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不下場幫俄羅斯?來看看中俄關系的本質

中俄兩個大國,一個是東方的經濟引擎,一個是歐亞大陸的資源巨頭,關系好得像是鐵哥們,但又不像傳統意義上的“盟友”那麼簡單。特別是俄烏沖突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不少人納悶:中國怎麼不直接下場幫俄羅斯一把呢?

歷史回眸:恩怨交織的過往

兩國打交道的歷史不算短,從清朝和沙俄時期就開始瞭。1689年,《尼佈楚條約》簽下來,算是中俄第一次正式劃邊界,可那時候清朝也沒啥話語權,更多是被迫簽字。到瞭19世紀,沙俄趁著清政府內外交困,1858年強塞瞭個《璦琿條約》,硬生生割走6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1860年《北京條約》又補瞭一刀,烏蘇裡江以東的地盤也丟瞭。

到瞭20世紀,俄國十月革命後,蘇聯上臺,中俄關系有瞭新氣象。1924年,《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讓蘇聯放棄瞭沙俄在東北的特權,算是給新生的中國共產黨拉瞭點好感。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蘇聯第一個承認我們,1950年《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瞭,兩國成瞭戰略夥伴。

不過,1960年代,意識形態分歧加上國傢利益沖突,中蘇關系急轉直下。1969年珍寶島打瞭一仗,邊境上劍拔弩張,差點真掐起來。蘇聯解體後,1991年中俄建交,1996年搞瞭個“戰略協作夥伴關系”,2001年又簽瞭《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

現實考量:利益至上的博弈

到瞭21世紀,中俄關系在全球舞臺上越來越矚目。面對美國和北約的壓力,兩國抱團取暖,形成瞭“背靠背”的默契。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俄羅斯跟烏克蘭幹上瞭,國際社會盯著中國,看我們怎麼表態。中國沒站隊,而是反復強調尊重主權、通過對話解決問題,反對單邊制裁。

2024年,中國跟歐盟的貿易額好幾千億美元,跟美國也有大把生意。俄羅斯雖然2024年對華天然氣出口漲瞭3.3%,但貿易體量跟西方比還是小巫見大巫。要是直接幫俄羅斯,西方一制裁,中國的供應鏈、出口市場就得挨一刀。

雖然中俄現在關系不錯,但歷史上的不信任還在。《璦琿條約》那事,俄羅斯每年還搞慶祝活動,再加上蘇聯當年在朝鮮戰爭和中蘇關系裡的小算盤,中國對俄羅斯的動機一直留個心眼。

俄羅斯打贏烏克蘭,地盤是俄羅斯的,國際壓力卻可能是中國的。我們更在乎的是全球供應鏈穩定和國際話語權。直接幫俄羅斯,等於把自己綁上戰車,西方一圍堵,中國在國際上的回旋餘地就小瞭。

未來展望:合作與挑戰並存

往後看,中俄關系估計還會更緊密,但也少不瞭磕磕碰碰。經濟上,兩國合作潛力不小。2025年初,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雙方簽瞭人工智能技術合作的協議,高科技領域開始發力。西伯利亞的天然氣管道,雖然拖拖拉拉,但對兩國能源聯系還是個大紐帶。2024年,俄羅斯對華液化天然氣出口漲瞭3.3%,這趨勢估計還會繼續。

不過,西方制裁下,俄羅斯的能源市場縮水嚴重,越來越靠中國撐場子。2024年莫斯科能源論壇上,雙方為管道路線吵得挺兇,俄羅斯想繞蒙古,中國想直連省事。

軍事上,中俄的聯合演習越來越頻繁。2024年,兩國在太平洋搞瞭海軍演習,對著西方的壓力秀瞭把肌肉。但俄羅斯跟北約的關系挺微妙,要是哪天跟西方緩和瞭,中國還得重新盤算。朝俄關系也得提一句,俄羅斯跟朝鮮走得近,中國其實不太樂意,畢竟朝鮮半島亂起來,對我們東北安全不是好事。

全球層面,中俄聯手在改變國際格局。2025年G20外長會上,中國外長和俄羅斯外長一塊兒批美國單邊制裁,靠著上合組織、金磚國傢這些平臺,推多極化世界。

結語

中俄關系,就是利益驅動的夥伴關系。歷史上的恩怨,讓中國對俄羅斯多留瞭個心眼;現實中的博弈,讓中國不願為俄羅斯冒險下場;未來的合作,雖然前景可期,但信任和分歧一樣不少。俄烏沖突中國不直接幫俄羅斯,不是不夠朋友,而是算清楚瞭利弊。

參考資料: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文章精選

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把俄烏沖突的責任甩鍋中國毫無道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睦鄰友好合作條約

推動中俄關系向前發展-光明日報

中俄關系史-維基百科

趙華勝:中俄關系:走出俄烏沖突的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