人物,外號“青海王”,手握重兵,盤踞西北,日子過得那叫一個滋潤。可這傢夥的名聲,咋說呢,臭得都能熏死人。他幹過的事兒,尤其是對紅軍的那些黑歷史,簡直讓人瞠目結舌。可偏偏,他那故居——馬步芳公館,現在居然被某些人捧上天,成瞭旅遊景點,還歌頌他什麼“功績”。這事兒聽著就讓人覺得不對勁,甚至有點兒荒唐。
馬步芳,1891年出生在甘肅臨夏的一個回族傢庭,傢裡世代幹軍閥這一行。他老爹馬麒也是個狠角色,早年間跟著清朝混,後來投靠瞭北洋政府,在西北打出一片天。馬步芳從小跟著他爹混,耳濡目染,學的全是打打殺殺那一套。到瞭1910年代,他開始自己帶兵,靠著傢族勢力和一身狠勁兒,慢慢在青海站穩瞭腳跟。
到瞭1920年代,馬步芳正式接瞭他爹的班,成瞭青海的頭號軍閥。那時候,西北亂成一鍋粥,軍閥割據,誰拳頭硬誰說瞭算。馬步芳手底下有馬傢軍,裝備精良,紀律嚴明,戰鬥力在當時那片兒是數一數二的。他靠著這支部隊,把青海治理得跟鐵桶似的,外人插不進手,自己人也不敢亂來。1931年,他正式當上瞭青海省主席,表面上是國民政府的官兒,實際上就是個土皇帝,想幹啥幹啥,沒人管得住。
這傢夥不光會打仗,還挺會撈錢。青海地處偏僻,資源不多,但他愣是從老百姓身上榨出油來。收稅收到你懷疑人生,土地兼並得老百姓沒法活,再加上販賣鴉片、搞私鹽買賣,硬是把青海變成瞭他的私人金庫。據說,當時青海的老百姓提起馬步芳,沒一個不咬牙切齒的。可他自己呢,日子過得那叫一個舒服,蓋瞭大宅子,吃香喝辣,完全不把民間疾苦當回事兒。
要說馬步芳最讓人恨得牙癢癢的事兒,還得提他跟紅軍的那段恩怨。1930年代,紅軍長征路過西北,尤其是西路軍那段,算是跟馬步芳徹底杠上瞭。西路軍是紅軍主力之一,1936年奉命西渡黃河,想在甘肅、青海一帶建立根據地。可這時候,馬步芳帶著他的馬傢軍,死死堵住瞭西路軍的路。

那幾年,馬步芳跟國民政府站一塊兒,把紅軍當成頭號敵人。西路軍本來就長途跋涉,補給不足,戰鬥力大不如前,偏偏又碰上馬傢軍這麼個硬茬子。馬步芳手下的騎兵特別能打,機動性強,熟悉地形,再加上武器裝備比紅軍好,簡直就是西路軍的噩夢。據史料記載,從1936年底到1937年初,馬傢軍跟西路軍在河西走廊一帶打瞭無數場硬仗,紅軍損失慘重。
最讓人發指的是,馬步芳對紅軍俘虜的處理方式,簡直沒人性。1937年,西路軍在祁連山一帶被馬傢軍圍困,彈盡糧絕,大批戰士被俘。可馬步芳壓根沒打算留活口,直接下令屠殺。有一件事兒特別出名,就是在甘肅高臺縣,馬傢軍把抓到的紅軍戰士成批活埋。據歷史學傢統計,光這一仗,就有幾千名紅軍戰士被活埋,場面慘得沒法想象。活埋還不算完,有些地方還把屍體扔進河裡,或者直接一把火燒瞭,毀屍滅跡,手段狠毒到極點。
這還不止,馬步芳還專門派兵追殺逃散的紅軍殘部,連婦女和傷員都不放過。西路軍本來有兩萬多人,最後能活著突圍的不到兩千人,大部分不是戰死就是被馬傢軍弄死。這段歷史,後來被寫進不少史書裡,比如《西路軍征戰記》裡就提到,馬傢軍對紅軍的屠殺,堪稱中國近代史上最血腥的一頁。可馬步芳自己呢,非但不覺得這是啥恥辱,反而覺得這是他的“戰功”,逢人就吹噓自己怎麼“剿共有功”。
再說說馬步芳的故居,也就是現在大名鼎鼎的馬步芳公館。這地方在青海西寧,建於1940年代,占地好幾萬平米,裡頭亭臺樓閣、雕梁畫棟,奢華得不行。馬步芳當年住這兒的時候,那是他的指揮部兼享樂窩,吃喝玩樂一條龍,啥好東西都往裡頭塞。據說,光是修建這個公館,就花瞭幾十萬銀元,那可是老百姓一輩子都見不到的錢。
1949年解放軍打過來,馬步芳一看大事不妙,帶著傢眷和金銀細軟跑瞭,先去瞭香港,後來又逃到臺灣,最後死在沙特。這公館自然就被沒收瞭,成瞭國有財產。新中國成立後,這地方一度被改成政府辦公樓,後來又空置瞭一段時間。到瞭1980年代,改革開放搞旅遊開發,有人就把主意打到瞭這上頭。

現在,馬步芳公館被包裝成瞭西寧的一個“著名景點”,門票收得不便宜,裡頭還有導遊給你講故事。公館的建築確實挺有看頭,民國風格混著點西洋味兒,院子也收拾得挺漂亮。可問題出在宣傳上,有些人愣是把馬步芳吹得跟個英雄似的,說他“治理青海有方”“軍事才能卓越”,甚至還有人編出什麼“保境安民”的鬼話。屠殺紅軍的事兒,要麼一筆帶過,要麼幹脆不提。遊客來瞭,聽著這些說法,還真有不少人覺得馬步芳是個“瞭不起的人物”。
這事兒咋看咋不對勁。一個手上沾滿血的軍閥,活埋瞭幾千紅軍戰士,壓榨老百姓幾十年,結果故居還被人歌頌?這不是顛倒黑白嗎?更離譜的是,有些旅遊宣傳材料裡,還把馬步芳公館說成是“西北文化的代表”,硬生生給他貼上文化標簽。你說這要是讓那些被馬傢軍害死的紅軍戰士地下有知,他們得氣成啥樣?
馬步芳公館被歌頌這事兒,乍一看挺莫名其妙,但仔細想想,其實有幾方面原因。
首先是利益驅動。旅遊業是個大蛋糕,西寧那地方,風景名勝不算多,馬步芳公館好歹是個現成的資源。地方政府和旅遊公司想著賺錢,就得把這地方包裝得好看點。馬步芳的罪行要是講得太多,太血腥,遊客誰還敢來啊?幹脆就挑點“正面”的說,把他塑造成個有能力的人物,這樣既能吸引人,又不會嚇跑遊客。門票一賣,周邊一開發,錢不就來瞭嗎?
再一個,是歷史教育的缺失。有些年輕人壓根不知道馬步芳是誰,更別提他幹過的那些事兒瞭。學校裡歷史課講到近代史,往往一帶而過,紅軍西路軍的慘劇也沒多少人細說。結果呢,到瞭馬步芳公館,導遊隨便一忽悠,遊客就信瞭。沒啥歷史常識做底子,自然容易被牽著鼻子走。

還有一點,可能跟地方情結有點關系。青海那片兒,過去太窮太苦,馬步芳好歹在那兒當過“王”,有些老輩人覺得他至少讓青海有瞭點名氣。加上他手下馬傢軍確實能打,在亂世裡也算有點威懾力,這種“強人”形象就被一部分人記住瞭。至於他怎麼強起來的,多少血腥手段,誰管呢?時間一長,負面的事兒淡瞭,正面的被放大瞭。
最後,也不能不說,有些人就是故意歪曲事實。馬步芳當年是國民政府的“忠實走狗”,屠殺紅軍的事兒,在某些人眼裡反倒成瞭“功勞”。這種論調在新中國成立後被批判得差不多瞭,可到瞭現在,又有點死灰復燃的味道。把馬步芳公館吹上天,多少有點迎合這種歪風的意思。
馬步芳公館被歌頌這事兒,說白瞭就是個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典型。幾千紅軍戰士的命,幾十年老百姓的苦,就這麼被輕飄飄地抹過去瞭,換來的是一堆旅遊收入和幾句不著調的贊美詞兒。這不光是對歷史的褻瀆,也是對良知的挑戰。
歷史這東西,不是讓人拿來隨便編的。馬步芳幹過啥,史書上寫得清清楚楚,活埋紅軍的罪行也不是誰想洗就能洗白的。把他的故居當景點,沒啥問題,畢竟建築本身是死的,可歌頌他這個人,就實在說不過去瞭。咱得問問,那些捧他的人,到底是忘瞭歷史,還是壓根就不在乎?

再說說咱老百姓,看待這事兒也得多個心眼兒。旅遊景點好看是好看,但背後的故事不能光聽導遊瞎吹。得多看看書,多查查資料,別讓那些花裡胡哨的宣傳把真相給蓋住瞭。馬步芳公館要是真想開發成景點,那就老老實實把歷史講清楚,別凈揀好聽的說。遊客也不是傻子,誰都能分辨得出真假。
最後,這事兒還提醒咱,歷史教育得多抓緊。年輕人要是連馬步芳是誰都不知道,那歌頌他的人不就更容易得逞瞭嗎?多講講西路軍的慘烈,多說說馬傢軍的罪惡,讓大傢心裡有桿秤,自然就不會被忽悠。
馬步芳這輩子,壞事幹盡,好事沒幾件,死後還想靠個故居翻身,門都沒有。歷史就是歷史,黑的就是黑的,歌頌他的人,遲早得被真相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