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蝴蝶確定登陸我國兩次,大范圍大暴雨定來!分析:倒穿廣東罕見

一、蝴蝶結構修復,首次登陸即將發生

進入6月中旬,南海上的臺風“蝴蝶”終於擺脫瞭早期發展時“核心裸奔”的混亂狀態。通過多源氣象資料分析,其中心對流已明顯增強,雷達圖和紅外衛星雲圖顯示核心區雲頂溫度下降,螺旋雲帶逐步閉合,環流結構趨於收緊。西沙中建島的氣象觀測數據更是提供瞭實證——凌晨時段出現瞭高達30.9米/秒(相當於11級)的陣風,意味著該系統已具備典型的強熱帶風暴特征,強度仍有繼續提升空間。

影響路徑方面,受華南副熱帶高壓系統控制變化的影響,原本被擋在南方的蝴蝶,獲得瞭更強的偏北導引力。副高東退西弱,導致蝴蝶不再原地徘徊,而是朝海南島方向逐步推進。根據多套數值預報結果分析,該臺風將在6月13日凌晨至上午之間以熱帶風暴或強熱帶風暴等級登陸海南三亞一帶的南部海岸。

這是一次標準的南海臺風首次登陸路徑,海南島南部、西南部地區將率先感受到風雨沖擊。特別是西南半圓對流最旺盛的區域,將在臺風中心登陸前後集中襲擊海南島南部和西部,極有可能形成大暴雨到特大暴雨的過程。

二、“倒穿”路徑極罕見,兩廣邊界將二次迎擊

這一次臺風路徑真正的罕見之處,並不隻是首次登陸海南,而在於後續的“倒穿”動作。隨著臺風進入海南島腹地後,並不會迅速減弱或轉向出海,而是將穿越整個海南島中部山區,在陸地滯留時間約18至24小時後重新進入北部灣海面。

6月14日左右,蝴蝶將完成第二次登陸,而登陸點則落在廣東與廣西交界的近海地區。從南部沿海回旋登陸兩次,這種“倒穿式”路徑在6月份極為少見。這不僅需要副高控制力強勢又變化復雜,同時還需海溫支撐及低層輻合條件良好,才能維持臺風結構在陸地短暫停留後的完整性。

這一階段,廣東西部、廣西東部、以及海南島北部將重新面臨強風暴雨影響。尤其是在穿島進入北部灣後,臺風中心附近的雲系會在北部灣海域短暫強化一次,攜帶的新一輪對流系統將從海上直接撲向大陸。由於北部灣屬於半封閉海灣,水汽滯留更容易被臺風吸收並輸送至北上路徑上,這可能在廣西南部、粵西地區觸發大范圍暴雨和短時強降雨,內澇、山洪等次生災害風險顯著升高。

不僅如此,這類“二次登陸”的臺風往往在第一個登陸點暴雨尚未完全結束之時,又將暴雨范圍往北推進,造成長時間、疊加性、區域性大范圍暴雨的典型特征。因此,即便蝴蝶不在登陸時達到臺風級別,其帶來的影響強度也遠超普通熱帶風暴,防范等級必須向臺風級對待。

三、副高轉向+季風輸水,東南多地雨風齊襲

完成雙登陸之後,臺風蝴蝶進入華南內陸後並不會立刻減弱散去,而將在副熱帶高壓西北側找到一條北上的“雨帶通道”。與此同時,西南季風系統也將在6月中旬迎來一次階段性加強,強盛的西南暖濕氣流將源源不斷地把水汽輸送至臺風路徑前方,使得華南、華東地區部分區域面臨新一輪暴雨沖擊。

目前預估雨量來看,廣東北部、江西中部、浙江南部等地將是雨水集中的主要落區。這些地區本身已處於梅雨季前沿,加上臺風帶來的外層水汽和地形抬升作用,極易形成連片降水核心區,部分市縣有可能在72小時降雨過程中達到或超過200毫米,個別山區則有望突破300毫米級別,達到或接近特大暴雨量級。

同時,隨著副高結構再次加強,臺風殘餘環流將與副高邊緣強急流帶產生交匯效應,進一步增強浙江、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的西南風勢。部分城市在15日前後可能迎來陣風8-10級的強風過程,局部可能超過11級。沿海、近岸、海島作業需高度警惕,漁船、港口、海島旅遊活動等需及時防范風力突襲。

此外,由於水汽走廊形成和臺風降水殘餘北推,長江中下遊部分區域,包括安徽南部、江蘇西南部也可能在臺風尾跡影響下出現間歇性強降雨。這種大范圍影響特性進一步說明:即便蝴蝶未在強度上成為強臺風,其“路徑罕見、持續時間長、降雨范圍廣、風雨配合好”的多重特性也決定瞭它是一個必須重點應對的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