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失算瞭,美國拒絕參戰,伊朗空襲能攔住攔,攔不住也別叫喚

6月13日凌晨,以色列發動代號“雄獅崛起”的大規模空襲,伊朗首都德黑蘭、核設施重鎮納坦茲、伊斯法罕等十餘個城市幾乎同時遭遇精準打擊。

據伊朗國傢電視臺及以色列軍方披露,革命衛隊總司令薩拉米、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巴蓋裡在襲擊中身亡,另有6名頂尖核科學傢喪生。

這一次,以軍大概率是投入F-15、F-16I、F-35隱身戰機及摩薩德特工協同作戰,重點打擊伊朗核設施、導彈工廠及軍事指揮中樞。

媒體指出,以軍戰機甚至借道伊拉克領空發射導彈,利用空射彈道導彈的遠程突防能力規避伊朗防空網。

襲擊發生後,伊朗外交部發佈聲明,劍指美國為“幕後協調者”,稱“沒有美國的許可和支援,以色列不可能完成此次侵略!”

聲明強調,以色列違反《聯合國憲章》,而美國需共同承擔後果。伊朗武裝部隊總參謀部發佈“一號公告”,誓言對“指揮者、實施者及支持者”展開報復。

幾個小時內,伊朗已經向以色列發射100多架無人機,以軍努力將伊朗無人機擊落。然而,區區100多架無人機,根本解不瞭伊朗的怒火。

面對伊朗與以色列局勢的螺旋上升,國際社會高度緊張。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疾呼“停止報復循環”,警告誤判可能導致毀滅性後果;

伊拉克緊急關閉全境領空,美國駐伊拉克使館非必要人員火速撤離;俄羅斯、歐盟等國傢和組織呼籲克制,不要讓局勢進一步升溫。

面對驟然升級的局勢,美國總統特朗普緊急召集國傢安全委員會高官,於白宮戰情室展開討論。

根據預測,特朗普政府或許會試圖默許以色列低強度報復,同時避免讓美國直接卷入。

此前拜登政府曾要求以方“縮小反擊規模”,以換取美國支持進攻加沙拉法,而特朗普面臨更大國內壓力,既要安撫親以陣營,又需防止伊以沖突造成油價飆升,進而沖擊美國的經濟戰略。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高調宣稱襲擊“非常成功”,並警告“行動隻是開始”。但事實上,以色列的目標恐怕並非摧毀伊朗

以軍空襲的最大目的,是將美國拖入對伊長期消耗戰。內塔尼亞胡近期因正統猶太人免兵役爭議、解救人質不利、對加沙開戰違背人道主義、自身背負貪腐嫌疑等問題,面臨執政風險,急需轉移國內矛盾;

相比之下,以色列對伊朗不具備多少優勢。以色列國土狹小,每次全國動員均重創經濟。而伊朗依托縱深和石油資源,理論上具有更大的韌性。以方則長期依賴美國輸血,難以獨自作戰。

就目前而言,中東出現的戰爭情景,大概率是“低烈度拉鋸戰”。伊朗下一步或襲擊以色列港口、經濟設施,但避免直接攻擊美國目標。

不過,這種“你打我還”模式風險極高,一次誤判即可能引爆全面戰爭。以色列賭美國不敢棄盟,伊朗賭美國不會下場,而特朗普賭“有限戰爭”可控。在這種情況下,中東地區的局面十分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