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 年深冬,北京的信箱裡躺著一封字跡蒼勁的信箋。寫信人是 62 歲的曾志 —— 這位從井岡山一路的女紅軍老革命,在信中直白寫道:“我是最早的紅軍戰士,現在卻沒有軍裝。”落款處的簽名,與四十年前井岡山時期黨小組會上的筆跡幾乎重疊。
當這封信輾轉送到中南海時,收信人毛主席或許會想起,那個1928 年在茅坪八角樓參與土地革命工作的年輕女戰士,此刻正經歷著怎樣的困境?這封看似普通的申訴信,背後是革命戰友間跨越半個世紀的情誼,還有特殊年代裡革命者的堅守與困惑。

1928 年,20 歲的曾志隨朱德部隊上井岡山。她在地方工作部負責土地分配和群眾動員,常深入各村開展工作。現存黨史資料顯示,她曾在寧岡縣組織婦女成立擔架隊,在黃洋界保衛戰期間協助轉運傷員。
毛主席在當時的會議記錄中,多次提及地方工作部 “有位姓曾的女同志工作紮實” 。據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檔案記載,1929 年部隊轉移時,曾志因工作出色被列入幹部名單,跟隨部隊轉戰贛南閩西。

曾志的革命生涯與情感經歷緊密交織。她的第一段婚姻始於 1924 年,丈夫夏明震是湘南學聯負責人。兩人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中結合,常在油燈下討論馬克思主義著作。1928 年,夏明震在郴州反革命叛亂中犧牲,新婚僅半年的曾志強忍著悲痛,掩埋丈夫遺體後繼續投入戰鬥。這段經歷讓她更加堅定革命信念,也在黨內贏得 “鐵娘子” 的稱號。
不久後,曾志與蔡協民相識相戀。蔡協民時任工農革命軍第七師黨代表,兩人在工作中產生感情,於 1928 年冬結為革命伴侶。據福建黨史資料記載,1932 年曾志隨蔡協民前往福州開展地下工作,她化名 “阿華”,以教師身份為掩護,協助建立黨組織。為避免暴露身份,他們將剛出生的兒子寄養在老鄉傢,此後再未相認。1934 年蔡協民在廈門被捕犧牲,曾志在組織幫助下轉移到上海,繼續從事秘密工作。

紅軍長征前夕,曾志因懷孕被編入留守部隊。中央蘇區歷史資料顯示,1934 年 9 月她向組織申請隨主力轉移未獲批準,後在閩西堅持三年遊擊戰爭。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下,她帶領群眾建立地下交通站,為遊擊隊傳遞情報。這段經歷在陶斯亮撰寫的《一封終於發出的信》中有印證,曾志晚年回憶,當時雖與主力部隊失去聯系,但始終牢記革命信念。
1938 年,曾志在武漢與陶鑄相遇。陶鑄時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兩人因共同的工作產生感情,次年在延安結婚。婚後不久,曾志主動要求隨陶鑄前往淪陷區工作,成為當時唯一前往淪陷區的女幹部。
據陶鑄回憶錄記載,臨行前他們向毛澤東辭行,表達 “為革命隨時準備犧牲一切” 的決心。在殘酷的敵後鬥爭中,兩人多次遇險,卻始終堅守崗位。
新中國成立後,曾志在工作崗位上繼續為黨和人民默默奉獻。但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她也經歷瞭一些波折。到瞭 1973 年,曾志寫信給毛主席訴苦:“我是最早的紅軍戰士,現在卻沒有軍裝。” 這背後有著復雜的時代背景。當時,曾志在工作和生活中遭遇瞭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她覺得自己作為一名歷經風雨的老紅軍戰士,卻在一些方面失去瞭應有的待遇和尊重。

她給毛主席寫信,一方面是出於對毛主席的信任,希望毛主席能瞭解她的處境;另一方面,也是對自己多年革命生涯的一種堅守與申訴。毛主席收到信後,十分重視。他深知曾志為革命作出的巨大貢獻,也理解她此刻的心情。毛主席隨即作出指示,這也讓曾志感受到瞭毛主席對她的關懷,也讓她更加堅定瞭對黨的忠誠。後經相關部門隨即落實工作安排,曾志恢復組織生活並參與地方建設。
晚年的曾志,在與女兒陶斯亮談及毛主席時,言語中充滿瞭敬重與懷念。她回憶起在革命歲月中與毛主席相處的點點滴滴,那些一起戰鬥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她告訴陶斯亮:毛主席有著非凡的領導才能和遠見卓識,在革命最艱難的時刻,總是能帶領大傢找到正確的方向。井岡山時期的土地政策、延安時期的持久戰理論,都是改變歷史的決策。
曾志還提到,毛主席對待同志親切和藹,關心每一位戰士的成長與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中,他的樂觀與堅定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在曾志心中,毛主席不僅是革命的領袖,更是一位值得尊敬和信賴的長輩與同志。她希望女兒能銘記那段歷史,傳承革命先輩們的精神。

1998 年6月21日,曾志以87歲高齡離開人世,自此走完瞭她為革命事業無私奉獻、波瀾壯闊的一生。而她與毛主席之間的交往故事,見證瞭那個特殊時代革命者們的堅定信念與深厚情誼,也將永遠為後人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