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軍手底下長瞭教訓,美軍核巡航導彈放棄GPS,要走復古路線

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獨傢發佈,謝絕轉載

近日,美軍公佈瞭下一代核巡航導彈AGM-181的效果圖,AGM-181特別強化瞭隱形能力和抗幹擾能力,將裝備B-21和升級後的B-52J兩種戰略轟炸機,解決AGM-129產量少與AGM-86老化的問題。

(AGM-181效果圖)

那為什麼不在目前正在產能高峰期的AGM-158B巡航導彈基礎上發展核打擊型號,非要斥巨資研發一種全新的核巡航導彈呢?無非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1.AGM-158射程還是太短,不符合核打擊需求。

AGM-158系列導彈中,射程最遠的AGM-158 XR也隻能打1600公裡。相比之下,老舊的AGM-86B射程有2500公裡,AGM-129的射程則達3000公裡以上。

(掠海飛行的AGM-158導彈)

2.AGM-158抗幹擾能力不足。

AGM-158的制導嚴重依賴GPS,無論是修正慣導系統,還是進行地形匹配,都要靠GPS,但事實已經證明,GPS信號是很容易受到幹擾的。

遠的不說,幾天前我軍殲-15D電子戰機就對日本"高波"號驅逐艦、P-3C巡邏機和F-15J的GPS信號進行瞭幹擾,迫使它們倉皇撤退。

雖然美方沒有公佈AGM-181的尺寸,但參考B-21的彈艙,其長度約為6米,采用瞭類似AGM-129的倒V形垂尾,後掠式下單翼,類似AGM-158的梯形截面和楔形彈頭。

概念圖未顯示進氣道,可能在頂部,從氣動佈局上看,AGM-181稱得上是AGM-129與AGM-158的結合體,射程也未公佈,估計不低於2500公裡,從外形上看,速度不超過音速。

(AGM-129巡航導彈)

除瞭隱形之外,AGM-181重點強化瞭抗幹擾能力,可在無GPS的環境下依靠慣性制導與地形匹配技術完成自主導航。

也就是說,AGM-181為瞭擺脫對GPS的依賴,采用瞭老式巡航導彈的高精度慣導加地形跟蹤雷達技術,鑒於一般地形跟蹤雷達也容易被幹擾,也有可能采用類似AGM-129的激光雷達進行跟蹤。

按照計劃,AGM-181將生產1020枚,但由於AGM-86B的總產量為1715枚,因此,AGM-181加上產量460枚的AGM-129才能替代AGM-86B。據估計,AGM-181的單價達1400萬美元,預計2030年左右形成初始作戰能力。

盡管現在的AGM-181隻出瞭一張效果圖,具體性能並未公佈,但它的一些缺點已經顯現瞭:

首先是速度太慢。

AGM-181亞音速的突防效果,在2025年的今天已經很難指望瞭,在各類中近程防空導彈和速射炮越來越先進,越來越成熟的情況下尤其如此。

(AGM-86B之類亞音速巡航導彈的突防效果已經很難指望瞭)

其次是價格太貴。

因為避免采用GPS系統的緣故,AGM-181采用瞭高精度的慣性導航、地形匹配和激光雷達制導系統,因而價格達1400萬美元,遠超AGM-158B的173萬美元(2024年美軍預算數據)。

這種情況與AGM-129非常相似,由於使用瞭昂貴的制導系統和隱身塗料,AGM-129單價超過380萬美元,這可是上世紀80年代的幣值。

如此昂貴且從頭開始研制的空射遠程核巡航導彈,對美國來說絕對是個新挑戰,射程要求高,導航方案又那麼復古,另外還要進行核認證。

以軍工巨頭們目前拉胯的效率,何時能讓這款導彈飛上天,何時又能開始量產服役,恐怕沒人敢打包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