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刃戰是種什麼感覺?一把刺刀插進敵人肋骨,拔出來還帶著體溫;下一秒,自己就可能倒在別人刀口上。
在抗戰最兇的歲月,槍聲反倒沒那麼多,更多時候,戰場上隻剩兩個聲音:一個是沖上去那口吶喊,一個是被刺中那聲慘叫。
石牌保衛戰,就是那種打到底、殺紅眼的仗。八百人守陣地,五千人來沖鋒,沒地形優勢,沒火力壓制,靠的就是人貼人、刀對刀。
這仗怎麼打?誰活下來瞭?誰沒來得及喊出最後一句話?聽我慢慢講。

1943年5月30日深夜,湖北宜昌南岸,曹傢畈。這裡距離長江水道不過數十裡,是整個石牌防線的咽喉點。
這夜的山溝裡,沒有多少槍聲,聽得最清楚的,是吶喊和慘叫混雜在一起,刺刀摩擦骨肉的聲音。
四十七軍一四五師四三四團負責防守陣地,兩個營約800人。對面是日軍一個大隊外加兩個中隊,兵力近5000人,采用“滲透+包圍”的方式推進。

曹傢畈地勢險峻、叢林密佈,大部隊難以展開,隻能依靠小股步兵攀山推進,這就意味著,每次交火基本就是貼身戰。
羅廣文臨時抽調連長羅小刀,帶第一連打前鋒。這個人靠的不是身板,而是狠勁。

他左手扣雷,右手握刀,第一個沖入山口,與日軍先鋒隊伍短兵相接。三刀,連刺三人,最後一刀直接刺入敵人腹部,帶出一股熱血。敵人倒下時,還緊緊抓住他手腕。
隨後,白刃戰在整條陣地線上展開。日軍從松樹林中湧出,八路軍則借著山石做掩體,以班組為單位,逐點突刺。敵人帶刀,我們帶刺刀,短兵相接,根本來不及開槍。

四三四團在四小時內反復被突破三次,每次都靠白刃肉搏頂住。據陣後戰地記錄,該團戰鬥至凌晨,陣地多處為“屍橫交錯”,連“擲彈筒都找不到落腳點”。
連部隻剩一個傳令兵,步話機斷線,指揮幾近癱瘓,靠戰士們憑經驗和血性作戰。
戰鬥第二天早上清點,全連傷亡六成,平均每人使用刺刀次數超過八次。陣地地面發現多名敵我士兵“疊刺”,即互刺倒地,刀仍插在對方體內。
這場戰鬥證明瞭一件事:當槍聲壓下去之後,真正決勝的,是誰能在刀尖下多撐一秒,誰能在撕裂般的慘叫中不退一步。曹傢畈不是以火力守住的,是用肉體頂住的。

就在曹傢畈以西十公裡的松門溪,1943年5月31日凌晨,日軍再次嘗試突破石牌防線。負責防守的是馬士弘率領的四三五團第三營。
這一片高地海拔不高,卻是連接兩山間交通的咽喉口。日軍連續三日試圖從此處切斷八路軍的後勤運輸線。這一次,他們帶著毒氣彈和擲彈筒,目標明確:拔掉松門溪。
凌晨三點,濃霧中第一波毒氣襲來。馬士弘警覺極快,命全員封口低姿。但幾分鐘後,掩體外就傳來敵人突刺的腳步聲。前哨剛開兩槍,就傳來拼刺吶喊。

日軍按戰術訓練,五人一組,刺刀向前,撲入戰壕,連續突刺。中國士兵起身迎戰,來不及開火,隻能用刺刀正面對抗。
馬士弘身先士卒,親手擊倒兩名敵兵。第三個敵人上來,他剛架開對方刺刀,手臂卻中彈,刀落地。身邊戰友用刺刀將敵人釘在壕溝壁上。
馬士弘臨時用繳獲的軍刀繼續作戰,帶三人小隊橫穿戰壕兩側,一路清除潛入敵兵。等天微亮時,全連剩下不到50人。松門溪陣地保住瞭,但主力全癱。
這場戰鬥的殘酷在於,敵人有毒氣,有擲彈筒,我們沒有任何重火力,靠的是肺活量與手速。戰後統計,第三營有23人因毒氣中毒導致肺部後遺癥,重傷者15人,全部有刺傷。

戰後馬士弘被抬回戰地醫院,肺葉因吸入毒氣嚴重潰爛,醫護問他感受,他說:刺刀是熱的,敵人的手也是熱的,隻要能喊一聲,手就不會軟。
松門溪高地戰鬥持續近6小時,沒有一次成建制開槍,沒有一次機械火力壓制,純靠肉搏壓制敵人推進。這說明,在那種環境下,白刃戰是最後一根骨頭,不靠戰術,全靠硬撐。
死磕到底,石牌要塞背後的沉默傷亡賬整場石牌保衛戰,從1943年5月初打到5月31日,涉及兵力近25萬,是鄂西戰區最重要的一場戰役。
對日軍來說,攻占石牌,就等於撕開抗戰後方屏障;對我軍來說,保住石牌,就是保住大後方、保住重慶。
但外界不知道的是,這場看似大兵團對壘的戰鬥,真正打贏的,是一場場貼身白刃戰。

據戰後報告顯示,在整個戰鬥過程中,白刃戰爆發地超過30處,平均每公裡陣地就有一個交鋒點。
其中,九成集中於陣地前線兩百米范圍內,且作戰時間多數發生在深夜或凌晨,條件極端。
戰鬥最殘酷的部分,是那些未能送回陣後的屍體。他們死在壕溝邊、石頭後、刺刀前,甚至來不及喊一聲“沖”。
因刺傷死亡的戰士比例達到總陣亡人數的三成,平均每人中刺超過三處,且多為胸腹要害。

戰後遺物中,最常見的是斷柄刺刀、染血頭巾、貼身佈鞋。這些佈鞋,有的是光腳穿進去的,有的鞋底已被刺穿。軍醫回憶,最難處理的傷是肋骨夾著刺刀刃,那種傷,不敢拔,隻能鋸刀柄。
石牌街口立有紀念碑,上刻“身寸骨寸地”,碑身下埋著數十件遺物,是士兵死後從刺殺地帶取回的隨身物。

戰後共計殲敵7000餘人,石牌保衛戰最終勝出。但整個第四十七軍近五千人減員,白刃戰陣亡者達千人以上。
這場戰爭不是靠人數贏的,也不是靠裝備贏的。靠的是一個個山口、一道道血壕裡,那些把刺刀握到最後一秒的士兵。

石牌保衛戰是勝仗。但每一個“勝”,都壓著一聲沒喊出的慘叫,每一寸陣地下,都埋著一人捂住胸口還沒松開的手。
參考資料:[宜昌]石牌保衛戰.荊楚網.2005-08-11
有一座銅墻鐵壁叫“石牌”——謹以此文獻給石牌保衛戰的將士們.湖北檔案.2015年11期
石牌:抗戰大後方的堅實屏障.新華社.201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