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培養一個習慣,為啥不發個毒誓?
第一次看到這個的時候覺得挺搞笑,不過試瞭之後發現特別好使。
事情是這樣的,我一個小夥伴在俯臥撐和跑步方面超級厲害,他有一個數字,到昨天為止是1041,啥意思呢?他的三件套已經維持1041天瞭。
每天至少跑步500米,三個俯臥撐,三個深蹲。他大概三年前發毒誓除非下不瞭床,否則這三件事每天都要做。有時候外邊下雨,他在辦公樓裡跑來跑去湊那500米。
你可能納悶瞭,這麼點運動量,有個毛用?
其實不是,他是想每天跑五公裡的,但經常放棄,後來想瞭這麼個辦法。
大傢應該都有體驗,你想跑步,最難的其實不是跑五公裡,而是下樓,做一百個俯臥撐的難度其實並不高。你堅持每天做幾個,不斷遞增,兩個月,三個月之後你也行。
最難的,其實不是每天練習,而是每天“開始練習”,隻要開始瞭,事情就解決瞭一大半。
這也被稱之為“5%定律”,事情隻要做瞭5%,那成功的概率就暴漲。
我的小夥伴的思路就是每天做一個必須要做的“最小行動單元”,然後再決定是不是繼續做下去。絕大部分情況下,一旦開始跑瞭500米,五公裡也沒那麼難。如果實在是沒狀態,那也打卡成功瞭。
他現在每周能跑50公裡左右,每天平均六十多個仰臥起坐和一百多深蹲。公司不少人跟著他一起,效果還不錯。
所以培養習慣的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把最難的部分直接鎖定,弄成必做的,直接跳過瞭自己跟自己討價還價的過程。要知道,最艱苦的事,就是自己跟自己討價還價,這個過程中消耗的能量夠你跑三公裡瞭。
所以直接發個毒誓,每天都去做,為瞭防止要做的這事太難,可以弄成一個最小最小的行動單元,這麼小就別討價還價瞭,反而有意外驚喜。
下邊是一個“最小行動單元”的設計指南:
微小到荒謬: 小到不可能失敗(如1個俯臥撐、打開書)。
無腦執行:幾乎不需要意志力決策。
是啟動器:完成它自然容易繼續(5%定律)。
明確具體: 不是“運動一下”,而是“穿上跑鞋下樓”。
事實上這些年歐美流行一種生活方式,叫“程序化80%”,也就是把生活的80%的事程序化瞭,不要去想,直接做。
類似你早上起來刷牙洗臉蹲坑一氣呵成,不用考慮,其實還有很多事也應該這樣程序化瞭,比如散步、曬太陽,有氧訓練,俯臥撐,深蹲,都應該加到生活裡,並且降低難度,爭取一氣呵成地做完。
可能有小夥伴說,我每天太忙,沒工夫去做這些怎麼辦?
這個我也沒辦法,其實咱們聊這個,主要目的是分享出來,可能看這篇文章的有二十萬人,有兩萬人得到瞭啟發,兩千人付出瞭實踐,兩百人形成瞭習慣,那這篇文章就已經很牛逼瞭,它真改變瞭別人的生活,讓一些人變得更好瞭。
不過還是要說一句,咱們的大腦總是時時刻刻在權衡,哪怕在你沒意識到的情況下。而且它有個基本的行動邏輯,就是偏好短期舒適,抗拒短期痛苦 (即使有長期收益)。
大腦很清楚鍛煉會產生長期遞進的好處,但也很清楚鍛煉會形成的短期痛苦,所以是很抗拒的。
這也是為啥我們要不斷地學習,提升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來說服自己堅持下去。
比如我為啥這些年經常聊運動相關的內容,並不是因為我是個運動達人,恰好相反,我極度討厭運動,是個能不動就不動的人。
但是我明白一個很重要的道理,那就是身體不行,精神狀態也不會太好,慢慢人生就會一塌糊塗。
不知道啥時候看到過一篇文章,說有些人體虛,啥也不想幹,動不動還腦霧。可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線粒體活性差導致身體虛弱”,提升線粒體活性,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大耐力訓練,保持睡眠,時間長瞭慢慢就好瞭。
所以盡管極度不願意運動,依舊找各種方法論讓自己堅持下去,防止人到中年狀態徹底崩瞭。
下圖是我的跑步數據,去年跑瞭一千二,今年堅持低心率慢跑,二三月份事情太多,又中瞭一次流感,跑量較少,其他幾個月還湊合,基本上能做到隔天跑個八公裡。

比如很多人怕事,虛,不敢擔事,可能是性格,還有種可能就是身體太虛瞭,精力條太短。身體會時時刻刻說服你,讓你別亂動,太累。時間久瞭,越來越虛。大傢要知道一個常識,脂肪堆積會影響人體的激素水平,會讓人精力條越來越短,鬥志越來越差。
此外我們不去做一件事,可能也是因為動機實在是不足,直到問題徹底沒法收拾瞭。如果提前意識到問題會非常嚴重,也能提高動機。
今年我還見到一個很不錯的例子,我們小區的一個胖子,年初目測在兩百二十斤以上,每天要在小區連走帶跑五六個小時以上,跑的速度跟蝸牛差不多,走走停停,不過確實跑得極度認真。半年裡肉眼可見瘦瞭,不過現在目測依舊170斤以上,還在減。
有一次看我跑得飛快(其實也很慢,隻是比他快的多),他就主動搭話想請教多久能跑這麼快。才知道他胖瞭半輩子,現在上瞭年齡,渾身是病,有夜間呼吸中斷的問題,晚上得戴著氧氣面罩睡覺,而且肝真不行瞭,得盡快減肥,再不減命都夠嗆。恰好今年體檢報告太過花裡胡哨,合同期滿之後,公司不續約瞭。
現在在傢專職減肥,每天隻吃1600大卡,剩下的時間都在鍛煉,剛開始差不多一周能掉五六斤,現在過瞭小半年,一周能掉三斤左右。他剛開始那個月痛苦至極,不過現在已經好多瞭,一天四五萬步。
他以前覺得自己最不可能做的事就是節食和不吃好吃的,那樣生活一點意義都沒,現在面對更大的問題,也被迫妥協瞭。
很多問題都是這樣的,如果你理解瞭做某件事的必須性,再跟自己商量的時候,就會發現也沒那麼多糾結瞭。
但問題是你給自己定的每日配額太高,決策壓力太大,每次下決心要去做的時候就崩潰,壓力積累久瞭,放棄一次就徹底放棄瞭。
應該關註每天行為帶來的即時微小正反饋,比如今天又運動瞭一個小時,今天沒多吃,而非遙遠的宏大目標,比如減肥50斤。前者是你能控制的,後者很難控制。很多胖子都是開始減肥很長時間體重紋絲不動,但堅持到一個時間點,每天都往下掉。
所以說,關鍵問題是提高對鍛煉這事必要性的理解,提高動機,然後把行動門檻降下來,降低決策阻力,不然堅持一周還行,想堅持一年以上是非常非常難的。
此外還有一些很不錯的好習慣,比如有些小夥伴喜歡刷短視頻,實在是抗拒不瞭,那可以一邊爬樓梯一邊刷。我知道一個在傢全職炒股的,他有時候跟王朔似的要刷十個小時短視頻,開始執行“不爬樓梯不刷抖音”之後,有效降到瞭兩個小時,現在刷短視頻實在是太累瞭。
再比如有個“兩分鐘規則”,任何新習慣的開始階段都不應該超過兩分鐘,“讀一本書”變成“讀一頁”,“跑5公裡”變成“穿上跑鞋下樓跑50米”。
還有一個美國戒酒協會的方法,那就是“習慣鏈條化”,一個習慣堅持的時間越久,就越不容易打破,可以用日歷每天標記完成情況,視覺化連續天數,形成心理壓力/成就感。
等到時間久瞭,慢慢就會進入下一個階段,身份的變化。大傢應該在朋友圈見過那種人,原本是個不愛運動的胖子,練瞭兩年,經常朋友圈跑步打卡,慢慢形成瞭身份上的新認同,覺得自己不再是胖子瞭,而是跑者,這樣可能就習慣終身化瞭。
這篇文章標題說覺得生活掉進瞭坑裡,不如培養點好習慣,如果大傢覺得自己的人生找不到方向,最好的選擇可能就是使勁鍛煉,把身體搞好,腦子慢慢清亮起來。更重要的是,身體健康瞭,勇氣、信心、耐力什麼的都會提升,一個好習慣會帶來一堆好習慣,慢慢也就好起來瞭。
很多事,隻有在低谷的時候才願意去做,而且也能沉得下心,所以不要浪費每一次人生低谷。
就寫到這裡吧,這兩年對於很多人來說不容易,不過如果處理好,可能回過頭來會感謝這兩年的低谷期。
全文完,感謝閱讀,如果喜歡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