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內,伊朗連續發射200枚導彈,中俄態度一致,特朗普則講出4個字。那麼,這次伊以沖突情況如何?局勢後續又可能有怎樣的走向?
這場導彈風暴的導火索出現在6月13日。當天凌晨,以色列突襲伊朗核設施,納坦茲與福爾多兩處關鍵目標被重創,多名伊朗核科學傢和軍官在襲擊中身亡。更嚴重的是,德黑蘭一棟軍隊傢屬樓也被擊中,導致60人死亡,其中包括20名兒童。這一行為直接越過瞭伊朗的底線。

在遭受到打擊後,伊朗很快反擊。當地時間14日,伊朗對以色列發起瞭代號“真實諾言-3”的報復行動,在不到24小時內,發射瞭近200枚彈道導彈和大批無人機。導彈目標覆蓋特拉維夫、海法和以色列的關鍵軍事指揮中心。這是自2023年10月以來,中東局勢最激烈的一次軍事交鋒。
就在襲擊開始前,以色列政府專機“錫安之翼”已經飛離本土,降落在希臘雅典機場,有分析認為,這是內塔尼亞胡政府在事前就預判到伊朗的強烈回應,為應對突發危機預先做出的安排。
據報道,以色列的“鐵穹”防空系統雖然成功攔截瞭大部分導彈,但仍有約50枚穿透防線,命中目標。在特拉維夫,疑似國防部大樓遭到攻擊,位於基裡亞的以色列軍事總部受到沖擊——這裡是以色列政治和軍方高層的集結地。
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邁克·赫卡比親歷襲擊,他在社交平臺上稱,整晚五次進入避難所,“本應安靜的安息日,被導彈驚醒。”不過事情還沒完,伊朗的導彈未落盡,以色列也迅速還手。14日晚,以色列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發動無人機襲擊,德黑蘭市區多處地點傳出爆炸聲,據稱襲擊目標涉及伊朗國防部總部、核設施管理辦公室以及石油相關基礎設施。

面對緊張局勢,美國選擇繼續軍事部署,中東空域內,美軍戰鬥機增加巡邏,驅逐艦“托馬斯·哈德納”號駛向東地中海。消息稱,五角大樓還預備將另一艘艦隻部署至以色列海岸附近。
國際社會也在密切關註這場沖突,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分別與以色列和伊朗外長通話,明確表達中方立場。對於以色列,中方強調反對使用武力破壞地區和平與穩定,呼籲各方保持克制;對伊方,中方表達譴責,堅決反對對平民目標的攻擊。中方態度明確,反對任何破壞主權、安全與國際法的行為。
幾乎同一時間,俄羅斯總統普京與特朗普進行瞭約50分鐘的通話,通話結束後,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發文稱:“普京和我一樣,認為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這場戰爭應該結束。”不難看出,中俄態度在制止沖突升級問題上形成瞭一致,盡管出發點各有側重,但都認為當務之急是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
值得註意的是,特朗普在描述中東局勢時還用瞭四個字:“令人擔憂”。分析來看,特朗普政府此刻的角色確實十分微妙——一方面美國是以色列的傳統盟友,必須表達支持;另一方面,美國也極力避免卷入一場可能全面升級的地區戰爭。

有分析認為,內塔尼亞胡此番可能有更深算計。他故意激怒伊朗,引誘對方進行大規模報復,從而制造出讓美國不得不介入的局面。這樣既可借力壓制伊朗,也能緩解內塔尼亞胡在國內面臨的執政壓力。
不過,美國國務院在以色列發動襲擊後發佈的聲明卻極為謹慎,隻稱“不打算介入當前沖突”,並“敦促伊朗保持克制”。聲明中並未明確表態支持以色列的行動,這與過去的強硬基調形成明顯對比。
可以說,眼下中東局勢正走向一個危險的臨界點。目前以色列雖然擁有先進的導彈防禦系統,但面對伊朗密集攻擊,鐵穹系統已開始出現攔截不足的問題。美國情報部門評估指出,伊朗目前彈道導彈總量已超2000枚,而且自去年10月起,產量持續增加,達到每月50枚以上。
在這個局勢下,伊朗的選擇尤為關鍵。要麼繼續以有限手段展示遠程打擊能力,從而恢復對以色列的威懾;要麼進一步擴大打擊力度,甚至不惜觸發美國軍事介入。這一決定不僅關系到伊朗國內穩定,也將影響其核計劃的未來走向。

總之,這場沖突最終走向全面戰爭還是被拉回臨界點,關鍵在於德黑蘭、特拉維夫甚至是與華盛頓之間是否還有冷靜空間。目前尚不能說和平窗口徹底關閉,不過,若是接下來各方要繼續用導彈“對話”,那這場沖突恐怕就沒有那麼容易結束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