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英雄兒女》,很多人腦子裡立馬會蹦出王芳那清純又堅韌的形象,還有那首傳唱至今的《英雄贊歌》。劉尚嫻,23歲就憑王芳這角色紅遍全國,可誰能想到,這部電影既是她事業的頂峰,也成瞭她人生的轉折點。輝煌過後,她經歷瞭常人難以想象的低谷。如今83歲的她,生活是啥樣?
劉尚嫻1941年12月25日生在上海,傢裡是典型的知識分子傢庭。父親是高級工程師,母親精通文學,傢裡五個姐妹,她排行老二。鄰居們常開玩笑叫她們“五朵金花”,因為姐妹們都長得水靈。劉尚嫻小時候成績拔尖,性格溫和,學校裡是老師眼裡的好學生,同學眼裡的好榜樣。她多才多藝,愛參加學校的文藝活動,但壓根沒想過當演員。她那會兒的夢想,是聽父母的話,考個好大學,找份穩定工作。

1957年,她高二的時候,人生軌跡悄然改變。北京電影制片廠的演員姚向黎到她學校的校辦工廠體驗生活,偶然看到劉尚嫻,覺得她長得特別像當時的當紅演員田華。田華那時候忙得不可開交,同時接瞭《江山多嬌》和《風暴》兩部戲,急需替身。姚向黎把這事跟導演金山一提,金山二話不說就把劉尚嫻叫去試鏡。
試鏡那天,劉尚嫻完全是個門外漢,啥都不懂,就按導演的指示跑跑位、做做動作。沒想到,她的清秀外形和自然表現打動瞭劇組,順利當上瞭田華在《風暴》裡的替身。她拍瞭幾個背影鏡頭和跑步鏡頭,片場裡的攝影機、燈光、喊“開機”的聲音讓她覺得新奇又興奮。這次經歷在她心裡埋下瞭一顆種子,表演的魅力開始在她腦海裡生根發芽。
父母聽說她想考電影學院,堅決反對,覺得演戲不靠譜,遠不如當醫生或老師穩定。可劉尚嫻倔勁兒上來瞭,偷偷報瞭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1960年,她考上瞭,收拾行李獨自北上。北影的日子並不像她想象中那麼光鮮。她每天早起練聲,嗓子喊啞瞭也不敢懈怠。課堂上,老師教他們怎麼用眼神傳遞情感,怎麼分析角色,她記得滿滿一筆記本。課餘時間,她參加學校的話劇演出,比如《北京人》,演瞭個小媳婦,臺下掌聲雖然不多,但每次謝幕她都覺得滿足。
在北影的四年,她沒接過一部像樣的戲,頂多跑跑龍套。1963年畢業,她被分配到八一電影制片廠演員劇團,算是正式踏入演藝圈。那時候,國內電影產量低,機會少,她這種新人隻能等著。就在她以為還要熬幾年的時候,機會來瞭。
1963年,長春電影制片廠籌拍《英雄兒女》,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導演武兆堤和編劇毛烽為女主角王芳挑演員挑得頭大,試瞭很多人都不滿意。一次,武兆堤去北京電影學院辦事,碰巧看到劉尚嫻。她剛拍完畢業實習作品《北京人》,正抱著道具往回走。武兆堤覺得她氣質清純又帶點韌勁,特別貼合王芳的形象。
試鏡時,劉尚嫻表演瞭一段戰地救護的戲份,動作生澀但眼神真摯。武兆堤拍板定瞭她,盡管劇組裡有人反對,擔心新人挑不起大梁。為瞭演好王芳,劉尚嫻下瞭苦功夫。她專門去學朝鮮族舞蹈,背著大鼓練瞭一個月,腰酸背痛也不吭聲。她還翻閱抗美援朝的資料,瞭解志願軍文工團員的生活。

1964年,《英雄兒女》在遼寧本溪開拍。拍攝條件艱苦,東北冬天零下三四十度,劉尚嫻穿著單薄的軍裝,凍得手腳發麻。爆炸戲份多,現場硝煙彌漫,她好幾次被震得耳朵嗡嗡響。有一場戲,她要在泥地裡摔倒再爬起來喊口號,拍瞭十幾條,衣服上全是泥,膝蓋也磕青瞭。
影片上映後,火得一塌糊塗。王芳的形象深入人心,她跳朝鮮舞的片段和領唱《英雄贊歌》的鏡頭成瞭經典。全國觀眾寫信給她,信箱裡塞滿瞭毛衣、手帕,甚至還有人給孩子取名叫“王芳”。劉尚嫻23歲就成瞭傢喻戶曉的明星,走到哪兒都有人認出來。
《英雄兒女》的成功讓劉尚嫻站上瞭事業巔峰,但這巔峰太短。1960年代中期,社會環境劇變,知識分子傢庭出身成瞭她的負擔。她被貼上“資產階級”的標簽,遭到不公待遇。劇團裡沒人再找她拍戲,曾經的鮮花和掌聲一夜之間沒瞭。她被要求離開北京,下放到河北農村勞動。
1966年夏天,她背著簡單行李,坐上綠皮火車,到瞭一個偏僻的村莊。她的任務是種地、收麥、挑水,每天起早貪黑。田裡的活兒重,她沒幹過農活,鋤頭都拿不穩,經常被曬得頭暈。晚上睡在土坯房的硬板床上,屋頂還漏風。她學會瞭編草鞋、補衣服,慢慢適應瞭農村生活,但心裡總覺得空落落的。
勞動之餘,她被安排參加學習會,抄寫文件到深夜。村裡的廣播偶爾放《英雄贊歌》,她聽著熟悉的旋律,想起王芳的角色,心裡五味雜陳。演藝事業徹底中斷,她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回到舞臺。周圍的人對她態度冷淡,有的甚至帶著偏見,她隻能低頭幹活,不多說話。

那幾年,她的生活像被按瞭暫停鍵。曾經的明星光環成瞭遙遠的記憶,她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就在她幾乎看不到希望的時候,沈國瑞出現瞭。他是八一電影制片廠的錄音師,因同樣原因被下放到附近村莊。沈國瑞為人踏實,幹活麻利,總是帶著點樂觀勁兒。
兩人第一次見面,是在田間勞動時。劉尚嫻不小心扭瞭腳,沈國瑞遞給她一瓶藥膏,囑咐她按時擦。此後,他常幫她幹些重活,比如挑水、搬糧食,還會拿幾頁舊報紙給她,上面有電影行業的消息。他們慢慢熟絡起來,沈國瑞會講些片場的趣事,比如怎麼用竹竿模擬風聲。劉尚嫻聽著這些,覺得日子沒那麼難熬瞭。
1968年,兩人回到北京,感情更深瞭。1969年,他們結瞭婚。婚禮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就一張紅紙,幾聲祝福,連宴席都沒有。婚後,他們住進八一廠的宿舍,生瞭個兒子。孩子出生後,沈國瑞經常半夜起來哄孩子,讓劉尚嫻多睡會兒。他還在工作之餘幫她聯系劇團,鼓勵她別放棄表演。
沈國瑞的陪伴成瞭劉尚嫻最大的依靠。那段時間,她的生活雖然清苦,但有瞭傢人的溫暖,她開始重新思考未來。她會在哄孩子睡覺時,偷偷練習臺詞,琢磨角色,哪怕沒有舞臺,她也不想讓自己的表演技能生銹。

1978年,社會環境逐漸好轉,文化事業開始復蘇。八一電影制片廠給劉尚嫻打瞭個電話,邀她試鏡新片《怒吼吧!黃河》。她猶豫瞭一下,還是去瞭。試鏡時,她表演瞭一段抗戰女性的獨白,雖然嗓子不如年輕時清亮,但多瞭份生活的沉淀。導演張瑞芳看中瞭她的表現,定瞭她演女配角何曉溪。
1979年,影片上映,觀眾在影院認出她,掌聲熱烈。劉尚嫻重拾信心,覺得自己還能演。她接連參演瞭《火種》、《拳擊手》、《足跡》、《茫茫大海情》等電影,角色多是母親、支書、技術員,雖然不是主角,但她從不敷衍。為演好《拳擊手》裡的張曉微,她專門去拳擊館觀察運動員的訓練,記下他們的動作和表情。
1980年代,她覺得自己不能隻當演員,得嘗試新東西。她報名瞭導演培訓班,學分鏡、剪輯、劇本分析。1989年,她執導瞭第一部作品《風雨下鐘山》,講的是革命歷史。拍攝時,她親自檢查道具,調整燈光,有時忙到凌晨才回傢。影片上映後,得瞭1983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她的名字又被業內提起。
此後,她陸續執導瞭《媳婦們的心事》、《中國刑警》、《蘇三》等十多部作品。她的導演風格接地氣,喜歡拍普通人的生活,作品雖然不算大紅大紫,但總能讓人看出真情實感。有一回,她去山區拍戲,住的招待所連熱水都沒有,她硬是扛著設備爬山,五十多歲的人瞭,愣是沒喊一聲累。
1994年,她和《英雄兒女》的男主角劉世龍一起去上海探望巴金。巴金握著她的手,說王芳不隻是一個人,而是抗美援朝時期一群志願軍女性的縮影。劉尚嫻聽後感慨良多,覺得自己當年的努力沒白費。她還專程去石傢莊看望王芳的原型之一、志願軍女英雄解秀梅,得知解秀梅病逝後,她難過瞭好久。
2000年後,劉尚嫻逐漸淡出影視圈,偶爾參加電影節或老片回顧活動。她把更多時間花在生活上,練書法、養花、看書。她的傢在北京一棟老式居民樓,屋裡擺著木桌、綠植,簡單又溫馨。她和沈國瑞每天早上一塊兒喝茶,下午去公園遛彎,聊聊年輕時的事。

現在,劉尚嫻83歲,沈國瑞85歲。他們的兒子事業有成,傢庭和睦。劉尚嫻身體還算硬朗,喜歡看電視裡的新劇,點評年輕演員的表演。她常說,人生就像拍戲,有高光也有低谷,最重要的是別停下腳步。
說參演《英雄兒女》毀瞭她一生,其實不全對。這部電影讓她一夜成名,也讓她在特殊年代吃瞭不少苦。可正是這些起起落落,磨礪瞭她的韌性。她沒被困難壓倒,反而靠著愛和堅持,活出瞭自己的精彩。她的故事,不是傳奇,卻真實得讓人動容。
劉尚嫻從王芳的光環到低谷的掙紮,再到晚年的平靜,告訴我們生活從來不是一條直線。83歲的她,用一生證明瞭堅持和愛的力量。你覺得她的故事裡,哪部分最打動你?快來留言說說吧,也歡迎分享你知道的老演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