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是父親節,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發佈瞭一則主題海報,配文道:“不閃耀,但扛得住所有墜落;不發聲,卻校準瞭每個方向。”國乒名將王曼昱作為唯一入選的乒乓球運動員,與父親的故事再次引發全網共鳴,海報背後,是一段持續十餘年的艱辛歲月,父親王德福在哈爾濱街頭擺攤賣肉夾饃,5元一個的微薄收入,鋪就瞭女兒從齊齊哈爾走向世界冠軍的路,而王曼昱也在這一天對父親表達感恩:父親擺攤賣肉夾饃供我打球,是他讓我學會瞭吃苦和奮鬥!

1999年,王曼昱出生於黑龍江齊齊哈爾一個普通工人傢庭,5歲時,她因體弱多病被大姨建議“練體育強身”,偶然被啟蒙教練韓連貴發掘,顛球數十次不落地的天賦,讓韓連貴驚嘆“這女孩天生該打球”,然而,2008年入選黑龍江省隊後,全傢陷入兩難:9歲的王曼昱需赴哈爾濱訓練,下崗的父母毅然賣掉老傢唯一住房,擠在省隊附近一間出租屋裡,母親田艷菊負責女兒飲食起居,父親王德福則扛起生計重擔,他起初賣花生糖,但因季節限制收入微薄,最慘淡時一天僅賺5元,後改賣肉夾饃,寒冬裡凌晨四點采購食材,在訓練館外的路燈下支起小攤,東北的凜風中,凍裂的手指裹著紗佈切肉,5元一個的饃裡塞滿肉塊,卻隻夠勉強維系三口之傢的溫飽

王曼昱的省隊生涯充滿掙紮,因年齡小、技術薄弱,她常被邊緣化,2011年冬夜,連續輸掉三場比賽後,她崩潰逃離訓練館,卻撞見父親在空蕩街頭守攤的身影,路燈昏黃,一位顧客因王德福切肉時劃傷手指耽誤時間而罵罵咧咧離開,父親沉默擦拭血跡的瞬間,讓王曼昱“淚流滿面”,“那一刻我明白瞭,逃避隻會辜負他們的苦”,她在後來的采訪中回憶

自此,她成瞭隊裡最“狠”的球員,上千次揮拍、深夜復盤錄像、累到趴球臺哭泣成瞭常態,教練呂忠峰評價:“她話少,心裡卻燒著一團火。”2013年,14歲的王曼昱奪得全國青年錦標賽女單冠軍,入選國傢二隊;2016年躋身國傢一隊,次年師從張繼科恩師肖戰,被錘煉成“女版張繼科”,反手擰拉技術獨步女乒,正手漏洞被硬生生補強,但榮耀伴隨陣痛:2018年世乒賽,她成為國乒首位輸球的隊員;2020年陷入“單打冠軍荒”,一度向教練哭訴“堅持不住”,父親的話成瞭她的解藥:“現在多吃苦,將來他們才能輕松。”

2021年東京奧運會,王曼昱以P卡選手身份替補受傷的劉詩雯出戰女團賽,成為國乒史上首位“轉正”的替補球員,首秀獨得兩分後,她開啟“暴走模式”:奧運金牌、全運會女單冠軍、世乒賽女單及女雙冠軍、WTT澳門站冠軍……尤其全運會和世乒賽上,她連續“雙殺”陳夢與孫穎莎,打出兩個4-0的碾壓局;輝煌背後,是她對父母最直白的回饋,東京奧運會後,她用獎金在北京購置200平米新房,讓父母告別擺攤生活,賽後采訪中,她總將成就歸功於父親:“沒有他賣肉夾饃的十年,就沒有我的今天,他教會我吃苦,而奮鬥是我們共同的武器。”

王曼昱的故事之所以動人,在於它戳中瞭時代的兩重痛點,其一,在“寒門難出貴子”的論調中,王德福用十年街頭堅守證明:平凡人的孤註一擲,足以托舉非凡夢想,肉夾饃攤前凍紅的手指、凌晨四點的菜市場、出租屋裡的清貧,這些“不閃耀”的瞬間,恰是托起冠軍的基石;其二,王曼昱的感恩超越瞭物質回報,當她在杭州亞運會奪冠後含淚望向看臺,當她把“買房讓父母安居”列為首個目標,我們看到冠軍光環下未曾褪色的赤子之心

體育明星常有,但如王曼昱般將傢庭苦難轉化為奮鬥燃料的卻少見,父親賣肉夾饃的背影,是她賽場上“打不垮”的底氣;而她的成功,則讓無數沉默的“王德福們”被看見,正如中國奧委會海報所喻:那些從未站上領獎臺的父輩,才是真正的“人生校準器”!十年風雨,一對父女以肉夾饃為起點,共同完成瞭中國體育史上最勵志的逆襲,王曼昱的球拍還在揮舞,而父親的故事終將超越獎牌,成為一代人關於愛與堅持的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