瞞著全世界幫中國辦瞭一件“大事”,財富不輸李嘉誠,實業報國!

1973年春天,一通電話敲響瞭馬來西亞糖王郭鶴年的傢門。一位中國外貿部官員低聲告知,中國急需30萬噸白糖,但不能引起市場註意。

郭鶴年沒問為什麼,隻說“行”。他調人、走貨、轉場、掩護,派手下化名日本商人去巴西買糖,自己跑到日內瓦開會做幌子,同時拋期貨穩市場。

一場全球糖戰,中國沒虧一分,還反賺幾百萬美元,他沒留一厘。這筆大事,從頭到尾他都沒對外提過一句,背後,藏著一整套赤子的實業邏輯。

糖王的秘密戰——30萬噸的交易誰都不能知道

1973年4月,郭鶴年在新加坡傢中接到一通秘密電話。打電話的人代表的是中國外經貿部與華潤公司,他們提出的要求很明確:買30萬噸白糖,不能驚動市場,不能留名掛賬。

郭鶴年沒有猶豫,他明白這個行情一旦走漏,全球糖價就要瘋漲。當年,國際市場對中國極為敏感,一個國傢級買傢突入期貨市場,價格波動可能飆升20%以上。

須知,這一買入量相當於全球糖市的十分之一。為瞭安全、穩妥地完成這筆交易,郭鶴年的操作手法極為隱秘。

他沒親自下場,而是派出兩位華裔下屬,以“日本糖商”的身份前往巴西糖源地采購。巴西當時是唯一能立即提供大批量原糖的國傢。

同時,郭本人飛往日內瓦,出席國際糖業大會,在交易場上進行期貨操作。他的目標是雙贏:一邊替中國完成實物交付,一邊通過期貨提前佈局,為中國拉低整體購入成本。

這一策略,在巴西簽約完成的三天前,已進入收割階段。白糖期貨一開漲,他立刻脫手。全球糖價暴漲,中國拿到實糖,同時賺得400—500萬美元利潤。

操作全部結束後,他沒有將利潤轉入自傢賬本。郭鶴年關閉瞭所有自用賬口,這場“實業義舉”,分文未取。

整個過程中,他沒有留下簽名,沒有公開身份,連參與會議的英國糖商都隻知道“有幾個神秘的亞洲人來買糖”。

這一年,他50歲,已經是國際糖業市場上的頂尖玩傢,控制全球糖貿易的1/20。而這場交易,沒有任何商業宣傳,沒有股價波動,沒有盈利數據公示。

他說:“幫中國買糖的同時,自己若賺更多,是不忠。”這個人,掌握金融手術刀,卻拿來替國傢開刀止血。

糖賣完瞭,飯和油不能斷

1983年,北京四季青公社的一塊地上,豎起瞭中國內地第一傢香格裡拉酒店。項目由郭鶴年投資,與五礦進出口總公司合建。

當時中國的接待能力極低,酒店普遍老舊,遊客和外商對中國印象差強人意。香格裡拉的出現,不隻是給北京多瞭一棟建築,而是給中國打開瞭“可以對世界說話的窗口”。

那是改革開放初期,外資進入中國還在試水階段,能投五星級酒店的人,一個手掌數得清。兩年後,他斥資5.3億美元,與中國經貿部合作共建“中國國際貿易中心”。

此時恰逢海外資本普遍觀望、對中國持保留態度的時期。郭鶴年反其道而行,逆市加碼,資金實投,場地實建,資源實供。

糧油領域,他更沒停,1991年,他在中國落地第一傢油廠——南海油脂企業。當年中國油脂行業標準混亂品控不足工藝落後,他引進國際先進設備、現代管理制度、統一品牌佈局。

20年佈局,40多個城市落地工廠,總數超過170傢。益海嘉裡集團至今年營業額突破100億美元,食用油市占率全國領先。這是“從飯桌到市場”的實業佈局。

他從不炒風口、不追熱點。糖、酒店、糧油,這三樣是中國曾經嚴重短缺的三大塊,他填的,就是國傢的“缺口”。

媒體追不上他,但國傢記得他

郭鶴年的身傢究竟有多厚?2000年代初,福佈斯全球富豪榜曾將他與李嘉誠並列為“亞洲資產最強的華人企業傢”。

2013年,郭鶴年在福佈斯全球億萬富豪榜上名列第76位,彼時僅在糧油領域,他旗下的豐益國際每年營業額就已超過200億美元,遠超傳統房地產領域的單一營收模式。

相比李嘉誠,郭鶴年的資產不在“房地產漲跌之間”,而是紮根在“油、糖、飯”這些國民基礎生活必需品上。

李嘉誠用資本堆樓,郭鶴年用工廠鋪路。一個被媒體稱為“亞洲資本王”,一個在行業裡被敬作“亞洲實業帝”。

郭鶴年為人低調,1986年,一位穿著樸素、禮貌寒暄、輕聲入座的中年人入座庭審現場,自稱“是做米的”。直到他為一名庭上證人繳納保釋金後,才驚覺“剛剛那位,是郭鶴年”。

他不露臉,不受訪,不炒作。香格裡拉全球擴張、益海嘉裡遍地開花、《南華早報》易主、香港無線股權更替,他幾乎從不親自出面。

2012年,央視年度經濟人物評選,郭鶴年登臺領獎。89歲的他站在聚光燈下,獲頒“終身成就獎”,全場起立致敬。

他和鄧小平有過一次私下會談,被收錄進《鄧小平文選》。這份待遇極為罕見,能進文選的華商,全國唯此一人。而他本人對此事隻字未提。

他定下的傢規也清晰可見。子女繼承不多,“不夠天天賭場、喝拉菲”,夠做一個“好人”。2005年起,他向希望工程每年捐助五千萬元,連續五年不間斷。

他資助農民工子女600到900元一學期,覆蓋面超萬人。他認為:“做好事要日常化,不必集中於舞臺上。”

這位老人低頭做實業幾十年,賬面沒有娛樂,言語沒有浮躁,公開場合沒有煽情。他不談“報國”,卻在國傢最缺的時候,遞上的是能救急的那一刀實業。

媒體追不上他,但國傢知道這人做瞭什麼。

參考資料:

郭鶴年 享譽世界的亞洲糖王.人物周刊.2013

赤子糖王郭鶴年.董事會.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