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首富也得畢恭畢敬,印度婆羅門到底是個什麼身份?

亞洲首富安巴尼傢裡辦婚禮,花五億美金請來全球貴賓,熱搜霸榜七天。

可讓人最上頭的,不是明星陣容,也不是婚紗禮服,而是那一幕——安巴尼親自接機,雙手合十,低頭致敬一個穿白袍戴朱砂的老頭。

旁人一問,這是誰?答曰:婆羅門教派領袖。就這麼一個人,能讓整個印度上層肅然起敬。

那問題來瞭——婆羅門到底是個什麼身份,能讓總統鞠躬、首富俯身?

婚禮不是主場,婆羅門才是主角

2024年7月,亞洲首富穆克什·安巴尼在古吉拉特邦舉辦瞭兒子的婚禮。舞臺搭瞭三天三夜,賓客從美國到沙特,從阿聯酋王子到前國務卿,全都到瞭。

可最讓人意外的場景,不在紅毯,不在煙火,而是安巴尼親自到機場迎接婆羅門教派領袖的那一幕。

不是歡迎致辭,也不是握手言歡,而是雙手合十、低頭鞠躬,接過對方的祝福後,默默退後一步,直到對方登車離開。

在這場花瞭五億美元的婚禮裡,真正讓亞洲首富低頭的,不是金錢,是地位——種姓制度頂端的婆羅門。

這可不是安巴尼一人如此。在印度,哪怕是總統、總理,也得對婆羅門“敬三分”。這一制度的根,在《梨俱吠陀》裡。在那裡,婆羅門被說成“宇宙最先被造的部位”。婆羅門,是上天之口。

婆羅門的職業壟斷,幾乎覆蓋瞭“神職+學術+儀式”三大領域。從古至今,他們主持婚禮、葬禮、祈福儀式。隻要牽扯到“靈魂”,就繞不開婆羅門。

1980年代,印度最高法院曾嘗試打破宗教壟斷,提案要求“非婆羅門也可主持葬禮”,被抵制至今。即便是憲法賦權,也敵不過婆羅門的傳統力量。

到今天,印度全國約12億人,婆羅門不到1億。可全國三分之二的大學講師,仍出自婆羅門傢庭。最高法院的法官、各邦的高官,婆羅門的比例遠高於人口基數。

在最頂層吃飯時,婆羅門甚至不用自己動手盛菜。有一套古規矩:侍者不能高過婆羅門肩膀,否則算“玷污”。

結果服務員隻能跪著上菜。有人問這合理不?婆羅門的回答是:“這是神的安排。”

從機場跪拜,到飯桌跪行,亞洲首富在婆羅門面前低頭,並非偶然,是制度深根帶來的必然。接下來看個具體故事,你就明白,婆羅門這個身份,到底有多“神聖”。

從教育到法律:婆羅門怎麼把特權變成“天經地義”

說到教育,咱們得提一所學校——印度理工學院(IIT)。這是全印度最頂尖的理工院校,錄取率不到1%。

可你知道嗎?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IIT學生超過七成來自婆羅門傢庭。不是他們智商高,而是因為他們從小就被允許讀書。

1947年印度獨立,憲法裡就明確保障“所有公民平等受教育”。可到瞭執行階段,婆羅門依然控制教材、考試、升學路徑。

他們開設專屬輔導班,隻收婆羅門後裔,不發廣告,全靠傢族口口相傳。

這就導致一個怪現象:哪怕印度政府在2006年推出預留制(即給低種姓保留大學名額),很多低種姓學生依舊考不進來。因為他們從基礎教育階段就被“過濾”掉瞭。

還有法律。2005年,在馬哈拉施特拉邦,高級婆羅門律所公開表示“不會代理達利特案件”,理由是“擔心敗壞聲譽”。

這在民主國傢根本站不住腳,但在印度,卻沒有任何法律強制這些律所改規矩。

再說公務系統。以2011年為例,印度國傢行政學院新錄取的官員中,婆羅門出身的比例高達47%。

這可不是偶然。他們把招錄考試題庫控制在傢族圈子內,連面試流程都能通過宗教渠道影響官員打分傾向。

而且,婆羅門還把“反對種姓”的聲音轉化成“攻擊宗教自由”。

隻要有人批評種姓制度,就會被包裝成“攻擊婆羅門教傳統”,然後被標簽為“西方滲透”或“反國傢勢力”。這種語法操作,不輸政治公關高手。

教育、法律、宣傳三重武裝,把婆羅門的特權固化為社會規則。你可以質疑,但質疑者會被邊緣化;你可以抗議,但抗議者會被歸類為“擾亂宗教和諧”。這種操作,比硬壓制更高級,也更難打破。

再講一個小事。2008年,德裡一傢出版社想出版一本探討婆羅門特權的學術書,結果被印度審查局查封,理由是“引發宗教沖突風險”。學術出版都能封殺,你說婆羅門的地位,是靠講理,還是靠制度設計?

接下來看最關鍵的一點——婆羅門如何通過“神權”掌控“人心”。

從神壇到餐桌:婆羅門是怎麼讓全國人信服的?

要說婆羅門能穩坐金字塔頂端幾千年,靠的從來不是武力,而是精神統治。

婆羅門壟斷梵語,而所有宗教經典都用梵語書寫。這就等於誰能解釋神的意思,誰就有話語權。

舉個例子,《摩奴法典》明確寫著:“若須陀羅(最低種姓)敢聽婆羅門誦經,應灌鉛入耳。”這句寫的是規矩,可背後透出的是恐懼管理。

印度人講究“純凈”,而“誰煮的飯能吃”成瞭婆羅門的又一管控方式。很多婆羅門傢庭隻吃同種姓人做的飯菜,連水都不共飲。

這直接讓低種姓無法進入餐飲業高端鏈條。哪怕是五星級酒店,也經常要求“廚房主管必須是婆羅門”。

你看印度神劇,十部裡九部都是婆羅門神職角色光輝偉岸,低種姓角色不是搞笑就是反派。通過影視敘事,婆羅門把自己塑造成“值得信賴的民族引路人”。這叫軟洗腦,比硬灌輸更有效。

每年婆羅門主導的“灑紅節”“燈節”上,他們主持儀式,萬人膜拜,媒體滾動播報“婆羅門主持的儀式有多靈驗”。這種全社會信仰參與度,把婆羅門從“現實職業”升級為“神授職責”。

2021年,南部泰米爾納德邦,有一對新人因婚禮請非婆羅門主持,被當地村委會集體抵制。

最後他們被迫改請婆羅門,再辦一次婚禮,前一次視為“無效”。你說這是法律問題?不,是信仰問題。

這一切構成瞭婆羅門的“軟霸權”。他們不需要發號施令,隻要大傢默認他們說的話就是“對的”。這種“共識制造”,比武器管控更可怕。

從神壇走下,婆羅門依舊是規則的起草者、輿論的引導者、精神的裁判者。在亞洲首富面前,他們依舊挺直脊梁,因為他們知道——這片土地上,誰是真正的“天選之人”。

參考資料:

印度種姓制度為什麼難以改變?看完這些你就明白瞭.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07-26

種姓鴻溝難跨越,印度一嶽父難忍“逆婚”之恥雇兇殺死女婿.環球網.2019-08-21

婆羅門_百度百科

全球名流奔赴亞洲首富之子的婚禮,吸引力來自印度大市場.第一財經.2024-07-15

毛克疾:中國人最難以理解印度的一點,就是種姓制度.觀察者網.2018-12-15

印度的「種姓制度」為何無法被徹底鏟除?.澎湃新聞.20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