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華:四川出生的泰國建設者
劉建華的公司,不像一個“公司”,
沒有華麗的前臺,大理石地板上用國旗裝飾的紅木老板桌,寫在墻上號召“福報”的雞血口號。
曼谷東南幾十公裡的北欖城郊,用集裝箱板材拼接起來的辦公室,更像是一個大型建築工程邊上的臨時指揮所。
但一切又是泰國式的。
進門,會被柔聲細語的泰國女工,提醒你脫鞋。
外表如同一個巨型集裝箱的辦公樓,內部居然像生產電子元件的車間一樣,一塵不染。
工程師和項目經理們,在柔軟的地攤上悄無聲息地走動,彼此交流著關於鋼材和混凝土的數字。
中國的實用與簡潔,與泰國的細致潔凈,在這裡混達成一種奇特的節奏。

劉建華,在“集裝箱”二樓的一間“接待室”裡接受瞭我的采訪。
他四周的墻上,則被各種鋼筋鐵骨的工程圖所占滿。
航拍的工廠照片下面,是工程的名稱與年份:某年,某某公司的廠房封頂,或者某某商城的二期交付。
除此之外,很少有他自己的照片。
顯然,在泰國搭建起多少立方的混凝土,才是他真正驕傲的事情。

在老漢的華商采訪名單中,劉建華可能是起點最低的一個。
1972年,他出生在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朱德的故鄉)的一戶普通農傢。
他的父親是村裡的“手藝人”,靠著補鍋磨剪的技能補貼傢用,但日子依舊過得清貧。
冬季苦寒,山路泥濘,少年的劉建華舍不得穿上自己珍貴的佈鞋,幹脆赤著腳上學。
到瞭學校,雙腳已經凍得失去知覺。

小學三年級,他輟學瞭。
17歲那年,他到河南成為瞭一名礦工。
在漆黑逼仄的礦井下,往往一個30℃高溫的礦道,往前走十米,便墜入零下一度的冰窟。
他的身體實在吃不消,於是離開瞭礦井,來到廣東打工。
那時,已是90年代中期,劉建華從一個廣東工地上隨處可見的打工仔,變成瞭一個服裝公司的管理者。
他回國四川賣過衣服,去福建做過建築。
通過多年的摸爬滾打,他終於改變瞭自己的命運。
隻是他不知道,命運對他另有安排。

2015年的一次泰國旅行,他從飛機上俯瞰素萬那普機場的巨大而華麗的鋼結構穹頂。
劉建華突然覺得——在泰國做鋼結構工程,或許有戲。
來到泰國之後,他成功地打開瞭市場,承建瞭無數工程,賺到瞭第一桶金?
沒那麼快。
現實,從來不是爽文。
事實上,在開始的幾年中,他的公司幾乎顆粒無收。
承包工程項目,講究人脈,更看重實力。
而初來乍到泰國的劉建華,根本找不到有效的人脈,於是便拉不到工程。
沒有工程,自然更無從向客戶推銷自己的公司。
在不斷的虧損中,劉建華足足蟄伏瞭三年。
終於,一位熟識的泰國老華商,為他帶來瞭一筆大單,承建曼谷“星邁黎亞商貿城”——一個對標義烏商城的大型建築。
等瞭三年,終於等來瞭自己在泰國的第一個項目,他絕對不會放過這次機會。
工程完美地交付瞭,劉建華在泰國工程建設的江湖中,終於站住瞭腳跟。
劉建華像是一顆在土地裡冷凍瞭一整個冬天的種子,開始極力向地底伸展自己的根系,向地面生長自己的枝葉。
有瞭成功的案例,此後的幾年他一發不可收拾。
他拿到瞭一傢又一傢中國企業和泰國當地公司的工程合同,建立瞭美的泰國的樓宇基地。

建立瞭正泰太陽能的電池廠房。

泰國歐美亞的鋼結構廠房。

“中和通用機械”泰國巴真府的新建廠房。

此外,劉建華還陸陸續續承建瞭無數鋼結構的廠房、樓宇、倉庫。
泰國制造業的心臟地帶,他所搭建起來的鋼筋水泥,成為瞭泰國經濟騰飛乘風的片羽。

當年,那個為他介紹來第一個大單的老華僑,曾經對他說過這樣一句話:
“在泰國做生意,最重要的是紮下根。”
看著滿墻的工程照片,從“三年不開張”,到“戰績放滿三面墻”,他用瞭七年。
如今,劉建華終於明白,所謂“紮根泰國”,並不是指購買瞭多少資產,積累瞭多少人脈,辦瞭幾張綠卡。
而是從老老實實地做人,紮紮實實地做事,將每一磚每一瓦認真地做好,不要抱著“賺一筆快錢回老傢”的心態,做不長,也做不好。
一旦你真的抱有長遠的打算,要在泰國紮實地存在,你便會努力把事情做好。
人們終究會知曉你,認同你,信任你。
你所想要的一切人脈、資源、聲望,在你真正紮下根之後,終究會找上門。

如今,劉建華將“紮根泰國”的水準,上升到瞭一個嶄新的高度。
他將在小米擔任管理層的女兒,招來泰國與他共同奮鬥。
上百名來自泰國、中國、緬甸的員工,已經和他產生瞭“一個眼神就能超越語言”的默契。
賺瞭錢,也都盡量回饋於泰國社會。
劉建華經常往附近的孤兒院跑,往北欖府的老人院跑,往發生水災的泰國北方跑。
將支付成本和拓展業務之外的大多數錢,都重新投入在瞭泰國人民的身上,讓自己與這塊大地上的人們,逐漸長出相連的血脈。
以至於,當泰國養老院的一名與他相識的百歲長者去世時,他像是自己的親人去世一樣,難過瞭很長一段時間。
有實力的人,才會在大浪淘沙之後,留存下來。
那之後,你的一部分生命會與腳下的大地相連。
另一部分,則會從大地上起飛,去向遙遠未知的彼方。

如今,劉建華開始從工程向實體轉變。
說得直白一些,所謂“向實體轉變”,不再僅僅是一門心思地蓋樓房,造工廠。
而是開始購買房產、租賃土地、為自己開辟新的生存之路。
泰國,也不再是劉建華的終點,他將以泰國為基地,打造一個走向全球的新起點。

在被工程圖、慈善獎杯、僑社的聘書所圍繞的劉建華,顯得放松而從容。
他曾經在傢鄉清冷的山路上,跣足而行;在廣東堆滿服裝的鋪位上,羈泊窮年。
也曾在泰國工地熾烈的陽光下,默默蟄伏,等候著河出伏流的季節。
如今,他開始變得從容,淡定,臉上浮現出一種“漫漫長途,何爭朝夕”的佛系,似乎多多少少被泰國同化瞭。
在公司不遠處,他甚至投資瞭一傢餐廳。
招牌上沒有一個漢字,骨子裡卻是地道的川渝火鍋。
也不圖什麼業績KPI,朋友客戶來瞭一聚,賺錢對半分,虧瞭自己扛。

當年,那個穿不起鞋子的中國川娃娃,大概不會想到。
很多年以後,他會成為建設者,在另一個遙遠溫暖的地方,建起大地上一個又一個鋼鐵的骨架。
他曾經等待,曾經困守,而今收獲,用一種更為漫長而從容的堅持,抵達瞭他曾經無法看到的遠方。
劉建華,依舊在營建新的工程。
鋼筋鐵骨的結構,一如野草倔強的根系,在泰國廣袤的原野上肆意生長。
他的人生,無聲地鼓舞所有在泰堅守著的人們。
堅持下去,直到看到隧道盡頭的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