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軍事專傢:中國越是沉默,真實實力越是可怕

我國軍事力量的崛起,尤其是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讓西方國傢從一開始的不屑一顧,變成瞭現在的警惕甚至不安。西方軍事專傢常常感嘆,我國在軍事領域的沉默策略,恰恰是其實力可怕的體現。這種低調、不張揚的方式,既根植於我們的戰略文化,又在現代軍事競爭中發揮瞭獨特優勢。

一、低調戰略的文化根基與實戰威力

我們的軍事戰略,從來不是靠喊口號、擺架勢取勝,而是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西方專傢,比如那位研究我國軍事幾十年的約翰·史密斯,就多次提到,《孫子兵法》裡的戰略思想深深影響瞭我們的軍事文化。

殲-20隱形戰機來說,這款戰機的研發過程長達十多年,期間幾乎沒官方消息透出來。直到2011年1月11日,殲-20在成都首次試飛,西方才猛然發現,我們在隱形技術上已經走到瞭前列。史密斯當年就寫報告說,這標志著我國航空工業的重大突破,超出瞭西方預期。再比如反艦彈道導彈DF-21D,號稱“航母殺手”,研發細節同樣藏得嚴嚴實實。2015年9月3日閱兵式上,DF-21D公開亮相,西方媒體才開始討論它可能改變西太平洋的作戰模式。

1月11日,我們從西昌發射瞭一枚動能殺傷器,精準摧毀瞭一顆報廢氣象衛星。試驗成功後,我們沉默瞭近兩周,直到1月23日才正式確認。這段時間,西方分析傢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史密斯直接在報告裡指出,這種沉默本身就是戰略信號,表明我們能在關鍵時刻出其不意。

再說2019年印巴沖突,巴基斯坦用我們制造的JF-17“雷電”戰機擊落印度米格-21,震驚瞭西方。這款戰機的雷達和導彈系統,都是我們的技術結晶,實戰表現超出瞭很多人的預期。史密斯後來在《外交事務》上發文說,這提醒大傢不能低估我國的軍工能力。

二、不透明的實力增長讓西方坐不住

2022年,我們官方公佈的國防預算大概是2300億美元,但西方專傢估計,實際支出可能高達4000億。像高超音速武器的研發、海軍艦艇的擴充,這些關鍵項目往往藏在預算背後,西方隻能靠猜測。

2021年8月,我們成功測試瞭高超音速武器,這種武器能在短時間內打擊遠距離目標,防禦難度極高。史密斯2024年在國際會議上分析,這證明我們的技術能力已經接近世界頂尖,直接重塑瞭軍事格局。2000年,美國的《中國軍事力量報告》還說我們落後20年,但到瞭2024年,報告已經承認我們在海軍規模、導彈技術和人工智能上位居前列。

從2013年開始,我們在南沙群島建人工島礁,起初西方覺得不過是小打小鬧。但2015年後,島礁上冒出瞭雷達站和軍用跑道,美國才意識到,這是軍事前哨,更是我們戰略意志的體現。

三、從低估到正視,西方心態的轉變

過去幾十年,西方對我國軍事力量的態度,經歷瞭從低估到正視的巨大轉變。2000年,美國的《中國軍事力量報告》還覺得我們落後得遠,技術裝備都是“廉價仿制品”。但到瞭今天,他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已經是全球軍事舞臺上的重要玩傢。

2015年的閱兵式是個分水嶺。那天,東風系列導彈、殲-15艦載機在天安門廣場亮相,西方使節都看傻瞭眼。史密斯事後寫道,這是展示,也是警告。從那以後,西方開始認真對待我們的軍事技術。2019年印巴沖突後,JF-17的實戰表現,又讓美國智庫重新評估我們的軍工質量。

2011年,美國提出“重返亞洲”戰略,後來特朗普和拜登政府又強調大國競爭。2024年,美國跟日本、澳大利亞等國搞聯合演習,艦艇在南中國海巡航,就是想遏制我們的崛起。但說實話,這種聯盟體系能不能擋住我們的勢頭,還真不好說。

史密斯的研究,對這種心態轉變起瞭關鍵作用。他的書《龍之影》成瞭西方政策制定者的必讀書,2023年他還上電視說,我們的沉默是一種智慧,但也提醒西方必須保持警惕。他的觀點,推動瞭西方從盲目自信轉向理性應對。退休後,他在喬治城大學教書,帶學生分析我們的軍事戰略,還跟我國學者對話,試圖減少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