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究竟多殘忍?日本兵踩孕婦肚子,五個日本兵糟蹋孕婦

1944年夏天,湖南邵東的一條山路邊,一名孕婦倒在血泊中。她肚子裡的孩子,還沒出世,就被日軍士兵一腳踩出。隨後,嬰兒被刺刀挑起,扔進山溝,母親也被連刺數刀。

這不是小說,也不是傳說,是被15歲少年親眼看見、寫進地方文史資料的真事。日軍殘忍,不是說說而已,而是有人拿著刺刀,在母親和嬰兒身上一筆一劃地刻出來。

今天,就從這一個真實到令人作嘔的細節開始,說清楚:什麼叫“鬼子進村”。

徐傢牌這事,說出來手都會抖

1944年農歷七月初,湖南邵東縣牛馬司徐傢牌山路邊,日軍幹瞭一樁連禽獸都不屑的事。

受害者,是一位四十歲左右的孕婦,已臨近產期,牽著黃牛,從山那邊逃難而來。她穿著灰佈短褂,臉上塗著鍋灰,想遮住身形和容貌,以避兵禍。

當天,有六名日本兵與四名漢奸沿牛馬司公路巡邏,遇見這位婦女後,立刻動手。

在距他們五十米外的山坡上,有個十五歲少年正在“背包”——是被抓去給日軍當苦力。他親眼看到這樁暴行的全過程。

孕婦試圖逃跑,腳剛動,便被踹翻在地,四五個日本兵一擁而上,強行按倒。

起初她尖叫、掙紮,但腹中胎兒已將出世,她根本無法反抗。數分鐘後,她的聲音沒瞭,隻剩下山風吹動枯草的沙沙聲。

這時,一名穿高筒靴的日本兵走上前,朝著她的腹部猛踩數腳。

目擊少年聽到“咕噠”一聲悶響,然後就見到胎兒從下體滑出,皮膚青灰,頭發黏連,連哭聲都沒來得及發出,就癱軟在地。

另一個日本兵拔出刺刀,挑起嬰兒,拋擲在半空,“打瞭幾圈”,最後摔落山石中。緊接著,孕婦身上又被刺數刀,動也不動瞭。整個過程不到二十分鐘,母子雙雙斃命,屍體當場無人敢收。

這不是戰爭。這不是“殺敵”。這不是戰略。這是用刀、靴、槍和刺刀,在光天化日之下,對一位即將生產的母親進行的徹底肢解。當時山坡邊有小水溝,血水順著山石緩緩流下,小草被染成深紅。

那名十五歲少年,幾十年後寫下這段證詞,說“每次講到那孩子被挑起來那一下,手都會發抖”。他還說,那天之後他再沒看過任何一場戰爭題材的電影。他“看見刺刀就想吐”。

連鍋底灰都遮不住的屠刀

徐傢牌那條小路,本是村民進山砍柴、趕集的舊道。1944年,日軍發動湘桂戰役,在湖南大規模推進,推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

而牛馬司公路,是邵東通往衡陽的戰術通道,徐傢牌正好在它旁邊。

這場暴行,並不是突發。當時的日軍小隊,配有標準裝備——步槍、刺刀、高筒軍靴,全為殺戮設計。

現場輪奸、踩腹、刺殺、挑屍,動作精準、節奏一致,沒有絲毫猶豫。這些動作,絕非臨場決定,更像是訓練有素後的“習慣性發泄”。

那位婦女臉上抹鍋灰,是當年平民最樸素的自保方式。鍋灰塗面,可以讓人顯得邋遢、年老,從而逃避日軍的侮辱。

但在真正的暴力面前,這種偽裝毫無用處。哪怕她彎腰牽牛、身形佝僂、裝作老態,依然沒能逃過魔掌。

一個軍人,踩破一位母親的肚子,用刺刀挑起新生嬰兒,這是個體瘋瞭嗎?不是,是軍紀放任的系統性暴行。

這不是一個“壞兵”的問題,是一個集團軍內的默許,是侵略戰爭中,把“敵人婦女”視作發泄物的制度性認知。

證人記錄提到,當晚,屍體無人敢靠近。村民繞路而行,直到兩日後,附近一戶老夫婦夜裡偷偷埋瞭屍身,連個墓碑都沒敢立。這件事,在那個時代不是例外,是眾多“無名坑”中的一幕。

資料沒有記錄這位孕婦的名字,也沒有留下她的親屬線索。

她是一個典型的“集體受害者”形象,她沒有身份,卻承受瞭整個侵華軍暴行的縮影。鍋底灰遮得瞭臉,擋不住日本兵手裡的靴和刺刀。

這段記憶,不能隻有一份證詞

這樁慘案,後來被湖南地方文史工作者收錄於《邵陽文史資料》第十八輯。

目擊者是一位普通農傢少年,他在15歲那年,被抓去給日本兵背包,正好目睹這整件事。他沒有參與任何抗戰、沒有上戰場,唯一的“戰場記憶”,就是那一地血的母子屍體。

多年後,他隻對文史調查員說瞭這一次,之後便再也不願提起。這份證詞,隻有兩頁,卻被稱為“最難核對也最真實”的檔案記錄。

因為無法佐證、沒有官方記錄、連名字都缺失,可就是這些細節——鍋灰、黃牛、咕噠一聲、挑起嬰兒轉瞭幾圈——讓人無法不信。

他寫道:“我沒做什麼,我隻是不敢跑,也沒法閉眼。”這句話後來成為那篇記錄的結尾,也成瞭整個暴行事件留給後人的唯一聲音。

1944年之後,日軍逐步撤出湖南戰場。但徐傢牌這塊小山地,再沒有村民在那裡放牛。當地人說,那地方“過陰重”,其實就是沒人願意在那兒再提那年七月。

這樁事件,沒有追責、沒有賠償、沒有判決書。它隻存在於一個少年的記憶,一份地方文史資料,一頁被復印瞭很多次但從未被講出來的文字裡。

今天,我們重新講出來,是因為這份記憶不能隻屬於那位15歲的目擊少年。這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個民族的記憶,一段必須寫出來的證據,一段必須記住的恥辱。

參考資料:

目睹日軍蹂躪中華女兒暴行.邵陽文史.2014-04-10

發生在湘潭薑畬的抗日故事.抗日戰爭紀念網.201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