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至不一般,60年一遇,有1個好消息,2個壞消息,3個要註意

“欲撫相思調,葉滿池塘夏至時”,不知不覺,6月已經過半,自然界的暑氣已經開始升騰,特別是中午的太陽更加“毒熱”,這也意味著太陽的直射點即將達到北回歸線,我們馬上就要迎來夏至節氣瞭。夏至,二十四節氣中第10個節氣,夏季第4個節氣,同樣也是古時的“四時 八節”之一,夏至的到來標志著陽氣鼎盛、陰氣初生,炎熱的盛夏就要開始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 “夏至,五月中。《韻會》曰: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續漢書·律歷志》又雲: “夏至之為極,有三意焉:晝漏極長,去極極近,晷景極短。”這些書中都明確解釋瞭“夏至”的含義。

夏至是農歷五月的“中氣”,此時正是萬物生長繁茂至極的時節,其中“假”有壯大之意,“至”為極點,寓意著進入夏至節氣,陽氣鼎盛,萬物生長達到極致。除此之外,在古人看來,夏至的“極”還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進入夏至這天,北半球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古代沒有鐘表計時,而是通過漏壺計時的方法來查看時間,因為漏壺中的水,滴落速度是恒定的,因此可以通過測量水滴落下的數量來計量時間,古人發現在夏至當天,漏壺中計量的白天時間最長,夜晚而最短。

其二,夏至時,太陽直射直射點達到北回歸線,對於北半球來說,太陽的位置相對北極來說是最“近”的。但要註意,這裡的“近”並不是指實際的距離,而是指太陽直射點與北極之間的緯度差最小。因此,夏至時太陽的直射點距離北極最近,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其三,夏至當天,由於太陽高度角最大,物體的影子在正午時分會達到最短。這一現象在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尤為明顯,甚至在某些地方會出現“立竿無影”的情況。這也是夏至被確定為最早節氣的原因,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先民便通過“土圭測日影”的方法,觀測到夏至時正午日影最短,從而將這一天定為夏至。

為什麼說今年的夏至不一般,60年一遇呢?

我國傳統歷法都是以幹支歷記錄年序,這是由“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組合而成的紀年方法,其中十天幹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個天幹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形成六十甲子的循環,例如甲辰年、乙巳年、丙午年、丁未年.....六十年一循環,周而復始。

今年2025年是幹支歷中的乙巳年,其中天幹“乙”對應的是五行中的“木”,而木對應的青色,地支“巳”對應的是十二生肖中的“蛇”,因此今年乙巳年也被稱為“青蛇年”,翻開日歷我們可以看到,下一次青蛇年是在2085年,正好相隔60年,所以就有瞭“今年是60年一遇的青蛇年夏至”這個說法。不過,這僅僅是民間的一種說法,畢竟每年夏至都是固定在公歷6月20日至22日之間出現,每年的年份都是60年一循環。

今年夏至交節的具體時間是6月21日11時32分,農歷五月二十六(乙巳年、壬午月、辛酉日)。由此可以看出,今年的夏至有1個好消息,2個壞消息,3個要註意,指的都是什麼呢?建議提前瞭解。

一、今年夏至有“1個好消息”

1、今年是“晚夏至”

夏至交節的陽歷時間雖說較為固定,但其交節在農歷時間上就會有著較大的波動,正常來說,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會在農歷五月的中旬,如果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在五月上旬,那麼就是“早夏至”;如果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在五月下旬,則為“晚夏至”。今年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為五月廿六,因此,今年是一個“晚夏至”。

老話說“早夏至涼上寒,晚夏至上蒸籠”,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在五月上旬,那麼根據古人的經驗,這預示著接下來的天氣就會比較涼爽,甚至到瞭清晨或夜晚還會有些許寒意;相反,如果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在五月下旬,那麼這預示著接下來的天氣就會比較炎熱,出門上蒸下煮,仿佛進入瞭蒸籠一般。當然,“涼上寒”和“上蒸籠”都是一種誇張的說法,為瞭突出夏至後天氣“涼爽”和“炎熱”的氣候特點。

有些人可能會比較疑惑,為什麼炎熱的天氣算是“好消息”?對於人們來說,炎熱的夏季可能會比較難熬,特別出門不做好防暑防曬就容易中暑,但對於農民來說,夏季炎熱是“利大於弊”的。因為夏至後,農作物將進入關鍵的生長時期,而炎熱的天氣能為農作物提供充足的“積溫”作用,特別在高溫下,農作物的新陳代謝就會加速,從而使其更好的轉化養分更快的生長,例如,水稻在高溫下分蘗加快,玉米抽雄吐絲期提前,縮短生育周期,有利於復種或搶種下一季農作物。反而,如果夏至後的天氣不熱反而涼爽,那麼晚熟作物就無法在霜凍前完成生育周期,從而影響下一季播種。

二、今年夏至有“2個壞消息”

1、今年是“白天夏至”

今年夏至交節的具體時間在11時32分,這很明顯是白天的交節時間。因此,民間就有瞭“白天夏至池塘滿,夜晚夏至暑熱旱”的說法,意思是說如果夏至交節的具體時間在白天,那麼根據古人的經驗,這預示著夏至期間的降雨就會比較多,池塘的水都會被雨水淋滿;反之,如果立夏交節的具體時間在晚上,那麼這預示著夏至期間的天氣就會比較炎熱,降雨天氣也會較少,很容易出現土壤幹旱的情況。

2、今年還是“夏至在月尾”

農歷月的前十天被稱為“月頭”,農歷月的後十天則稱“月尾”。今年夏至在農歷五月二十六日,這就是月尾的時間段。農諺說“夏至在月尾,四十五日落”,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如果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在月尾,那麼根據古人的經驗,這預示著接下來一段時間的降雨天就會比較多,其中“四十五”並不是一個準確的時間,而是指很長一段時間。

由上面兩個說法我們可以看出,夏至後的降雨天氣會比較多,為什麼說這是“壞消息”呢?對人們而言,夏至後天氣開始愈發炎熱,如果隨著降雨增多,自然界就會呈現暑濕交織的氣候特點,人們的悶熱感就會加重,傢中的物品也很容易因此發黴。對農作物來說,適當的雨水雖說可以提供必要的水分,但如果降雨過多,那麼就會造成田間積水,使土壤中氧氣含量降低,農作物根系呼吸作用下降,導致其生長緩慢,甚至出現爛根的情況。特別是塊莖類作物如馬鈴薯、生薑、地瓜等,長期浸泡在水中會影響其品質,甚至導致大量腐爛,從而影響產量。

三、今年夏至有“3個要註意”

1、註意做好防曬防暑措施

進入夏至節氣,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長,日照時間將顯著增加,氣溫也會隨之攀升。《黃帝內經》有雲:“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夏至之後,暑邪之氣開始盛行,人體很容易受其影響。暑邪不僅會導致中暑的情況,還可能引發一系列與“濕”相關的不適,如暑濕感冒、中暑腹瀉等。因此,防曬防暑是夏至時節最要註意的一點。

防暑防曬的方法也很簡單,例如避免在最炎熱的中午出門,從而減少在烈日下的活動時間。還可以選擇穿著寬松、透氣的棉質衣物,減少皮膚直接暴露在陽光下,並且要及時補充水分,保持體內水分平衡。

2、註意不坐外面的木頭

老話說“冬不坐石,夏不坐木”,進入夏至節氣,有著氣溫高、濕度大的氣候特點,而木頭的吸濕性較強,特別容易吸收空氣裡的潮氣。外面有些木頭表面看著幹燥,但內部可能已經潮乎乎的。如果直接坐上去,木頭中的濕熱之氣就會侵襲人體,出現乏力、腿腳酸痛等不適,而是也會弄臟褲子。

進入夏至後,如果選擇出門遊玩或散步,最好隨身攜帶一個坐墊,不管坐在那裡都可以墊一下,不僅可以有效防止濕氣進入體內,還能保證褲子的清潔幹凈。

3、註意不要貪涼

進入夏至節氣,天氣開始炎熱,人們免不瞭會想各種方式納涼避暑,不過要避免過度貪涼,具體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在飲食上,避免吃太多的冰糕、冷飲。因為在炎熱的天氣下,人體陽氣會外浮體表,脾胃就會相對虛弱。這時候要是猛灌冷飲、狂吃冰糕,脾胃就會受不瞭,所謂”春夏養陽“,夏天得護著陽氣,尤其是脾胃陽氣。而冷飲冰糕溫度低,一下肚,脾胃就得調動大量氣血去溫暖它們,時間長瞭,脾胃陽氣受損,消化功能就會越來越差。

除此之外,在生活中也要避免長時間吹空調、風扇。畢竟長時間對著風扇空調吹,尤其是大汗淋漓的時候,毛孔都張開著,寒氣就會一下子進入身體,從而會讓人出現頭疼、脖子疼、肩膀疼等不適,並且,寒氣還會影響氣血的運行,讓人手腳冰涼。因此,夏季吹空調的時候,要註意溫度別調太低,更別讓風扇對著人直吹,讓身體對溫度變化有個適應的過程。

總結,今年的夏至有1個好消息,2個壞消息,主要體現在時間方面,而夏至還有3個要註意,提到的就是夏至期間的一些生活經驗。祝大傢盛夏安康,生活幸福!

#新銳創作者成長計劃#