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詐騙無孔不入,且手段還在升級。今年5月,廣東省深圳市的00後小夥小楊夜間睡夢中,被“看不見的人”使用其個人信息通過網貸APP分期樂貸款49920元,並連續三天在凌晨時分通過數字人民幣錢包把這筆錢轉走瞭。(5月30日《紅星新聞》)

小楊的經歷看起來是當代的“鬼故事”,但手機盜貸並非個案。此前,已有江蘇省民眾的手機在多個網貸平臺被盜貸20多萬元並轉走。手機盜貸,具有隱蔽性強、潛伏周期長、個人信息泄露和財產損失重等主要特點。這種升級版電詐,不是毫無征兆的“鬼故事”,而在被劫持之前,用戶手機就已感染木馬病毒,並被犯罪份子獲得瞭遠程控制授權。
手機作為幾乎每個人信息存儲和財產數字等,特別是密碼包括指紋和人臉識別最主要的載體,已經是電詐的重災區。個人信息與財產保護,自身都應該是第一責任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尤其是使用手機時,點擊鏈接和下載APP等要慎之又慎。畢竟,手機感染木馬病毒才是詐騙分子實施遠程控制的第一步。當時手機好像沒什麼問題,但能夠操控盜貸的木馬病毒可能已經潛伏起來,等到晚上或者好些天後人們休息時,被遠程激活,實施犯罪。
因此,不亂點擊、不亂下載、不亂掃二維碼、不輕信視頻或語音指令,每個人使用手機時都該盡量做到。另外,手機出現異常時,還要及時對手機殺毒、及時斷網和拔卡。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準則,卻是守護信息安全和免遭破財之災的重要防線。
除瞭個人,社會各方也要共同出手,構建全方位的反詐體系,才能對手機盜貸等升級的、新型的電詐予以有力打擊。提供短信群發、雲服務、應用商店等電子信息存儲和服務的平臺,要進一步加強對短信內容、網站網頁和APP等的綠色排查審核,把電詐可以利用的灰色地帶壓縮到無限小。金融機構也要針對最新的、升級的電詐手法,及時完善審核流程、增加更可靠和更安全的交易確認環節。
反詐和監管等有關部門也要根據電詐犯罪的新伎倆、新情況,依據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不斷宣傳教育和完善打擊手段。公共信息平臺和輿論媒體在報道案情案例的時候,要更多還原事實、曝光電詐細節,從而加強引導用戶註意信息安全和保護個人財產。
馬上進入暑期,境內外出遊出行也將進入高峰期,全社會也面臨電詐高發期。值得關註的是,大量結束高考的年輕人們也會進入使用或更換新手機的消費季,他們的手機可能早就被電詐團夥盯上。如何讓他們加強防范和提高反詐能力,也需要傢庭、學校和社會齊心協力。隻有多方協作,才能共築反詐長城,守護人民群眾的信息與財產安全。(本文發表在《法制日報·法治周末》《中國報道》《每日經濟新聞》,標題和內容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